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佛学入门四书(套装共4册)蒋维乔 官方原版高清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7M
  • 时间:
  • 类别:交易心理
  • 价格:1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 Y3 [; x9 D6 Y2 w. U9 y* i
  《佛教常识答问》——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佛学专着。最全面、最系统、最客观、最通俗的佛教入门读物。《因是子佛学入门》——对于逡巡在佛学宝殿外的瞻仰者,本书指引了登堂入室的门径,避免千回百转之迂回;对于已经入门的实修者,有助于弥补基础学识之不足,坚定正信而不迷信。《佛学指南》——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提出者,以改良社会、救济国难为己任,鲁迅赞为“平易近人、思想通泰”的和尚。为大众讲说佛教历史和佛学原理,力避繁琐,不作高深。《学禅方便谭》——方家分析佛教传承,深入浅出,简洁易懂; 大师详解坐禅法则,细致入微,方便体证。
9 r$ y: p3 d1 z0 h5 Y  内容简介, w- ~5 n" F& @' I) f
  本套丛书是已经出版的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蒋维乔《因是子佛学入门》、太虚大师《佛学指南》、白圣大师《学禅方便谭》的套装本。
! m7 e: A$ Q8 D+ o2 d6 p  作者简介. o  N  e7 O' ]: k9 t2 s3 [
  赵朴初(1907-2000),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作家。
. g9 K2 D1 H  E# f1 ?  W5 l  目录8 k) C" u+ @& N) l
  版权信息" R' y- i' L+ ]7 b& `
  因是子佛学入门) K' s. s7 i9 b7 A
  自序! Q* t( D1 G. n- s2 P* G1 K
  例言
% R3 E1 B. H2 s  第一章 绪论
' n5 x' |8 v& T* c5 }  第一节 什么叫做佛学! O0 H9 Y, s. I7 d/ o$ b+ F3 Q
  第二节 研究佛学怎么样下手/ i8 U4 V+ y3 U5 s" a5 X
  第三节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
" Q" A# B/ r7 M4 J: z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
7 |1 B  e' k* u, ^: w6 ~9 k  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 f0 S( c& t0 A4 x  第二节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会) j0 D- K2 P7 Q' e
  第三节 佛教成立的原因
7 v1 A# l3 u2 W* @% U$ l) R. e  第三章 释迦牟尼史略% |6 q! }2 o  f4 U
  第一节 释迦成道以前的状况4 H2 I& L4 z4 c* b
  第二节 释迦成道的时期4 w  y4 M' Z7 ^) u
  第三节 释迦的转法轮% M  |% _2 o  p2 j+ M; j3 B6 D
  第四节 释迦的入涅槃
; I9 x+ Q. l6 x6 N. w9 m% J  第四章 佛教的立脚点和基本教义
* M, i' |+ _7 {/ ~; P% ]/ G7 d6 ]( t  第一节 佛教的立脚点
- B" j: j' V8 Y  第二节 佛家的教法% v$ T$ Z+ \0 H% q2 m" @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F' r. S2 H( e2 g! w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5 m0 ]. X: P9 ?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 |2 Y7 `2 n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8 v* Z) I6 I+ g+ u4 _: N4 d3 R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2 ~; H. _" E; W% E' P  第五节 大乘经典的结集5 w0 s, ?1 H7 e3 F) l) J! U
  第六节 秘密经典的结集! Y1 b# i: ?2 I" s" d9 m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7 {$ C7 y5 F6 t* u  H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分裂
: U4 \! {2 H9 \  第二节 大乘佛教的发展% N3 K6 S) g5 H6 u/ Y8 s
  第三节 大小两乘的分别
4 O+ w2 x. z: h9 O( ]7 U  {* N* R+ G  第四节 印度佛教的衰颓3 P; H- _8 [" ?& p  m$ L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中国的状况5 h7 s2 F; `+ x5 [/ l$ _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时期
