开启左侧

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 中国通史入门经典读本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EPUB
  • 文件大小:0.8M
  • 时间:
  • 类别:文学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
9 J+ G$ W! n- z: o! j$ @  作为一个学过历史的文科生,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事儿并不陌生。即便如此,在阅读李定一教授的《中华史纲》时,我仍感到异常新鲜、惊喜连连。! B& b, z0 L% P- v5 r8 H4 `
  李定一在自序中说希望能撰写一部“一般人都能够阅读,而且愿意读下去的中国史书”。他做到了这一点。( Q* |/ a5 ~6 S
  二十岁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等名师,二十七岁在英国跟随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阅读西方史书,李定一对于西方史书深入浅出的撰写方式印象深刻,所以他准备三十余年,近七十岁提笔撰写《中华史纲》时,力求“人人易懂”。
% \' F3 D1 Q* Y! l  他运用的语言很简洁,且有一种典雅的质感;叙述历史的方式颇似司马迁,精炼而犀利,常常只用几百字,便将一个王朝几百年的兴衰变迁择要勾勒,或将一个历史人物几十年的生平、多面复杂的个性传神道出。如此一来,即使是熟悉的历史,经由他的叙述,也变得别有味道。
: c5 g0 F  A1 Z+ y$ q$ W" }  与动辄好几册的其他中国通史类图书不同,《中华史纲》篇幅适当,能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本国历史”。虽为史纲,又“简得其当”,详略有致。) G% F. t/ N( c0 J4 o' r* p1 W% O
  冯友兰曾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史纲”不是事件和人物的简单罗列,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几千年的历史讲述得详略有致,需要著者运用史学家的智慧,对史实做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李定一坦言自己曾经因为某人或某事应该配置在何处而久思不决,甚至打麻将时也想着这件事。虽是笑谈,可见其用功之深。
2 Q% |* N' _5 P* `! p( {  “一般人都能够阅读”,通俗加好看即可;“愿意读下去”,则非有打动读者的独到见解不可。《中华史纲》深深吸引我,并使我反复阅读的,便是遍布全书的独到见解:
0 u5 v/ C  k" n) w9 U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且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和术士,而不是儒生”;六国的民族主义和复国主义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王莽是顺应民意登上帝位的而不是篡汉;引起隋朝民众叛乱的,不是修建大运河,而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失败;终北宋之世,耗竭宋廷人力、财力*甚者是西夏而非辽;“郑和下西洋”并非为了寻找建文帝,而是寻找对付强大的帖木儿帝国的同盟;清代朴学兴起,不是因为文字狱,而是受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李定一不是为故意吸引眼球而发哗众取众之论,也没有借用西方某种*新理论,做看似新颖实则牵强附会的分析。他不过是未受框架和窠臼的束缚,解除人为的遮蔽,用慧眼考察史事,所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 r4 j% q$ n5 l$ E0 u  他从独特的角度发他人所未能发之议论,于平常处见大功力。如从洪水对全球各民族的挑战谈大禹的地位,从西罗马帝国为蛮族覆亡论汉武帝大破匈奴的意义。秉持大格局的历史观高屋建瓴,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完全不一样。
) U7 C9 ~$ d  f9 s3 w  客观、理性,是《中华史纲》的书写特点。他写《中华史纲》,其叙述之客观,令人尊敬,也令人赞佩。尊敬他不偏不倚,即使在论述中外之事时,也不因民族立场而做狂妄自大之论;赞佩他面对人与事的纷繁枝叶,总能条分缕析,把握重点又兼顾全面,不似他人顾此失彼。
0 h7 F5 Z9 I) D6 b7 J* C; N  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个性和作为复杂多变。当别人纠结于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用“好”与“坏”的道德概念去进行简单评价时,李定一只是客观、理性地将前因后果、好坏优缺、影响波及剖析得透透彻彻。与偏颇的争论相比,展现历史的全貌更为重要。. `7 X: g$ a- h: s- p( k
  李定一的书写是丰富而有温度的。他不仅写王朝更替、制度变迁,也写百姓生活。他说殷(商)人有吃狗肉的习惯,祀典中通常都有犬;又说唐代人生活很奢侈,一场喜酒,“动辄万计”。* A9 R7 B- G9 i8 `" X
