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心理学和炼金术 (瑞士)C.G.荣格 杨韶刚 译

[复制链接]
ynjie 发表于 2020-11-28 1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百度  谷歌  搜狗  360搜索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EPUB
  • 文件大小:1.3M
  • 时间:
  • 类别:交易心理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本帖最后由 ynjie 于 2020-11-28 10:34 编辑 ' E- K- }! P8 x. K& C4 _

2 v# M0 `: r; l1 C6 b# C  编辑推荐4 ~5 V/ R1 f1 i, j
  时至今日,“炼金术”相关的内容依然是人类幻想的热门主题,源自炼金术领域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许多象征,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中。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精神领域”依旧是无法触摸的一种“现实”。- p: A& f8 {6 i( u
  这本《心理学与炼金术》选自荣格全集的第十二卷,内容承接了《炼金术之梦》关于梦境与炼金术意象的实验分析,并将进一步从心理学角度对炼金术的象征作用,及其与集体无意识、自性化过程的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P1 I2 U: ?" O; w2 V
  本套丛书不仅有专业的荣格学者进行翻译,同时还请到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申荷永教授专门写作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G9 n  {; F' {3 o
  内容简介
5 X# Z6 z; N' `( E3 b4 _  古代的炼金术士把他们的秘密归因于物质的转化,荣格认为,通过所谓炼金术创造出万能的“哲人石”,其实就是把他称为“自性化过程”的心理学内容,投射到了化学变化的过程之中。
: b' z/ {- v+ J8 \" o3 a  在本书中,荣格详尽介绍了炼金术的历史,以及炼金工作与人类无意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炼金术意象的分析,为读者搭建起了通向“自性”这一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桥梁。! \- A  Z- Y' o2 e& @
  作者简介
: R: @# m8 C0 X! x7 T- A* I  C.G.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他所提出的自性化、共时性、原型、集体无意识、情结、外倾与内倾等概念,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9 [1 W/ d# I0 I! m
  目录5 L- i7 [- R/ y
  版权信息; ^9 `- B- `' I3 L; K
  编委会
0 ~! `* S. R+ `, e  u+ H3 D; [  导读 点金石与自性化
1 S' s1 h3 y( {( B' n% ?7 e  炼金术的宗教与心理学问题导论: D9 H! P; E0 s- E* C
  炼金术中的宗教理念% Y9 q& i. L/ q
  第一章 炼金术的基本概念, e' @. Z. @0 U" I/ w8 X
  第一节 导言
: o' T7 `+ u1 U7 U9 c  第二节 炼金过程及其诸阶段+ r* M2 ?) t% y% {; r: e
  第三节 目标的概念与象征
' J" x$ d( Z% a! v0 A' j9 H  第二章 炼金工作的精神本性" y- Q- D5 l8 o1 ^
  第一节 心理内容的投射
  ?7 h+ y2 _% H+ }. f/ z8 i  第二节 对炼金工作的心理态度
6 c7 S) T6 P( ^  第三节 沉思与想象7 I# j8 W; F2 h; g
  第四节 灵魂与身体
, k# I) E. C+ B  第三章 炼金工作
" r" H) f. s1 Y( [  ?' w7 c/ o  第一节 方法
7 o2 h2 p. s1 H" L) f" w  第二节 物质中的精灵. N6 }9 ^7 [) M  }
