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国新社会阶层: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分析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47M
  • 时间:
  • 类别:社会科学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简介2 x( \+ I( X0 l
  当下许多人的“中产焦虑”体现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关注,以及子女教育这一社会阶层的代际再生产问题,本书从实证经验出发,详尽描述了中国超级大城市中“新社会阶层”的面孔。缓解中产阶级焦虑,从认识这一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开始……作者简介
4 L0 M4 I2 d9 m8 r. y. s; c  张海东,男,1967年生,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教授、上海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不平等问题、社会质量研究。有多篇译文(译著)发表(出版)。% u# W$ @) O7 }7 U
  目录
. y3 x5 V- e3 H6 M  导言
# K: ?( [6 a. Q9 g8 H. e  一 新社会阶层的崛起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 s. u7 |9 Q* r- s: M
  二 市场化改革是新社会阶层生成的主要渠道7 K+ g# |) b% R5 ]; [# m! ~
  三 新社会阶层在经济状况、工作与社会保障、主观认同、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四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第一章 新社会阶层的崛起与结构性特征4 [7 e6 u+ K( n. f/ S
  一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构成
2 k# q* K, J5 `) ]  二 新社会阶层的总体规模与主要特征
# @2 j; t% [: W. l% Y' h3 u) J  三 新社会阶层的生成渠道* T" s! d/ B/ s0 V
  四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功能
+ K( P8 F+ {) O) t, J  结语9 O$ u4 O6 l) c. W/ F9 T
  第二章 新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
: G# x& Q' m  f# P/ Y  一 住房状况
9 `5 Z) \7 ?0 l  二 收入水平
/ ~. U$ b! x: n2 M; V9 L$ ~* X. d  三 消费水平
# V% w+ t9 f) G- I0 d2 S3 A. Q. M  四 储蓄状况
/ e4 _& A' D1 f5 w  结语$ A1 o4 M7 }  }' ~. T
  第三章 新社会阶层的就业与社会保障
" ~0 W1 s3 R  z+ M, Y  一 就业状况4 U) v& E# P9 v& n: I7 p
  二 就业稳定性
! \# {2 Z1 ?) g* N0 `- s  三 工作满意度! b% H- |3 S9 f: i2 O. M
  四 社会保障4 ^9 c$ \0 g" g( @. s- {! l
  结语. {7 J7 f' w, y
  第四章 新社会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
3 M" {+ c- K- p! d8 }. g4 O" s" X  一 家庭阶层认同1 N) o2 X# d) J' X9 t/ a5 n
  二 个人阶层认同' a1 V! G& e& s5 H5 x; W; h  h
  三 中产阶层认同$ u" P% c& E$ v! J
  结语; q" P. Q, ^/ v1 R4 L
  第五章 新社会阶层的生活品位与休闲方式' I$ W* u  c* L
  一 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 P( P- H6 G. O" Y5 \, d  二 日常工作与生活时间分配/ k6 }' E" w1 P9 P9 B% _* v
  三 子女教育状况
7 R' J  W0 y3 Y/ ]  四 休闲方式2 G0 ]6 U' |* q
  结语
# s3 S' g! d, O# f2 h4 d  第六章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交往与互动5 B4 C0 r- Y% {7 c6 k  p
  一 本地语言的掌握情况
2 ^8 P% J5 {+ w  二 社会交往
9 X# b; Z8 z9 A: B  三 社会支持" |  C: o* b. g
  结语
% B  U9 E4 v. Q5 O4 X  第七章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参与' J9 {- [- i/ l$ p
  一 政治参与! Q( R6 W2 j& b) G
  二 社会组织参与0 H* f& }$ `  \# @& G0 E4 Z; ?
  三 公益活动参与
+ h) S3 x( j9 V# s  四 网络参与
7 C* n& N6 v) _+ ~: ]# m  结语
/ ^2 q7 N/ E% G! }: p  第八章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 t& x. H! d0 _
  一 社会满意度& S3 y5 p9 @6 \* u4 g
  二 社会公平感$ x4 Z0 V6 Q$ r# {
  三 社会信任! B6 b# i3 l( |' s% D
  四 社会包容
! r# a1 E. t" o1 G  i  五 社会经济地位获得5 r* |* K4 N; k
  六 政治态度0 g+ L+ i. `5 |. d; }  l2 Z
  七 人生观) @6 f' f( u+ n. w. N# G" S
  八 移民态度& @) X+ f. @* }4 F
  结语7 j' F0 r: Z" f
  参考文献8 L& n4 ]" {# x
  后记* N% U& ?8 p1 P: A
  前言% T& k0 h) p* }1 a
  后记  N& O# }( x7 v6 A) u
  新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所有制形式、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分工以及产业结构等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新社会阶层的总体规模还将不断壮大。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尽管新社会阶层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阶层,但是其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又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系统分析新社会阶层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深化对于新社会阶层的生成渠道、阶层特征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机制创新提供积极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组织人员撰写了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新社会阶层的构成性特征、生成机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还基于调查数据从经济状况、工作与就业保障、主观阶层认同等方面介绍了新社会阶层的相关特征。我们希望通过对新社会阶层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界对新社会阶层问题的研究。# q4 G5 ?- m1 _/ {2 f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帮助。除非特别标注,本书所使用的调查数据全部来源于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14~201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统一组织实施的“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的资助。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支持和帮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鼓励,童根兴和杨桂凤老师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认真审阅了书稿的内容,指出了原稿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的修改建议使得本书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 o" {! D& r" b( V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政治态度研究”(17ASH004)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的写作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海东、杜平,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杨城晨、赖思琦、曾泽尔、陆双琳、蔡碧芬、傅晓莲等共同完成,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张海东、杜平;第二章,王晓楠、杨城晨;第三章,赖思琦;第四章,王晓楠;第五章,曾泽尔;第六章,陆双琳;第七章,蔡碧芬;第八章,傅晓莲。最后的统稿工作由张海东、杜平、王晓楠负责完成。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我们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 t8 \9 O# i* g, \4 H7 v, R
  精彩书摘
% T' a# S% W6 D9 v& ]; K  新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所有制形式、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分工以及产业结构等变化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和构成等在持续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新社会阶层的总体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虽然在社会学的领域里新社会阶层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阶层,但是,总体来看,除了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市场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普遍较高之外,新社会阶层还具有在“体制外”部门工作、职业流动性强等群体性特征。在生成渠道上,新社会阶层的成长以及不断壮大得益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红利”,市场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的推进等都是新社会阶层不断壮大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吸纳社会就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过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价值观念上,新社会阶层身上所体现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社会阶层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需要加以有效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L) i, w4 m' u6 Q) z) c0 C, `% P! T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往往会伴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与重组,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米尔斯对美国“白领”问题的研究,傅高义对日本新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分工以及产业结构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大规模分化和重组。有研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划分为十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五个社会地位等级。其中,十个社会阶层具体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5 g; N7 V) k

2 W  ?8 Y+ x% V3 ^

. Y! Q. S& o& {# M- m* s! c中国新社会阶层: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分析 PDF; o  }* X) W4 Y$ T* L1 F! `! w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Q! U6 r9 c5 j- u1 M
中国新社会阶层: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分析 EPUB
* y; y0 F, s( K" b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l0 i- p5 |! y( E8 c' M- w2 V

) Y. ^) y5 i  T
& V9 S! S# W; I, v( D+ a&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3

sunqingxia2010 发表于 2019-2-9 0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ehethegreat 发表于 2019-3-6 1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thks a lo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uduoduo 发表于 2021-2-28 07: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223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