  有人说李定一是抱着一颗阅历丰富的心来写《中华史纲》,这实在是精辟之论。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古稀老人,他对于历史的认知,自有其老辣之处。如他从人性的角度,对后汉外戚与宦官权力斗争的深刻分析就令人叹服。“外戚虽专擅,但多少有士大夫出身的背景,排斥异己,固不遗余力,而对舆论清议,却尚略有虑忌。”“宦官的来源不外是罪犯与贫穷者,或丧风败德无法容身闾里之无赖,原本殊少熏陶士大夫那一套道德操守,他们根本不在乎舆论清议,而清议却去反对他们,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通过他犀利的分析,我们读懂了人性,读深了历史。0 {: L- H9 E0 I+ A( e1 Q- X9 Y
  读《中华史纲》,培养和锻炼的是看待历史和思考历史的思维,如因果思维、现场思维、本质思维,等等。历史不是支离破碎的事件、人物,而是因果沿袭的积累,吕后是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北魏近百年的均田制奠定了隋繁荣的基础;只有站在历史现场的角度,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如果对西汉人崇信“五德终始说”有所了解,我们便能认识到王莽代汉在当时是顺应民意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汉武帝以布衣为丞相,并非在于破格用贤才,而是不满政治上丞相总揽天下庶政的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你对历史的认知更为深刻,你看待历史的眼光,比别人更智慧。
$ J$ e' y3 F6 k( M8 j+ {' K6 x  最后,关于如何阅读《中华史纲》,我有两个小小的建议。一是不易读得太快。读得太快,只会看到熟悉的历史,却错过了作者散落在各处的精辟论断。二是正如一首好曲子会有一段前奏,《中华史纲》也有几章的铺垫。性急的读者,可以从《第五章:“中华世界”的创始》开始阅读,直接体会更多的精彩。
% h8 U6 R/ C& A2 w  内容简介: h/ S8 ^6 x7 m- D* F+ ^: a$ T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 f) H7 @' y5 A$ Y$ }
  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4 i5 }8 m/ H0 S
  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
9 y4 j7 d5 }7 Z+ F" r6 C  作者简介! f3 j) H( s6 r( b- n" ?+ ~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庆铜梁人。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知名教授,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四十余年,专精于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
! P& u% c! \2 [1 P/ b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系,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邵循正等名师。毕业后由钱穆先生推荐,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哲史研究部担任研究助理。8 M- R8 ]' S/ k" s+ S# L
  1946年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韦伯斯特曾经指导费正清确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学期间,于伦敦、巴黎与罗马教廷所藏图书档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独具一格的基础。
) b3 `: Q6 ~2 }. D" \- h3 u( m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余万字中国近代史手稿,抽绎要义,以精辟的论史方式显现多年史学研究心得,完成《中国近代史》一书。此书颇受史学界重视,英译本于1970年出版。
( z/ e4 D4 M/ q% N  1955年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为保存前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与知名学者包遵彭、吴相湘等共同编辑《中国近代史论丛》两辑十八册。/ S+ Y9 Z0 `: _5 q4 Q. i2 Q; ~
  1956年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指导该校中国近代史博士班学生的学术研究,且开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问题。6 s$ c; a. ?. }, z5 Q1 O$ V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册)出版。# \' d2 o. f: L% b. f
  1963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香港任教,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历史学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学院院长,与严耕望、全汉昇、牟润孙、罗香林等知名学者一起,为香港史学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2 [# [- c% z: m2 v1 c; `# U  1969年后定居加拿大。曾于1971年至1972年到杜鲁门总统图书馆阅读中美外交档案。
