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美国货币史:1867—1960(精校本)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EPUB
  • 文件大小:28M
  • 时间:2021
  • 类别:金融投资
  • 价格:1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3 l% [3 r3 ^( N0 z7 d
  《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书以历史为主线,研究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全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美国在该时段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尖锐评判,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管理的深远影响。今天,西方国家频频被动用的货币工具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货币理论的新的迷失与思考,本书中的思想和结论对于理解当前,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向,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T- F, ?+ p3 _/ z# j0 S7 P% {  在此精校本中,由巴曙松领衔对译文进行了重新校译和润色,使译文更加严谨准确。同时,本版以1929—1933年大萧条为分界线,分为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为“镀金时代与崩溃”,下册为“复兴与反思”,排版设计更加疏朗,提高了阅读体验,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b/ x4 d, \+ M3 k; L  内容简介
# q- Q* h7 ^9 }7 L( A; R  本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2 a  U5 J0 J2 U: X  本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十分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9 S3 u4 ~0 E* ?1 Y! T
  作者简介
/ o& n/ K. g' i9 ?" a0 h) x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理论创立者,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P/ r1 j& k! ^! ~
  [美]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 ),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z/ S; g/ ~6 }
  精彩书评
' l4 D2 C7 J& C  《美国货币史》改变了有关大萧条的争论。这部为所有宏观经济学家所熟知的著作,详细考察了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无论是当局的主观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体系变化等非个人力量所致——与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变化的关系。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探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货币力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z- p( U, X# x# S
  ——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美联储前主席. G. e& X  w; |) z
  本书将难以计数的事件巧妙完美地融合在货币制度、法规、政策、人物和政治的历史演进中,叙述引人入胜,并以清晰的写作手法跃然纸上……本书将成为货币研究领域少有的名留青史的著作之一。# u9 L5 D( |/ M. ]. a! r# U! q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O7 Z  ^  [- W' G  《美国货币史》是一个著名的、长期的历史性和经济性学识的成功。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把90多年繁杂、多变的经济史组织成一幅条理清晰的画面。在这里,主要的事件因为其原因已被确认而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幅画面与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次本不应当发生的事件,它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 y4 O2 T/ f5 Z! Q2 p, X2 S% {1 e
  ——罗伯特·E.卢卡斯(Robert E. Lucas),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3 D( a% i: X/ g  q/ H1 z  这部著作必将为经济学家们所推崇。本书注定从一开始就成为经典,而不是逐步被认可的经典。这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巨大的工作量,作者们倾尽全力地描写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货币史,并且没有被他们所考察的烦琐的细节所迷惑。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并有其他很多使之成为经典的因素。所有这些都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 m* y( a3 I% H' d9 l  ——艾伦·H.梅尔策(Allan H. Meltzer),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r8 j0 s7 J; o% @2 O
  目录" L' f7 a1 q; s- O, ^: X
  目 录
8 f" {1 ]* R9 @+ L8 b+ e: i/ I  上册 镀金时代与崩溃(1867—1933)
$ K) L/ w5 B9 s3 s' l8 d! m# }  第1章 绪 论/
: {  r5 }& Y" h) z# Y  第2章 绿钞时期/
% `; S+ _0 `/ \! n- J4 A1 `, {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 Q7 I6 {% i  P5 Q" I. k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 ]2 l3 s" V7 y2 _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 M- B# D5 a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6 N; _8 P$ H# B* A2 _4 }* H7 L) S5 h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 f1 r. J4 m' o( f5 W  2.6 总结/; q5 W. S8 \0 F, ~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M5 ^& H# \2 W' G# ^) y+ b: C: g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4 @" y+ m4 Q5 c. Z/ F+ E( ^
  3.2 银元政治/1 E7 V4 L) ?: n+ i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0 x* r" p6 \% B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 Q" ~- s; ~# V9 K2 [$ }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l4 `1 T0 y- T7 u' R) o
