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社会学原著导读 景天魁 编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
  • 时间:
  • 类别:社会科学
  • 价格:5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简介
' q* b6 {  q7 k$ z7 S# D  读原著(原创性著作),就是与大师对话。这是无数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然而,这个普通道理却需要经常强调、不断提倡。: y% v& v" `7 Z4 n' V' ~8 y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l962—1967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当时北大非常强调读原著,低年级的主要课程都辅之以一门“原著辅导”,到了高年级就直接读原著了。任课老师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是帮助学生通过读原著去直接与大师们对话的领导者,而不是大师的代替者,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优秀的传统。前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招聘新人,有几位也算品牌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前来应聘,在答辩时,当被问到你感兴趣的是哪位社会学家,你读过他的哪本书时,好几位应聘者竟然无以应答。他们坦言,他们只读任课老师的讲义或教科书,未曾读过经典作家们的原著。8 Y% @% d! h. p4 B5 p- j8 d
  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主要是由它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由概念体系构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构成的。而所有这些的真实、可靠的表达,存在于那些原创性的著作中13一般而言,这并不是那些转述和整理原创性知识的讲义和教科书所能代替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有些经典作家也写教科书,或者有些出色的教科书也称得上是“原著”;并且不可否认,教科书也有把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但是,不管怎么样,原著和教科书之间的区别,以及由这些区别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原著派生了并且决定着教科书,而不能用教科书去代替原著。同样,一门知识的传授者不能代替这门知识的原创者,而不论传授者们是否出色和优秀。尽管原著和教科书的关系还可以去做很多更为详尽的讨论,但基本性质就是如此。
- x$ e4 J; K, k$ G/ _5 L  目录
( t* H; s, D- W/ V  o6 N# U' {  上卷 经典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 u! q$ A7 ]& f! U9 |0 W
  第一部分 经典社会学(帕森斯以前)
% P5 k, B' h" ^% {$ X9 r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本质
$ [# C7 }8 q- a5 t1 _  孟德斯鸠:法律在形成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中的作用
9 M# G1 A; F/ r  奥古斯特·孔德: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2 o) r: p: L: |* z  卡尔·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a- M# Y) F+ _  爱弥尔·涂尔干: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
$ b* u, n! k) e! v3 y2 ^  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的基本概念
9 P% e4 `, b+ ^+ k5 O2 S" v  马塞尔·毛斯:总体社会事实
/ x) v& Q7 Y: h7 m) S) Y7 p4 X8 E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的概念; F2 }: z# ]! D) e4 ?
  二、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属性
0 @3 W( N7 ?( k! R0 e. j; E6 C7 {. ]  亚当·斯密:两重性的自我- w# o, H/ C3 @' c3 o- Q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中的人的个体性
/ [* j9 I* ]& \' n+ t3 R+ u8 r% Z7 A8 D  卡尔·马克思:异化劳动% W! d* M9 Y) [* _9 T
  爱弥尔·涂尔干: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z( p4 V8 `8 h" u$ v5 _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剩余物; p: y9 d- i! T1 ~5 Z/ k
  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 u. c6 V1 A1 m: W( S8 A  三、社会秩序、结构与分层
" _2 w" J1 t& C9 @( Z  卡尔·马克思:资产者和无产者
1 a; F$ G/ j. |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派生物- ~4 P2 P4 j  V% a0 C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 I- h# f$ `: b2 o0 _/ `  L( F  爱弥尔·涂尔干:分工形成的社会团结6 G8 Z" r6 g" A0 U- d  `+ ?1 W
  塔尔科特·帕森斯:霍布斯与“秩序问题”
9 [0 e- g# o+ e/ w; N  四、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形态和类型0 d) K& N( j* ?+ X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
" M' G$ k2 G; y( P( c! q& b7 {  圣西门:论实业体系
4 C. U: `" n1 `$ O9 [& P% _0 K- d  卡尔·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h* @, z1 l# t5 a3 O2 x
  爱弥尔·涂尔干:法团; z$ Y& X. G& V% R/ n0 R- ]2 {: G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
4 s5 z: }1 V  u6 \  汉娜·阿伦特:社会领域的兴起
( d$ |. G$ w$ J- q* h7 M1 ?  五、社会意识、法律及意识形态( h. P1 Q, p8 m! _- F
  卡尔·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7 e9 T( W% d! M4 Q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一夫一妻制家庭
& s8 O3 n; l; G0 ]6 E8 \; X  爱弥尔·涂尔干:集体意识, }+ V) S' B: W4 j, v
  马克斯·韦伯:禁欲主义与信念伦理4 h' K5 i* C/ b) g- i' M4 S