" E$ d9 u; S0 M# _  1976年,应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之聘,返回台湾任教。1 |/ Z: u- H& X* M6 i
  1978年,修订出版《中美早期外交史》。
% k/ D3 o0 u, [* G  1986年,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三十余年之久的《中华史纲》出版。+ p6 n2 U+ m3 ]- x& m2 o! H
  李定一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史德”,即对历史要秉持客观、持平的态度。作为教授,他是学生眼中“有个性的历史学家”,他讲的课是学生追捧的名师之课;作为历史作家,他用慧眼考察史事,使一般读者均能获得巨大启发。6 K% s& D5 h; h
  精彩书评
) S# r7 z- A; g5 |7 V3 M  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的“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评论,遗留下来的只有六国遗老宣泄其对秦深恶痛绝的言论。(见本书P140页)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完全有别,后者只是皇帝个人有节俭的美德,但任令豪强横行,使天下百姓过着牛马猪犬不如的生活。放弃育民的责任而“无为”,从政治的立场上看,他们是不负责任的;从人道的观点来看,他们是残忍的。……前者是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疮痍满目、萧条残破的社会做培元固本的工作,使社会繁荣,生民揖让雍容。(见本书P374页)明之将帅士卒,降清之后才能士气均焕然一新;畴昔与民变军队作战,多望风披靡,不能御敌;今则相反,破民变军队如秋风扫落叶,成鲜明对照。可见皇帝昏暴愚聩与廷臣派系倾轧影响之大。洪承畴、吴三桂尚是明之大将,但耿仲明、尚可喜之流则明之偏裨军官,在清廷的驱使下,战功煊赫,出人意料。(见本书P560页)自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内地传教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便被中断了,中国的西学也日渐凋零。从此,中国人更加不了解西方的一切,而此后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只限于少数在东方以赚钱牟利为目的之商人的零星报告,中西两大文化遂因为缺少正当合理的接触机会而彼此隔膜日深。(见本书P604)目录
4 Q8 Q" k7 a% ?  第一编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3 [: H: W. y" ^2 K$ E8 F  第一章 蒙昧时期 18( ]/ D6 |# K+ }8 ~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 19
5 O, y) u# v/ Y6 T, ]* a  五帝:传说时代 26
5 @0 h5 c" Z* g  第二章 三代:历史的肇始 36& J! f0 K3 p  n2 y+ r
  夏代(前2070—前1600) 37
4 u% n9 ]% p) J. [) |( H+ _  殷商(前1600—前1046) 40* y; f! T& q9 ~$ \& t) U8 |$ K
  西周(前1046—前771) 54
( p8 ~) {; [% \  第三章 春秋时代(前770—前481) 66  r  k8 A1 F/ j: e) a- m( E$ `
  霸政的兴起 67
3 t: N/ J8 ~7 y& f8 P  霸政的发展 73
" x: Y1 {" l( \0 b% L6 T  各国的变化 79: Q# d* b1 O$ y$ ~& M; N
  第四章 战国时代(前481—前221) 84
$ B- j& c7 N1 c7 g1 z, U  战国变法图强 85
  _& P, c' o' M  诡谲的国际斗争 925 K/ f/ n4 b* \' t0 ]: n  I; y" F
  社会的激剧变动 98
, t1 i( a* N! D+ ^* a0 ?1 ?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 102( P) W$ i% e; `4 W
  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112
7 z$ {3 c# x1 s8 D% [, U# x' g  第二编 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秦汉三国与魏晋(前221—317)第五章 “中华世界”的创始 1267 q) w& }9 m5 [+ O* p5 B. |  N
  秦王政时期(前246—前221) 127- N: g1 W7 c9 [( e  T
  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133! R! W- |( k# o0 I) N/ ]* P6 s! X
  对秦始皇的评论 138
# [# }1 w; d, H0 W' s( j; p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145) c- }0 T! [  l/ X3 L
  第六章 中华世界的确立与发展 154
: T# x6 N  E" _8 g# i( f  C  文景之治:大一统局势的奠定 155
6 V: F4 d& _. y1 M3 I  武帝的兴革 160
# f) Z# b6 s" q( f/ P4 K  z  中华世界的巩固 166
. y: O! b) l8 I  王莽兴起的背景 172$ M# U. ~( F0 R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 178
