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风行日本台湾的“佛系快乐思考法”

[复制链接]
  • 地区:日本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0.8M
  • 时间:
  • 类别:励志成功
  • 价格:2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
0 s& O9 J: G! }- W2 [  一、 深度解读“佛系”,重塑快乐自我; A1 ~, C4 U$ h. G2 B, b
  ? 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i* m' Q. d% A) X
  ? 佛系恋爱:“我们恋爱吧。”“都行,看你。”% k% G/ P( k& o+ z- e0 z% S7 B
  ? 佛系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6 v4 x8 b" Q% I2 [0 Y! b/ @) T
  ……………# s% l- H, V8 S1 q) z
  佛系=一切随缘 +自得其乐+ LOVE&PEACE
3 b# g3 }4 l& P  快乐 = 放下“不满的心”+ 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
  u$ ~# M+ P. c. \  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逃避,是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7 W8 ~8 c1 R! q
  二、 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
' T1 U6 d# z' K8 @0 Z9 |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c( f/ i1 H5 u' [# L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 }! |9 r$ u* A2 v) z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9 c  U' z/ \$ T/ J7 W' Q6 w' b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 x! G" a+ [8 e1 T4 S8 b* g( v: `) K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6 m$ q4 S8 Z# \- Z: r! d  “佛系”快乐思考法,能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c# Y  m3 f7 g$ k& t4 j3 n) b
  内容简介& Q' |; b7 B1 s4 ?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 H4 f/ i  H+ c, ?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a1 `; \5 A1 a: P! m6 Q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t" C: x- F9 N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o. X1 v+ p/ q* M0 c# D  内心埋藏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 W0 g5 b+ |" D4 u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2 q  C) Y8 I! e. S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 B; E4 l/ M% @* W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8 E, y' c) M6 |/ d2 X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 m  R! @1 K1 o5 L: u9 O" ^" z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9 H' Y3 O4 S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 w; ^1 p2 x& J& L) _6 ?# \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s) W( ]# @* Z2 G  n4 F" O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A; S" |) d7 m2 r: E5 C' t
  作者简介
% N- g  g# v1 p( H  【日】草薙龙瞬$ b. r& F; f+ V. L- F/ @- t5 K
  佛教僧侣,有“东大名僧”美名,佛教学堂“兴道之里”负责人。
1 w9 k5 L! {3 Z. r  没有宗派、寺庙、家庭的单纯“出家僧侣”。$ N7 K1 L/ H) t% h9 G
  不实际探讨佛教,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
# e: m5 ^3 ]% y  n0 q8 X. O  思想的基础为“原始佛教”(佛陀所传播的合理的思想与冥想法)。
+ G. H6 O% }) M! r  他的理念独树一格,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将佛教宣扬为“有助于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国内,他不属于任何宗派,提倡将实用性的佛教本质运用于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o: n2 ^. j0 p+ F& S) K6 c) X
  目录3 c* `9 V  b$ A, `% |% P* S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X5 U1 |# O, s! b7 h& g* m( g
  第1章 佛系烦恼:“反应”之前先“理解”2 a' O2 N& Q0 J- u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2 U) }7 \9 n% `( t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q, ?& y6 A3 ]9 u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0 K3 D1 ^8 b/ Z# Q2 w1 J2 r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4 }# B3 |, h" v3 N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C1 M' s& B% f4 i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L$ t2 M& A$ P: j
  第2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T  v# l2 Z2 w2 n# S! z$ w8 E, p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 I: I* L3 C$ ?( h3 V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a/ i3 t  u( |% i' M. x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0 ]/ X9 J$ |% K& a1 Z; g0 @1 m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 j2 o( Q9 r  e+ o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 y4 O' l6 ~8 s0 e. Z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h# ^) b! J& G. I( f