  第三节 拯救工作' ^7 J6 P4 k2 Z0 t8 N! j
  第四章 原初物质8 v+ ^5 p* @: {
  第一节 物质的同义词
0 y% M' G7 P. }7 [% n  第二节 非被创造物
* u" {/ k& @" T' h& X  第三节 普遍存在与尽善尽美
, K% C! W5 R8 U  第四节 国王与国王之子
& I" W3 S4 v6 u  第五节 英雄神话6 J) b$ U, t% J, B
  第六节 隐藏的宝藏
& J4 B+ d, S" p  第五章 哲人石与耶稣基督的比较9 e, S7 K, ]% T2 O
  第一节 生命的复活: |2 c! s: c/ Z8 H" M4 i9 N! g( Y2 `
  第二节 关于哲人石的宗教解释之证据1 M. E8 _9 s: s/ o* m& M( n
  第六章 炼金术在宗教史中的象征作用. a' |) Z+ N& W; p. p
  第一节 作为象征之母体的无意识$ R( z% t/ T( j2 p
  第二节 独角兽范式
; P; X" k! d$ R) {1 V" l! W5 g  尾声! O1 r& }; p) W
  译名对照表. n7 u/ b+ u% }6 j5 f* p
  译后记: P5 ^1 }7 g& V
  注释+ ^1 @0 F" A/ N# {& B7 s5 P1 \$ Q
  前言
/ B- `6 m4 D* P  导读
% D4 J8 A) x8 _( [% T; p/ ?  点金石与自性化# E& S  O" O" C, B/ r9 Q
  “炼金术”,充满魔幻的语汇,孕育了当代的化学,启发了牛顿的思想;其中包含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并一度表现为人类心智所能达到的最完美境界,堪称传奇。- |- N: h% m6 u$ `# x7 z
  尽管在当代知识界,炼金术已近乎某种历史术语,隐退已久,但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中,炼金术始终闪烁着诱人的光辉,存有充满想象的魅力和启迪心灵的价值。《荣格全集》中的三部巨著:《心理学与炼金术》、《炼金术研究》,以及《神秘参与》(分别为《荣格全集》第12、13、14卷),都是以炼金术为主题,其《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第9卷)和《心理治疗的实践》(第16卷)等,也都是对炼金术主题的拓展研究。
& t: E7 R9 d; i* B  于是,炼金术不仅启发了荣格的思想,形成其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炼金术的意象与象征中,呈现并加强了荣格体系中“自性”的意义,以及实现自性的“自性化”过程。若是说荣格在其早期的无意识探索中发现了自性,如其历时十六年的私人日记《红书》中的记载那样,那么,由《金花的秘密》所引发与开始的炼金术研究,则旨在寻找实现自性的方法和途径。; D' c+ r9 M. N8 G* k" Y3 q
  1935和1936年,荣格连续在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上做有关“心理学与炼金术”的主题报告,后来分别以《自性化过程的梦象征》(1935)和《炼金术中的拯救观念》(1936)为题发表在《爱诺思年鉴》上。正是这两篇报告,成为《心理学与炼金术》的基础。荣格在爱诺思的首场演讲,也正是从“自性化”开始的(《自性化过程研究》,1933);接着所转入的“炼金术”主题,可看作自性以及自性化过程的延续与深入。; b0 B/ H$ F- J4 P8 K, E$ ?% C
  《荣格全集》第12卷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炼金术的宗教与心理学问题导论”,第二部分为“与炼金术有关的个体梦象征”,第三部分为“炼金术中的宗教理念”,均由杨韶刚教授翻译。本书所包含的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围绕“炼金术的宗教与心理学问题”,具体介绍了“炼金术的基本概念”,如“炼金过程及其诸阶段”,其“目标的概念与象征”,以及“炼金工作的精神本性”等。炼金术过程中的诸多意象和象征,以及有关的心理投射和精神品质,是荣格研究的重点。在书中讨论炼金术的象征作用时,荣格还特别分析了“中国的麒麟(独角兽)”,以及其与孔子的关系,其雌雄同体的性质,其中所具有的炼金术象征和寓意。3 j1 w( h. p+ {& s" b! S+ N+ ]