# n0 A5 _4 B9 I& ~+ L$ X+ Q  第七章 衰颓时期(25—220) 188- a( @2 Z# @1 ?
  光武帝的政策 189# I3 L! E) A, y2 @6 G, v: j
  黯淡迷惘的士风 193  P: e( u5 c$ n& s5 p
  外戚、宦官与名流 201
9 n2 H# h+ e) [  M: o  长期分裂的前奏 207
! J7 Y; \6 h3 \% m* w" `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214, a8 q" c! w/ `. G' `+ D
  曹操的志事 215: ?( e7 l/ g* B) x" T% O! D
  三国的人物 222
1 F" c; L% x& A7 i' C- ]  三国鼎立 230
& p$ }0 _: F& \9 U  西晋:统一的幻象 2354 r2 q8 Z, s0 a
  第九章 中华文化概述 2423 V% X/ e  O6 r8 x! J# s5 M
  农业情况 2439 z( J! _  d5 o3 D$ ?9 U
  工商业发达 248
( H- e4 \: T  I) A5 F0 k) f  学术与科技 253
2 A6 v; U3 E6 M- v  第三编 新陈代谢时期——“五胡乱华”与南北朝(317—589)第十章 大动乱局势(304—439) 262
$ D, D! }: D4 p. r1 Q  西晋边境的情势 2635 P/ h; Z  |# o9 _! }/ b: b& P
  匈奴称雄时期(304—350) 269
% o3 w( c0 @0 m6 S7 V! N$ p  羌氐称雄时期 275* q* t6 L, L8 N8 v
  北魏的统一 2819 }4 [$ P5 m# Z) \
  第十一章 江南的开发与繁荣 288
6 Z# M4 ~2 h9 g  南渡后的政局 289) c7 G: j# s/ b: }' W
  东晋的北伐 297
3 [2 P2 j0 S6 k, l! d; ^& Y  南朝的政局 3034 S5 t1 ~. T5 w% ~
  新天地中的旧文化 317) l! d3 N1 k9 r' i9 H; ?, [
  第十二章 旧文化的再生 326* d- Q; u  X9 B: i) Y
  孝文帝的华化 327
/ n9 a, D2 N4 {$ R& b  中原的分裂 3363 e, j) W% j) t; [0 ?; R) |7 B6 V
  新民族的旧文化 345
& H% ?! E. @& v) N% H  第四编 中华文化之定型——隋唐与两宋(589—1279)第十三章 辉煌的唐代 3569 |& A! U# ]7 D1 c8 T/ l: b" f2 N% k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 357  c& `, `5 B& a6 U$ K) n4 ]1 d
  唐初的政局 366  w' i& k& H% g$ X' }' N9 J
  由盛而衰的经过 377
" E* Q# R: t  \  o4 A4 X  唐代之衰亡 387
. Z5 j- ?, Z4 B6 A/ w0 @% |  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399
) c, A! M2 L6 J4 ^5 \5 J0 l% Z4 A  第十四章 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408
4 P% G2 h  f$ e  唐代的经济社会 409$ b9 n& v1 m/ s! B, t. H- f2 ]2 B: p9 r. m
  唐代的文化 417; F1 E# ^$ R: T6 j2 y9 C4 z
  第十五章 国势式微时期 426
! `/ ^6 H! \* A2 ~! B& _; [, U  五代十国的概况 427; @0 e9 g! y2 j  V  d
  宋代开国的政策 4366 F2 l: ]- ?' h5 m- b; ~0 l. k
  变法图强 445+ d2 Z5 p1 I9 ^) |# H
  南宋的苟安 455
' L( \  t0 I1 t; v  第十六章 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464, y1 a' Y0 p9 r! _2 U: @* E' O
  宋代的经济社会 4655 l% _0 {4 x. R) Y
  宋代的文化 472
3 `. Q6 q' f$ N4 y0 h. U) |% {, Y  第五编 中华文化之发展——元明清之长期统一(1279—1842)第十七章 元明两代之大势 486
5 h4 {( D7 t# X. Q- @4 O  蒙古人统治中国 487* w) O  Q& ^  t
  明太祖的开国政策 496$ r! M" p# I+ k9 U* j& c9 H
  明初政局 5064 F4 K9 s/ Y8 x9 X; C% u4 e& u1 ?" \