  第3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2 o7 z0 @2 w! _2 K, S* R% |* t' k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 {3 C: {; u# B9 k$ S: X$ ]" t9 {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 E4 I& k, V: t% |, V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5 K: n0 \$ f" u7 K1 Y* k! |+ P( m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w  d& n/ Y/ y
  第4章 佛系处世: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0 x& t: q" e" g4 W+ t1 G+ |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2 C7 z% T5 Q7 S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0 |1 O7 z% P8 j4 z' n. Y( A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 ~# I( n9 J4 ~6 l! i' s5 S3 w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r4 p. p% L: L+ L0 s
  第5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6 e# s, j) T1 G( m$ @1 C
  竞争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 S! D2 X7 x' D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 Q! [8 \/ s5 T3 O) p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 y0 [0 ]4 g  `  W! }4 R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o5 ?5 C' Y8 O% G
  摆脱“挫折感”* A) }! e8 u) u' W0 U9 `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6 w. a, F" n1 \" A- n6 h/ V# L
  找回正确的心态
: q+ I" b. M) ^- n; [2 \3 H  走上人生的“正道”, t) R: o/ Q4 S
  草薙龙瞬的作品
- ]! `/ W4 S! W' q  前言
" `% u1 G0 _' h! f. S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 I- q8 s, a1 S9 o% r: R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事,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就是一条艰辛的路。其实,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思。% {5 a- h7 N. Y$ G9 y
  实际上,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这便是本书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1 M. Q9 @( g% \9 ?' Q1 D
  那么,我们每天究竟在烦恼什么呢?% G* V0 T, T7 S6 ^* g/ D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 i, l7 Q) S9 H! Q+ b0 p4 }4 ?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5 ^7 Q9 ^+ s+ w0 e' z. X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 H% n( `  e) G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 N* U+ s# N0 `, N2 m. y  乍一看,这些都是自己难以解决、解决起来相当花时间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烦恼全部来自于“心灵的反应”。: u7 Q1 n3 b- u/ y. e1 D1 W. B
  提到“心灵的反应”,或许有不少读者无法马上理解,实际上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可以说成是“心灵的反应”。8 i) s8 u( M$ a
  例如,每天早班高峰期坐地铁时,我们常常会禁不住叹息道:“今天也这么拥挤啊!”这就是心灵忧郁的反应。再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他人板着一张脸,心中总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4 i9 i  k% r/ s
  综上所述,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当我们工作时,当我们外出时,我们的心灵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丧、对未来的不安、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后的悔恨等情绪所致,烦恼便开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h" i1 s3 E2 R: `2 I/ D  所以说,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的原因”。找到了产生烦恼的原因,相应地,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 T- R) E" d9 P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不动摇,不沮丧,不生气,拒绝压力,在他人面前能放松自我,回首过去时不后悔,也不为将来的事情忧心……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让你的心灵摆脱枷锁,那么幸福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N# [( }$ @+ A$ \# X# `$ D
  可能有的读者会误解,觉得“避免不必要的反应”是指忍气吞声、无视、不关心等消极行为,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是指从一开始就将会增添烦恼的一切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避免掉。比如当你的内心产生愤怒、不安、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时,若能马上将其化解掉,那么人生将会美好很多。: r9 X+ ^: S. q6 V4 c4 _
  由于这些多余的反应,许多人都有过为失败、烦恼所困扰的糟糕经历,所以从今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种“避免不必要反应”的美好生活方式。; H6 S) s! \% q5 u0 \. x$ b
  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过“如何练习不反应”。原本佛陀的教义就旨在传授“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正视心灵的反应;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
, H. P8 q6 N/ x: D2 K) S  正视心灵的反应包括人们常说的“坐禅”,以及最近常听到的“正念”和“内观冥想”。当你正视自己心灵的反应和动向时,躁动的心就能恢复平静,这对于消除压力和转化情绪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关于这部分内容,请参见本书第 1 章。)# ~# P8 @6 W, j1 ?4 P4 `! U
  合理的思考是指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本书的目的在于教授大家如何“避免多余的反应”以及“减少烦恼”,为此,2 X+ V! Y) Y* s, N$ s- v/ O: {
  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管什么场合,都不要否定自我。(见本书第 2 章)0 x* H5 d7 ^6 T' {) |