2 ?! O- {# T" W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9 q( S9 e+ j" t6 s4 ?) E9 s
  第三节 各宗的次第成立
* z6 s* i1 v' o" L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X" `: z+ x* W* Q& `" a  c
  第一节 国内雕印的《大藏经》
- d2 p- H( @$ S: T) Z9 D# Q  第二节 国外雕印的大藏经- D$ J4 Z" E. `5 E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 ^3 R6 ?, V6 f  第一节 佛教大体的研究
% e( I1 X. c7 f0 I; u0 G3 \  第二节 佛教历史的研究2 z: E, P+ I+ o
  第三节 佛教教理的研究
& i& ]4 k6 D0 x) F  第四节 经论的研究% f% k8 a" r/ Q" Y+ {7 ~9 S3 U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k- m" ^+ ~  x* p+ @
  第一节 戒、定、慧三学
2 S6 S5 Q* i3 W0 K! a* L  第二节 禅观
# w, N+ e/ L4 d) z/ c  第三节 念佛
& W( `1 [4 d! a4 U9 C3 Z  第四节 持咒, Z/ ~2 Q+ {1 L' l3 @# H0 {- x( f! v, f
  第十一章 结论
; B: S2 V3 v' {3 o, m# q8 M! x  全书的旨趣4 s: ]+ q$ A$ H  z
  佛教常识答问' s+ r1 e! Y" J! l9 k- A  s
  序言: H' J' y8 R) a7 h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8 B/ J" D$ p* V: e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9 V) s8 r- |* X1 d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6 p( U' R5 a! {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C5 w3 ?1 {) o* N) A3 @: d2 h8 w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  F1 x( }# {" F9 F$ a: J/ O2 ^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b7 S2 {3 t3 v. ]: }# j' L2 h0 m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w! n( p, P4 W- I7 a! x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a2 o) k# Y0 q* q# ?# V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J( x+ V# @9 M& n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8 ^, U6 ?8 J  w0 o/ g9 W  b1 k
  佛学指南
& W6 e8 F" ?6 q8 k7 H  佛学概论. _8 _% }/ D7 x7 k
  绪言
6 D7 y" F" {+ t; B  C% q5 h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f: B* _+ a2 e1 |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I8 _! [9 c! }) `( r- n" D, `/ m
  第三章 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
; A4 d8 j. G/ @) O# V& A  第四章 约略指广
$ F) O( `9 y. r: u" P  中国佛学
# n! i$ B( x% ~! R  第一章 佛学大纲
( [* x1 ^1 C- ^8 ]3 k2 y, Y  第二章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 d, O: e/ E) M8 u$ [9 @  第三章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 k4 @1 Y1 M8 P9 a* B$ @
  第四章 禅台贤流归净土行7 D2 T3 g4 N3 }7 h* X4 N4 c
  第五章 中国佛学之重建
8 s  v) U7 @% A" o$ F0 J# @9 L7 L  学禅方便谭
4 g; {, [- W# r9 u5 A1 B  引言
; W# Y  V( {6 W6 V1 o" h; T  序
6 q+ U0 t' j: ~9 D/ [6 F3 z. u7 R# x' o  第一篇 学禅方便谭
5 t8 a" N5 Z* I2 e- ]. K' Q2 l  第一章 学禅静坐法
8 e1 e" i3 W0 V5 G5 f7 P) ?0 ^! i9 K  第二章 学禅入门法
% C- H* b8 E1 ~/ d$ B  第三章 禅功三大病
5 F7 U) L; t# X' w  第四章 定境之分析! n- F2 _, k! _& }1 e+ K  n
  第五章 疑情与悟境
, J% F3 l* n  p8 p6 w% y7 H$ _6 o  第六章 禅关与悟后