  明政之衰与张居正之改革 515# D8 B' ?% B: N! U* N% q
  明成祖的海外发展 527
' Z) z2 e! [  q" K" n0 n. J  元明两代的文化 535
' [( j+ V' s  ]+ i* x  明代之衰亡 546- Y4 A- v. s5 n* g$ t; F- F
  第十八章 大清帝国 5547 F* g' C. C. b5 N5 K" X
  一统中华 555
- t4 E- X& r+ s* }# f9 a0 I$ K- f  清初的统治 5631 C' O: N! f& j! T# N' ]- S: u
  由盛而衰之历程 572
- o2 `6 `, G( [  早期中外关系 584/ W+ b6 j5 @/ a$ E" \
  中西文化交流 596! O! d& C7 `7 W: D' @0 S
  清代的文化 610- t9 h3 K4 S6 k, R+ o# j4 H
  第六编 中华世界的没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2—1911)第十九章 西方势力的入侵 624
7 e" F6 W% G+ V* ?  鸦片走私问题 6259 @0 n3 E5 z# O5 u7 `! V8 V) w) z
  鸦片战争 633
0 W% i+ _# L& ~- A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643
% N8 [& m' S: w+ n% w  L4 z/ h  大清帝国的解体 6530 V% W) f( o7 w0 x+ V7 m9 }
  第二十章 全国大动乱 670' `$ j% j' s' p( ^2 m
  太平军的勃兴 671
. z- `: |9 S& U! t' h2 `  太平军的政治策略 684# n4 E! B+ _, x# w( h* T
  满汉政权的转移 696
! q- S8 G- U  [; V0 o  第二十一章 自强运动 7125 X8 `, [3 F/ ~- B
  “师夷之长”的发端 713
4 l3 X" a" r2 T; X* O1 H  基督教再度传播 726
7 b% R2 \6 y' V- Y, C; |  自强运动的阻碍 7365 a  t; I! y; W' Z
  第一次中日战争 747
& N+ {$ ~  ^& @6 i  第二十二章 救亡运动 764; E! y2 r( M" u6 s& D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 765
- J% @4 R. k; s" ~0 Z. G: U5 u  义和团事件 784
+ F8 v8 `7 F/ S& y, v3 \! K+ |7 B. E  辛亥革命 7937 Y$ l+ p9 W7 y* H& @
  国民革命之顿挫 8029 q( E4 u* v: \2 ^! ?' n& m+ y; l8 g
  精彩书摘
0 T  }- Q$ L7 u3 b5 m1 b, T6 B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论世界各民族于发展过程中均遭受挑战,有的能克服而继续进步,有的不能克服便停滞下来,不再进步。洪水是各民族遭受到的最普遍、最严重的挑战,有许多民族不能克服洪水所加诸的灾难,其文化便停止发展,停留在洪水前的状态。如非洲、南洋群岛、澳洲等地的土著或民族,在与现代文明接触以前,几千年毫无进步,原因即在于此。所以,大禹是对中华民族最有功绩的伟人,孟子仅将大禹与后稷同誉为很富同情心的人,何见之陋也。
2 H* ?' Y# @; e7 R+ ?! A& W4 V  ——见本书P30% ]. }: V! u6 A' N
  这个时候正是“魏有信陵,楚有春申,齐有孟尝,赵有平原”的时代,吕不韦以秦之强大亦当效法养士,乃大肆招致,有食客三千。吕不韦养的士,比上述四公子的水准高,他们不仅是一批“鸡鸣狗盗”之徒而已,其门客集体创作的《吕氏春秋》,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便是明证。王安石讽评孟尝君乃“鸡鸣狗盗之雄耳”,确是至论,但王安石大概基于传统对秦的成见,不提吕不韦养的士。其实以吕不韦所养的士,与养士流名千古的四大公子所养的士相较,就品质而言,不啻霄壤。- ~; e' a: u. y" Y7 S* C
  吕不韦门下宾客三千,济济多士,最显著的是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
& V& m4 E# U+ _# G  ——见本书P1281 N. t; j: R, s2 Q8 `  T2 L
  我们知道二十二岁的秦王能够戡定祸生肘腋的嫪毐的叛乱,并不简单。嫪毐内有大权在握的太后,外有相国吕不韦支持,权力大到“事无大小皆决于毐”的程度,如果不是秦王事前警觉,临事果决,焉能神速戡平嫪毐及其众多的党羽?处置吕不韦没有引发任何株连政局的剧变,足见秦王的手段圆通宽宥;能如此轻易地去除一个像吕不韦那样的权臣,亦足以显示秦王的政治长才。对李斯谏逐客的从善如流,对郑国渠的继续完工以及尉缭所叙述的节俭谦恭的德行,在在均足以让我们知道秦王政是一个何等人物。