  不因为不满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而痛苦(。见本书第3 章)
5 |; X# F/ v( {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见本书第 4 章)' t; L1 `$ z* X3 V7 s) _
  改掉过于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的性格。(见本书第 5 章)) _: T( K+ y9 i% k" V6 Z
  在今后的人生中,遵从心的方向。(见本书最终章)5 ^: I" P/ @6 [0 y7 i6 A' w& o
  本书将围绕上述这些重要的主题,对照佛陀的教义进行思考。本书的特色也在于,通过“原始佛教”来学习这些解除烦恼的“佛陀的思考法”。笔者会将充满智慧的佛陀的名言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文字,并加以生动的解说。
! b4 l6 z5 j; M4 O  现在我们一提到“佛教” 就会联想到宗教性质的内容,但是原始佛教却有所不同,它所传授的是实用性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也能通用的思考方法。如果每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本书的内容,必将获益无穷。
. W/ ?$ W0 {, x- g# p6 d! f  今后的人生,无须烦恼。让我们研习佛陀的教义,不管面对怎样的日常生活,都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 g$ C3 }. N6 R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 p- B; G7 A6 Z" c; F: N3 B  就从这一刻起,开始新的人生吧!
4 k5 D! G# r" P7 o) p  精彩书摘' ?# h  w1 Q+ X( L( `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1 u5 w- `0 a# z9 F: }6 H1 \$ `0 H
  很多烦恼都是从“心灵的反应”开始的,这是我们“理解” 的第一步。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t$ b" c- y0 n  v
  “碰到厌恶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爽的理由其实 一目了然,那就是碰到了“厌恶的事情” 。但是在人生中, 我们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的事情。有的人会通过占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找“理由”,但其实透过佛陀的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8 I$ C; _6 _+ r- B- _4 B
  例如,假设你现在有如下烦恼:
$ v' e& ]/ D* B+ K4 d  最近你对周围的人总是看不顺眼,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碍眼;
; g" Z- u) @' ~- Q. Q/ ?& @$ L. L6 _* i  亲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让你觉得不快了;  K/ c7 l9 n2 Q% w: i& O# r
  最近在职场中对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满情绪。9 v" D- c9 V2 }
  说实话,你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找周围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这样回答你:
0 a7 M+ [; ^, T% ]2 o5 w) D6 Y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应该活得洒脱一些。”
9 u  E2 K, H& v6 b  “你也太无中生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你多想想别的愉快的事儿吧。”$ W6 W. ^; _9 ?7 ]
  确实,朋友说得也没错,但你就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积郁。& t2 W! _' r; p) D. w5 T
  每当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会陷入“总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 Z4 J4 U( B/ O8 o5 F7 Z5 m* G  佛陀把现实人生比作“激流”7 y; i8 \7 h+ [$ P. j' V
  对于这种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烦恼其实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反向思考“产生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J5 a6 N3 K5 z, y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1 ^1 S) @) V3 \. d$ i. y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9 l9 l& z2 l5 o+ v8 c) l1 q" @/ b% k7 r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 A# h6 i- p; ?: z2 f' T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 m5 N) F0 e4 c% o+ m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5 X' d+ S0 R: B; g* l6 u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 r; w5 e1 @' q3 [& D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O, ]; P" Z: r% ?1 C
  ③食欲——想要进食;
& }  w3 o- q1 U' u9 @  ④性欲——想要交合;2 D3 l; n, o5 `+ l7 A/ L9 D# U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 i8 T) k1 P$ {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6 a2 Q* G3 {0 }. X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5 C, n8 ~6 G$ W2 f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 B1 _! u' x: m7 d  ① 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4 T1 d& {/ E7 L& r; i  r  ② 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4 ]# j+ i: x6 k/ ~9 N/ U4 K- Q  ③ 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 I0 R) p* _5 ?% H  ④ 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m0 Z# O6 J3 S1 M