4 i7 ]5 j: n- L  \* F  第二篇 佛教是什么/ i6 u) j. \- v1 A& o0 C2 o
  自序8 w. `+ A+ _3 Z, O+ w
  佛教是什么
* J! b! F' T; @; j, c  第三篇 宗教通说
0 G, Y: N- A$ s8 E  宗教通说! y0 p- O' l% I
  禅宗史论
1 o0 {! S* M* w- ]1 `  中国的禅宗
5 I/ _  S6 R3 |  敬辑尊宿警策" K4 j9 `. s* Y6 Z2 ]
  精彩书摘
2 ?1 P" M/ U$ c5 h5 s  一、这书共十一章,凡是佛教的起源、变迁、传布以及教理、经典、修道方法等,都已完备,阅读以后,可以得到佛教全部的概况。* `5 v; i! y* W, Y
  二、我国研究佛学的人,向来不注意到入门书籍,所以初学的人徒然望洋兴叹。这书是弥补这种缺憾的。# |# k- J/ v# |( e; W% f
  三、这书于专门名词,随时说明,或加夹注,所以各章后面,不必另加注释。5 q! c9 o. p% o0 V4 ?: ?; u% b
  四、这书中间引用的经典,必注明某书第几卷,以便学者找寻原书。
0 v$ e/ Q5 e; d% j* r. ~  五、这书遇地名、人名,凡是有西文的都拿西文附注于下,以便学者将来可参考外国典籍。# n& Y  y: m/ T, t
  六、这书于历史年代,都注明公元纪年,以便前后贯串。
( G7 Y( y* k$ I" |  这个“佛”字是从印度梵文里翻译出来的名词,如果音译就是“佛陀”(Buddha)两字。它的意思,就是“觉者”。这“觉者”又含三种意义:一曰自觉;二曰觉他;三曰觉行圆满。
: x% `7 O% ~1 {5 J  什么叫做自觉?就是说佛自己先能觉悟。  m* e3 q& N) F$ s; ~$ Z
  什么叫觉他?是说佛不单是自己觉悟,并且化导他人,叫他人也能觉悟。8 I; L( _! K1 B0 `2 t
  什么叫觉行圆满?是说佛自己觉悟,又觉悟他人,这两种德行,已到了圆满无缺的地步。
+ B  X8 n4 T" y  这“佛陀”两字,平常习惯用省略的称呼就叫做佛。, y& l3 q7 k9 X. a" ]" `* N
  世界无论哪种宗教,各宗各有其依据的哲理,但多少总带些迷信的色彩,唯有佛教的基础是完全建筑在理智上的。所以佛教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东西洋的各种哲学来比较,也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赶得上的。我们略去佛家的宗教形式,单拿它的学理来讲,也觉得包罗万有、趣味宏深。这是稍微涉猎的人都公认的。因此,用这种方式将佛教当做一种学问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学。, B2 I  s# b& d/ a, G
  佛家的经典,全部整个儿的,称为《大藏经》,又叫做《一切经》。这名词是什么时候起的呢?那是隋朝开皇元年,朝廷命京师以及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家经费,抄写一切经书,安放在各寺院里。又另外抄写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阁里面。这就是“藏经”和“一切经”两个名称的来源。照此看来,“藏”字最初是含有贮藏的意味,到后来又加添了包藏丰富的意味。
* I" W+ U1 o) o7 W$ O& \  《大藏经》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曰经藏;二曰律藏;三曰论藏。经藏的梵音叫做“素呾缆”(Sūtrapitaka),乃是记录佛的言说。“素呾缆”的本义,是用线去贯串花鬘(花鬘是印度人的装饰)的意思。佛的言说能够贯串一切的道理,所以拿“素呾缆”来做此喻。我国古来称圣人的言说为经,经字的义,训为常,训为法,其意是指圣人的言说就是常道,是可以为世间所取法的。并且,织布时,直线为经,横线为纬,这也有用线去贯串的意思。所以古时翻译的人,就译素呾缆藏为经藏。律藏的梵音叫做“毗奈耶”(Vinayapitaka),这乃是佛所定的戒条。“毗奈耶”的本义是灭,是说佛弟子遵守这种戒条,就可以消灭身、口、意三业的过恶的意思(我们有所造作,名为业,一切造作的业,不外身的动作、口的说话、心的主使,这叫作身、口、意三业),这和我国的律令意味相同。所以古时译毗奈耶藏为律藏。论藏梵音,叫做“阿毗达摩”(Abhidharmapitaka)。“阿毗”译为对,“达摩”译为法,就是用对观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涅槃”是梵音,意为寂灭,佛家超脱生死,到得不生不灭的地位,名曰“涅槃”)。换句话说,论藏所收获得的,大抵是菩萨(“菩萨”是梵音,意为觉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觉悟,又能度脱众生。众生有生命情感,故称有情。菩萨之地位,次佛一等)发挥经义、教诫学徒的议论,学徒得这种教诫,就能观察其理,发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脱生死的苦,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j2 R4 I$ ?4 c1 c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1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3 L+ L* q7 q1 _5 R$ W

0 g, M. d- b4 x! X&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39

帖子5061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