  荣格在《心理学与炼金术》的导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炼金术和自性化过程”的主题。同时,荣格反思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并旨在通过本书寻找更为有效的治愈方法与途径。“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完整的人”(Ars totum requirit hominem),一位古老的炼金术士如此大声疾呼。在荣格看来,心理分析所寻求的也正是这种“完整的人”(homo totus)。医生的努力和病人的探索,所指向的都是那些隐藏的、迄今尚未表现出来的“完整的人”,如同道家的“真人”或佛家的“真如”。在荣格看来,尤其是从心理治疗的实际出发,“由阴影所引起的对立物问题在炼金术中起着巨大的,同时也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这项工作的最后阶段,对立的双方常常以神圣婚姻(hieros gamos)或‘化学婚姻’的原型形式得到统一。在这里最主要的对立物,男性和女性(就像中国文化中的阴和阳一样),融合为一个消除了一切对立的统一体,因而成为万世不朽的。当然,它的先决条件是,这个炼金术士不应该把自己与炼金术工作中的人物相等同,而应该使他们处于客观的状态。只要炼金术士在他的实验室里工作,那么,从心理学上讲,他就是处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所出现的原型都要直接被投射到化学物质中去,所以他就没有机会使自己与这些出现的原型相等同”。' @+ x8 E& Y, Z6 O( D, p2 k" w# P
  荣格的《心理学与炼金术》曾以《人格整合》为书名出版,内容标题用的是“自性化过程的梦象征”和“炼金术中的拯救观念”,仍然是其在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上所做的主题报告。以《人格整合》作为书名,突显其炼金术的心理学意义。炼金术作为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堪称对《易经》和《道德经》的整合与发展。《荣格全集》的英文编辑写道:“现在呈献给公众的这个译本在很多方面都是人们一直急切期待的,因为它是荣格教授的主要著作之一,其重要性堪比《无意识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及《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或许可以说,他的后期著作的主要部分就是围绕本卷所包含的材料而撰写的。”. K/ s. H7 z; F& Q* }- G, Q
  尽管炼金术主题可能会让人眼花缭乱,但《心理学与炼金术》仍然基于临床心理学的实践,并经常伴随着个案分析与讨论。如荣格在瑞士版前言中所说:“其中很多插图都证明了下述事实的正确性:象征意象是炼金术士心理活动的根本实质。书面文字只能不完全地,或者根本就不能表达炼金术士压缩到其意象中去的东西……对专家来说,在这些意象和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自发产生的意象之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虽然我在阐述过程中尚未对此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炼金术士所追求的“点金石”或“哲人石”(lapis),在荣格看来,几近于其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意象及其寓意。也是由于炼金术的启示,荣格始有机会完善其自性和自性化理论,如荣格在书中的表达:“为此我发现自己有责任给这个相应的原型起一个心理学的名字:‘自性’(self)—这个术语一方面可以非常明确地表达人类整体性的实质,另一方面又很不明确地表现了这个整体无法描述和无法确定的性质。这个术语的矛盾性是下述事实的反映:整体性部分地由有意识的人组成,部分地由无意识的人组成。但是,我们无法确定无意识的人或者指出他的局限性。因此,就其科学用途而言,‘自性’一词指的既不是耶稣基督,也不是佛,而是与其相等同的那些人物的整体性,这些人物中的每一个都是自性的一种象征。”! q* l+ `+ t7 T! S
  荣格也借助炼金术,尤其是其中的“哲人石”,来阐释自性的特性:“自性是出类拔萃(parexcellence)的对立物的统一体”,犹如“哲人石”那点石成金的神奇转化。于是,当点金石成为自性的象征,那么点石成金也便具有了治愈和转化心灵的启迪意义。
3 R; E5 Q, I' N2 }; V7 |) {0 k+ i  申荷永