  ⑤ 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 @4 m6 |6 `8 T" {" A5 o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 `( t& q1 Y# O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G: K" ]; f; J$ s  w( Y% N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w6 p# [+ c2 w4 ~& L5 y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a- E+ r9 ]5 ]' J3 O1 J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5 E$ d+ D9 Y. h* B: }% p! M2 J- r, Y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h7 C9 ^! P: I7 n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 {: }  d& d) @5 E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 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 a1 x+ f; Q/ l2 o# @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 s) i) K/ S: y2 C" B$ u% I3 G4 G# v. s  对于刚才我们提到的“对周围人总觉得看不顺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七种欲望”来思考一番。这样的不满,究竟来源于哪种欲望呢?2 R' _4 C. X" |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2 k; Q9 c' G# j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z: U  g/ Z8 D4 q5 B$ `
  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L" c7 k9 |! g, Z5 S0 c5 |3 X
  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 _3 }7 s1 @5 S& W* w6 Y* ~! }. p  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希望他人认可自己”“希望他人关注自己、喜爱自己、给自己好评”的承认欲。如果这样的欲望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也就是说,“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的烦恼源在于“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承认欲。当然,这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幼年时比较孤独的人,内心这样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1 |9 }6 n0 N; U  V. J9 L& X
  佛陀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5 o$ v5 T0 {& {8 W* r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承认欲”这个词替换成“欲求”“欲望”等字眼。当我们通过词汇的客观性对此进行反复理解时,“心灵的反应”就会渐渐趋于平静。
- ^6 _* A3 z+ F3 z/ L) h  在之后的章节中笔者也会进行说明,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
& x8 H  f3 p  E: |* E8 u  z  Z  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7 P% b, I2 L. O$ j6 y) A! p+ a  Y  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内心饥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认欲,就能摆脱这些不满的状态。  f2 N, E8 ~1 o& u* T2 N
  只要我们明白了承认欲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放松。: \* w6 o# Z2 D) q9 B  M
  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7 |/ |" J* w1 \" A2 f  k2 ]0 V6 R  仔细想来,确实是,有什么意义呢?
7 W% B3 _# O  H; e7 q6 z, o  追求合理的欲望并非错误
6 g4 q$ y5 G, B: [1 k, o6 B1 ^  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J$ B* W5 m* F( m" z. A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G. W. M1 ^. Q5 _2 m
  “不快”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M0 K! `2 ]& z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 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3 G  }( U) i& r9 a& a3 h6 k5 A, Z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5 q) L! ^# R4 |8 G& W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 V# a4 _( p: @  x) n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1 c' r4 v6 C( S3 d. C% v0 \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4 e( I) a0 k: h( Z) B6 P4 p5 t9 b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 i8 `! J4 s! w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j2 _5 T: O+ l8 A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 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 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G) O8 ~5 G- h( z- I6 ^9 w
  管理自己的欲望, R  n" C9 T" h6 f/ x, o
  如果说“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欲望”,那么对于承认欲(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欲望),我们也有不错的“管理方式”。
+ e# w. p- e3 q! W: E5 \) j5 B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扬”等想法可以刺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拒绝这样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事物,那可以大胆主动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动机是“想要赚大钱”“想要成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类属于“烦恼”的想法,只要这样的目标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 h4 B$ p! e: q, c9 G* v  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i8 r) m' D) k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8 m& r' H- e' G* o6 H7 Y( t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 c" y" s/ A& i2 ~! e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2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 S: ]& J: g/ t9 \/ u8 T6 ~$ m0 I* h+ v: @3 i%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39

帖子5066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