5 W' |  r, K. _9 N+ {% Q7 P  ——见本书P131页
# n- D+ W" ?0 k3 x  多数人虽然希冀天下一统,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后的心理反应也很复杂。张良是韩国真正的贵族,他要刺杀秦始皇,为的是替韩国报仇。有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示楚人对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将楚怀王的尸体送还楚国时,楚人全国哀悼,项羽入关后对秦的大肆报复,与这种心情有关。换言之,数百年政治思潮主流虽是大同主义,但亡国之恨、故国情怀很难顷刻完全从人们心里抹去。秦始皇用人,尽量不分国籍,唯才是举,但仍有很多人隐逸不出,张耳、陈余、范增等人都是例子。对知识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会被轻易忘怀的。4 R1 c. f, s- r( v# T$ C9 p
  ——见本书P138
! g* A% b# k. R$ C" X3 k! n  陈胜起兵,火药已引发,秦的基础深厚,虽然大军全在北方防匈奴,又于南方征百越,关中空虚,但大将章邯临时发囚犯,仓促成军,也能连战皆捷。陈胜起兵不过六月,章邯便歼而杀之,叛军声势最浩大的项梁也被击杀,可见秦要敉平变乱的力量仍存在。不过,一年之中,全中央政局陷于赵高、李斯的斗争中,二世虽不一定是坏人,但庸碌无能。李斯死后,由于赵高专政,名将章邯投降项羽,从此关中门户大开,以“崤函之固”,也挡不住刘邦的大军。
$ [$ `6 S4 B0 a0 ~* ~  W  ——见本书P1479 A) T( K1 \/ h& A" W! Y- Z
  汉高祖凝合天下各国平民的力量所建立的政府,这个大一统的政权,与秦始皇以一国之力而并吞其他各国,在实质上,在意识形态上,均迥然不同。因此秦始皇一面要积极推行天下一家的工作,一面要防止各国反叛。汉高祖以天下人而统一天下,他不必去推行什么统一的工作,只要能继续推行秦始皇已经规划好的大方针,顺应天下万众一心的和平愿望便够了。0 ~% ~! Y. |+ X. B" j( R
  ——见本书P155
- ]. s0 |9 ^3 P* r  吕后僭夺刘家皇权和残忍对待情敌,与其施政无关。我们必须承认文景之治是吕后政策的延续,吕后也是汉初大一统政府的奠基者,因高祖死后到文帝继位之间的十六年的关键时期是由她主政。: y2 G  Q6 V( ?) p) p& ~
  ——见本书P159
* s) v9 }  t/ L1 a" I; e2 X# {  公孙弘为相六年,年八十终于相位。继起布衣为相的六人,均尸位素餐而已。丞相无事可做,相府破烂也不修整,到后来沦为马厩、车库或奴婢宿舍。即使如此,六人中除石庆外,皆因罪被杀。所以我们认为武帝以布衣为丞相的主要鹄的不在于破格用贤材,而在于不满政治上丞相总揽天下庶政的传统,不愿皇帝的权力有人掣肘,所以任用“布衣”作装饰品,以便一切出自宸断。这是治汉史者所不能不察的。, Z+ m$ l$ \& T+ u6 x
  ——见本书P163
& q: i, Q- w, K) G( W" r4 h% ]  董仲舒大概死于武帝中期,他的政治学说却深入人心。武帝死后九年(前78),就有人上书请武帝的儿子昭帝让位,最终上书者被杀。十八年后(前60),又有人请宣帝禅让,亦被诛。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政治理论已为人所信崇。对于一种当时人士咸以为合理的理论,死罪并不能遏止它的影响力,它只待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就如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一样,王莽使五德终始说得以实现。
. x9 I6 u$ ^8 X7 ]$ G* [1 [( X  ——见本书P174
+ Y$ ^( g+ t8 T3 V# C  后汉因有王莽的前车之鉴,对外戚弄权素无好感,外戚秉政自然树了不少敌人。何况在勤王的大前提下,朝臣自然乐于帮助皇帝将有权势的外戚消灭,宦官因此很受皇帝重视。由于皇帝夭寿,太后的命也不够长,于是相似的故事循环上演,殊少例外。外戚有更迭,此兴彼衰,一家倒下去,另一家又兴起来;而宦官却不然,他们自成一利害与共的集团,长幼相传,每参与一次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便增加一分历练,也增加了他们在朝廷的一些党羽。他们每立功一次,便接受皇帝的酬劳而获得一些权势,如此日积月累,宦官的势力浸渐强大,夺权的能力也历练日精。当时名流领导的“清议”,均拥皇帝而贬外戚,没有想到所拥戴的实际上是宦官。4 R( V8 s+ z2 H& ?