# t1 M( S2 P5 Y4 d: T& x  Z  2018年7月于洗心岛5 e! z* y8 y3 m
  精彩书摘' e3 O0 r) M& n2 _# d# S
  炼金术的宗教与心理学问题导论
3 e) c( C; j7 k5 I" s  对于熟悉分析心理学的读者来说,没有必要对下述研究主题做任何介绍性的论述。但是,对于那些兴趣不在这门专业的读者,和那些还没有准备好阅读本书的读者来说,写一个前言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炼金术和自性化过程(individuation process)这两个概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会发现,最初很难用想象力在这两者之间架设起任何桥梁。我要对这类读者做一个解释,特别是因为我最近发表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使我做出推论,那些批评我的人对此存在着某种困惑),我已经有过一两次这样的经验。' W% p  n+ [. A; e* \5 j
  我现在不得不论述的关于人类精神(psyche)的本质问题首先是基于我对人的观察。人们曾批评说,这些观察涉及的是那些既不为人们所知,也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经验。这是我们一再遇到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每一个人,甚至那些最不合格的外行人,也绝对地相信他对心理学非常了解,仿佛心理(精神)就是一个已经被人们普遍理解了的东西。但是,当我指出,人类的精神是我们的经验中最黑暗和最神秘的领域之一时,任何一个所谓真正了解人类精神的人,都会同意我的这个看法。这一领域是学无止境的。在我的生活实践中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奇而又出乎意料的事情。没错,我的生活经验并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家常琐事。不过,在这一特殊领域工作的每一位心理治疗师都能轻而易举地产生这种体验。因此,至少可以这样说,无视我提供的这些经验而对我进行谴责,这是相当荒唐可笑的。我不应该为普通民众缺乏心理学知识而负责。3 ?! q7 e% Z6 U
  在分析过程中,也就是在意识心灵和无意识之间的辩证讨论过程中,存在着朝向某一目标或终点的发展或进步,其令人费解的性质也已被我关注多年了。心理治疗会在发展中的任一阶段迎来终点,而并不总是或必须要有已经达到某一目标的感觉。典型的和暂时性的结束会发生在:(1)在得到一次好言相劝之后;(2)在做了一次虽然不够完全但令人满意的忏悔之后;(3)在认识到某种迄今为止还处在无意识状态但又非常关键的内容之后(对这种内容的认识会对人的生活和活动产生新的推动);(4)在与童年的心理活动产生了艰难的分离之后;(5)在对或许困难而又不同寻常的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和理性的适应方式之后;(6)在痛苦的神经症症状消失之后;(7)在经过了诸如考试、订婚、结婚、离婚、职业变更等命运攸关的转折之后;(8)在发现了皈依以前所属的教会或教义的道路之后,或者在发生了信仰转变之后;以及最后(9)在已经开始建立一种人生的实践哲学之后(这是指在这个单词的古典意义上的“哲学”)。
- T- C6 ]4 }/ z5 L8 K3 S  尽管以上列举的情况还可以做很多的修改和补充,但大体上可以确定一些主要的情境,分析过程或心理治疗过程可以在这些情境中达到某种暂时的,有时甚至是最终的结束。但是,经验表明,在相当多的患者看来,找医生来咨询这件事情的表面结束绝不意味着分析过程的结束。确切的情况是,对无意识的辩证讨论依然存在,而且和那些尚未放弃与医生合作的人一样,遵循着完全相同的过程。有时医生会在多年后再次遇到这类病人,并且听到他们对后续发展情况所做的往往非常惊人的说明。正是这种经验才使我第一次坚信,在精神当中有一种不依赖于外部因素去寻求自己目标的过程,这种经验也使我不再有那种焦虑的感觉,即我自己可能就是引发患者精神中的一个不真实的(或许不自然的)过程的唯一原因。我的这种担忧并非全是误解,因为即使对以上提到的九种情境做再多的争论,也无法说服患者放弃他们的分析工作,甚至是宗教信仰发生了转变或是神经症得到了惊人的治愈也不可以。正是这样的情况终于使我确信,对神经症的治疗展现的往往是一个远远超出纯医学角度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用医学知识本身根本无法合理说明的问题。0 t1 h6 s4 k- [/ Y5 i3 e/ s6 ?