  4.2 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1903—1907)/
8 t8 A1 v, p* m6 @- d$ {5 S/ b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 y3 b7 \6 u9 g/ ]7 N- V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1 q. A% g- f0 f- u& A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 i* o6 _: w" a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7 k2 }. F/ M4 ?2 u& G  n
  4.7 回顾比较/! S( k. A2 ?) M. L) U  ]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R' z2 B  l* m2 e* n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 ~% M; J4 `6 X8 a) ~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0 g( R0 R. B  q" A9 G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 b% A% U+ H# w+ q& B7 S: Q- k& G" O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q5 M$ L% O5 T( q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U5 f" j& e: S" ?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F( j; l- A" H2 o) l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e+ M" A) X5 Z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 Z9 W! ^! p2 ?$ @$ d. F1 \  6.5 总结/2 Z& C9 y. C+ S+ e7 u* s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 V4 D6 s' A, T7 k2 C0 c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 w2 N; p( V) o0 u: O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 t: _0 a: P5 ?0 X7 O  7.3 银行倒闭/
6 `4 a6 B  A# R# b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6 |& W8 f9 m+ l4 I6 ]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 T: m3 z& H( b0 l5 p. F1 q  7.6 其他可选政策/
% m" j0 J1 z& r" ^& v7 }5 X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0 ], y3 b/ |' d9 i) I3 O( v  下册 复兴与反思(1934—1960)" G* Z9 _2 |4 x6 g& x$ @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 P9 f8 S2 U" P8 ^/ a5 a' F& h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 z& N2 X! O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U% n9 H  E$ e8 o' v' [) X- S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8 g, N9 W* B- e9 R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j/ S# I6 w3 H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4 U7 {, t$ t6 k+ [* [7 V& i
  9.3 高能货币的变动/
& Q# s% Z2 }1 L: p  9.4 联邦储备政策/9 j/ b$ _5 \% j0 W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b7 @( v, {/ g. x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H; Y1 `% x+ F2 @3 `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通货膨胀(1939—1948)/
4 q+ \/ v) N/ Q0 N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6 i, P0 E+ ~  t# u' h3 L
  10.2 战争赤字时期(1941年12月—1946年1月)/
% }' {% E/ @! q1 W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时期(1945年8月—1948年8月)/  w! {: P/ k, a( r: U3 ]
  10.4 收支余额/
; W1 \. A- R5 ?0 h% f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 H4 [- B% k0 \  u7 c8 o0 Y( v$ J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m! w9 D# c* K# Q( Q: t! m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 n) v/ k8 ]1 y6 V& `% `; I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2 q: r+ K9 K. W. d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 J; S/ u" r3 z6 @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3 l1 @& J2 q( r& t* D& e2 D2 X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 K$ @$ ^/ ?0 ^" j0 @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0 D1 v; ]' W0 E0 P8 L& ~) V1 u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0 v4 ~4 N; M- t& M( _
  12.4 稳定性预期/: e  A* u! T3 O, _! w% P3 i3 y
  第13章 总 论/
6 O; {9 {. ^" x- h/ d3 C  S* S: M6 V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1 U# i. f% R/ w6 l- i+ G8 u' i$ p3 l0 ~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 Q, ?  {! a& [' \+ o7 F  13.3 货币方面的变动的独立性/
5 j# G7 b# i* [: j4 J  13.4 表象的欺骗性 /
# u  c% C. ^7 J( W; i: x  附录A 基本表格/
' Y5 W+ g- F) ?2 R( O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 C2 _5 U5 S" V4 ~" l" O1 o  理事评论/, X. C9 w$ s# h2 ?) I( n* L) J
  主题词索引/
! D+ c( B8 `/ O  第一版译后记/! L2 D5 x$ Z7 t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1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6 ]4 k( h1 d8 L3 o
7 [; o; @+ e0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39

帖子5062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