  ——见本书P202—2035 @; j2 r, Q  f3 M) ~. Q
  后汉士风重名节,对恩主报恩的观念深入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道义集团。郡守可自任属吏,又可选举孝廉,孝廉要向恩主报恩,属吏对主官,竟比之为君臣关系,属吏要忠于他们的所谓的“君”。有一位太守贪赃枉法被下狱,朝廷拷问他的属吏以求罪证,属吏竟以“臣不能谤君,子不能责父”作答。有一位县令闻知他的恩主要经过县境,乃去迎候,因稍迟未得见面,遂弃其官守,追见其恩主。这一类事例很多。因此,在后汉的士人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央政府的观念,只有效忠于个人的“热忱”,这种政治上的离心力是分裂的原动力。
7 G. u" ]- V% `% J) ?) R  ——见本书P208—2098 n6 A; t7 }* V  k' B
  胡汉杂居的情况在边境很普遍,边境的官吏良莠不齐,压榨胡人之事常有,汉民的狡黠者勾串欺凌胡人者,亦层出不穷。胡人生性剽悍好斗,团结力强,在忍无可忍时被迫叛乱,因此自后汉末年以迄“五胡乱华”,沿长城以南各地,胡人杀吏劫城、掠财戮众之事,各地时有发生。他们的“祖国”基于自身的利害,并未直接介入,所以他们的行动都被汉室敉平。大军压境,小规模叛乱自易戡定,膺惩与报复之事,自不能免,由是官吏与胡人之间,胡、汉平民之间积怨日深。循此恶劣途径,辗转反复演进,累积百余年,胡汉间的血海深仇已成万世冤孽。这便是“五胡乱华”时,那一切大规模、残忍、暴虐、血腥行为发生的背景,也是西晋政权的定时炸弹。
# N) O/ o7 v- ?; l7 p. k5 X0 }  ——见本书P268
( z7 q* }7 A  G3 h: G8 |  苻坚绝非庸碌无能之人,为皇帝二十八年,南征北讨,可谓身经百战,手创大国,何以竟一战而败,一败而灭亡,破历史纪录?……苻坚征服四方,全靠氐族团结一致的武力,而今氐族分散四方,他已失凭借,将统一天下的力量寄望于对他心怀深仇大恨的异族军队上,虽有“雄师”百万,又有何用。苻坚施行军事移民政策时,王猛已死。更有甚者,他徙杂胡十万户到关中,其中有鲜卑慕容氏四万余户,而鲜卑是他的“仇绥”,所以有人抚琴而歌曰:“远徙种人(同族)留鲜卑,一旦缓急语阿谁?”在这种政策下,苻坚外无凭借,内有心腹之患,所以淝水战败,苻坚逃归长安,即为慕容冲聚鲜卑人十余万所逼,逃入五将山而死。与一般的对外出征不利,还可回到根据地重整旗鼓,或得苟安一时的情况迥异。3 m9 m* |. }' b: Q' f7 q
  ——见本书P279—280
2 L: u. K5 `) C) \  M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0 Z  O- i) j  S% y" \; m4 `6 K! J
1 U0 B( ~" l! Z+ @( M" v2 i" U"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1

li9177 发表于 2019-5-22 13: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am328 发表于 2019-5-22 13: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 中国通史入门经典读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wzh1234 发表于 2019-5-22 22: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unqingxia2010 发表于 2019-5-23 13: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19-10-2 12: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 中国通史入门经典读本+ ?( h1 V2 H) x% G8 n. ]' t: b
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84/ T  T/ v6 ~+ Z) p2 S8 }
(出处: 与你共享街)
) o- d! V* y. f( Q; h2 E" u1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swjyjf 发表于 2023-4-28 11: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 值得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乡下人雨田 发表于 2023-4-28 17: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精品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owoya 发表于 2023-4-28 21: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lious 发表于 2023-4-29 17: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223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