  虽然精神分析的早期时代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了(那个时代对心理发展的全部过程做了虚假的生物学解释,且对心理发展的完整过程十分轻视),但是人们的记忆并未消除,而且仍然津津乐道于把冗长的分析过程描述为“逃离生活”、“尚未解决的移情”、“自体性欲”,以及其他一些同样令人不快的称谓。但是,既然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因此,只要能够表明它确实不包含任何积极的东西,那么,把这种所谓“任其存继”(hanging on)斥为生活的消极面就是正当且合法的。医生所感觉到的那种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耐烦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只有通过非常耐心的研究,新的科学才能成功获得对心理本质的深刻了解。如果还产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那就应该归功于医生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合情理的消极判断时常会轻易地出现,而且会不时地闯下大祸;另外,这样的判断也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如果这不是企图逃避进行彻底分析的责任,那就仅仅是无知的一个借口。因为,既然分析工作迟早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与“你”和“你”与“我”之间,在完全卸下人类伪装的情况下进行一场基本的讨论,所以,很有可能,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不仅病人,而且医生也会发现这种“令人倾心”的情境。谁也不可能在某种危险的场合不受影响地玩弄火或毒药,因为真正的医生绝不会置身于他的工作之外,而总是完全投身于工作之中。
, Q- A; C' I( W5 }0 J  这种“任其存继”可能是双方都不需要的东西,某种不可理解的,甚至不可容忍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生活的消极面。相反,它倒很可能是一种积极的“任其存继”,虽然它会形成一种显然不可逾越的障碍,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代表一种唯一的,要求付出最大的努力,并因此谋求人的全部能量的情境。事实上,人们可能会说,虽然病人是在无意识地和坚持不懈地寻求解决某一最终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医生的艺术和技巧是在竭尽全力地帮助他面对这个问题。“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完整的人!”一位古老的炼金术士这样大声疾呼。我们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完整的人”。医生的努力和病人的探索指向的都是那个隐藏的、迄今尚未表现出来的“完整的人”,他同时也是更伟大的人和未来的人。但遗憾的是,达到完整性的正确道路是由无数可以改变命运的弯道和转折组成的。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是笔直的,而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这是一条把对立物统一起来的道路,这种对立物的统一使我们想起了指导双蛇杖(caduceus)的方式,它错综复杂的弯道和转折无不使人感到惊骇,正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才获得了那些据说“难以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之所以难以获得,是因为它们确实会使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们要求我们做的正是我们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如此随便谈论的那种“完整性”,而且这种完整性有助于我们进行永无休止的理论探讨,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尽最大可能地对它敬而远之。一种显然更为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在追求一种“分隔式的心理学”,在这种心理学里,左边的格子并不知道右边的格子里有什么。+ ^! G" ^% B7 E# u" {" b# g' W1 X
  我想,恐怕我们不能让个体的无意识和软弱无能为这种状态负全部责任:这种状态也应该归咎于欧洲的普通精神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体现了对那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一种恰如其分的关心,而且它本身就属于这些宗教的本质—因为宗教优于一切理性主义的体系,并且孤立地与外部和内部的人保持着同样程度的关系。如果我们决心想要原谅我们自己的缺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谴责基督教抑制了人的发展;但是,我并不希望犯这样的错误,即把主要因人类无能而导致的错误归咎于宗教。所以,我谈论的并不是对基督教的那些最深刻和最好的理解,而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和灾难般的误解。通过“模仿”(imitatio)基督而提出的这种要求(即我们应该遵循这一理想并且寻求变得像它那样),在逻辑上应该具有使内部人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效果。但事实上,这一理想已被那些肤浅而又注重形式主义的信奉者变成了一个外部的崇拜对象,正是这种崇拜,使理想无法达到灵魂的深处,也使精神无法转换成一个与这种理想保持一致的整体。由此可见,神圣的仲裁者作为一种意象往往位于其外,而人则停留在其心灵的最深处,仍旧支离破碎且无法触及。确实如此,即使模仿者丝毫也没有靠近这一理想或它的意义,也能把基督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模仿的问题(这种模仿使人保持不变,并把其制成一件纯粹的工艺品),而是一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个体生活中(在上帝的允许下)实现这一理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牢记(即使真正的目标可能无法实现,而且它的价值全都表现在外),一种错误的模仿有时也会包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把对一切是非曲直的完全放弃归因于某一最高价值观。可以想象的是,凭借这种整体的力量,一个人甚至能窥见他自己转瞬即逝的整体性,其中伴随着总是体现这种经历的恩赐感。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K8 B3 u# M/ v" Y  h' w1 H4 T
) o3 T' Y8 C3 b  i0 ?" `
% [% a" W9 K2 w- T$ _' ?3 j1 _1 K

; `3 j4 |% y+ P" W/ ~/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8

sunqingxia2010 发表于 2020-11-28 13: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lious 发表于 2021-1-11 16: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vermore123 发表于 2021-1-11 19: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xx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鲮鲫 发表于 2021-7-30 13: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obertchen2020 发表于 2021-7-30 13: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 N" f& t8 O9 `
这个帖子不回对不起自己!我想我是一天也不能离开与你共享www.ynjie.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aoweiming 发表于 2021-8-7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21-8-7 2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学和炼金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7135 发表于 2022-1-29 23: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393jyb 发表于 2022-1-30 07: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G/ Q9 c4 b7 K7 K* i. F& C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191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