  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5 U5 O+ x0 R9 u. o4 G, z- R4 k
  马克斯·霍克海默:启蒙的概念
+ r* I4 v+ \. f# f  六、作为实践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运动
$ [$ ?# Q1 Y/ ?5 W. \5 k: D* \  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l/ T) \2 t5 |. n# [9 c: c- C8 i  爱弥尔·涂尔干: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
& m. p0 K) B. L( ^& D6 B4 p& l  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
4 H+ B4 j- @( W$ l! a  塔尔科特·帕森斯:单位行动' v7 W6 q) }9 H& k1 F
  七、民族国家与政治
( k0 M  e$ E) x# {  让-雅克·卢梭:论人民
$ t8 _3 s5 f# u  孟德斯鸠:英格兰政制* X$ c/ O4 \0 U& ^+ \( N" m
  亚当·斯密:论国防费* J* k. O0 y7 D3 d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作为政治家的文人
5 w8 e1 [$ V2 g. G- w  爱弥尔·涂尔干:现代国家的作用
( u2 ^. b( c" d. Y  B) q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 {% |8 @9 K% f! d  八、社会中的宗教6 ?) k1 C, Q; T) g$ T9 S8 c
  让-雅克·卢梭:论公民宗教
3 s# G( y7 v2 n$ a4 Y+ }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宗教如何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圣西门:新基督教
8 a: S# B7 F$ ~; x7 p) n  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作为宗教+ Z) g& W5 Y0 v
  卡尔·马克思: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u8 d$ ^4 `/ c( e  爱弥尔·涂尔干:一般宗教原理! i- y5 }, Q1 n3 R7 y, }* j3 D) f
  马克斯·韦伯: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3 n  |! J5 J, |. F  罗伯特·贝拉:美国的公民宗教
2 |" o3 A: Z; H0 G  九、社会学知识的特性
  n$ P& y" Z) ^/ z. @  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与实证精神8 S6 d, g5 p" G4 g% {' L
  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社会”作为互动“形式”
6 S# [3 h" r5 }0 t- O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事实
8 U( j3 h- x1 ^3 `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第二部分 中国社会学(1949年以前)
4 \0 v) ~( v1 I8 L$ U3 H  陶孟和:社会调查
9 s) [1 {1 J3 i* j; C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8 j" `% C0 O0 y0 a5 D7 [  李景汉:社会调查与今日之中国- b9 h. \1 J7 `
  陈达:解决劳工问题的标准、步骤及办法% G5 [9 K# Q; v: w
  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 g( T/ L" }0 M, }9 E
  昊景超:分配问题
! V7 S& K) ?7 E3 D! M6 H  孙本文:礼与行为规则
8 G! K; U1 B$ y( j  潘光旦:说“伦”(二篇)  |3 ^, ]3 `" t) Y# n$ o2 Q
  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3 i- _* a+ v* k% f( K
  费孝通:差序格局! u: [) }' |6 _& [; }2 S  {" u
  下卷 分支学科
% H: G" \! |5 ?: m: _5 R  一、政治社会学
. ?; ]6 W3 Z' K5 D0 o$ E  编选主持人 张静- b, D; M3 f- T% \# b' y
  约翰·斯科特:研究权力1 Z, X. a1 @! F0 d0 k" K! X
  贾恩弗兰科·波齐:形成和形式:国家形成理论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公民资格与社会阶层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
2 z# }( {- \. q  弗兰·汤基斯:市场与国家:新自由主义
" h, `1 b; E; n) d  雅诺斯基、格兰:政治的公民身份:权利的基础斯考波尔:美国公民社会的转型
0 s! j  W4 R. b  米歇尔·拉蒙、维莱格·蒙那尔:社会科学中的边界研究克劳斯·奥菲:现代福利国家的某些矛盾
2 I2 Y: Y8 l. O( P1 Z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的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 ?; U2 ?. V5 a. P. @# p
  二、经济社会学
5 f# h+ m7 u# K  f+ b  `0 R$ v  编选主持人 汪和建% H8 M6 c- x0 ?. V7 F" h! I2 F5 ^
  马克斯·韦伯:合理的经济行动" I1 p5 g5 h: j7 j5 ?! x
  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 y! T- C; g( c
  费孝通:江村经济4 h2 e- L+ r8 [# J& h2 q% h7 o7 r
  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3 ?  Q1 {7 F: @  v
  罗纳德·伯特:竞争的社会结构- c- X5 k1 p6 {6 @9 p9 L+ G2 H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N- s& r2 @" X7 x
  三、制度社会学
7 V% b+ h- z# W! `9 B  编选主持人 李汉林
" [3 o" k; Y  ]2 N  卡尔·波兰尼:市场模式的演化
8 r; C/ B6 u9 @3 R# e  布罗代尔:为市场定位
, H+ R3 X" e( T: ?  I8 H9 l  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安德鲁·G.沃尔德:中国工业界的组织依赖及权威文化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派到市场四、组织社会学
& C( m% X; d# J: \+ g) h" D  编选主持人 李路路2 }! B4 u( z8 J7 s& H- i
  约翰·梅耶、布莱恩·罗文: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杰弗里·费弗:组织行为的外部控制0 ?, E: L+ R( ]$ U) h
  迈克尔·汉南、约翰·弗里曼:组织的种群生态学詹姆斯·马奇:组织学习中的“探索”和“利用”
/ ^8 ]! ?4 B5 e' G  乔埃尔·波多尼、卡伦·派奇:组织的网络形式大卫·米凯尼克:复杂组织中下级参与者的权力来源尼尔·弗里格斯坦:美国工业的结构性转变:大型公司多元化原因的制度解释詹姆斯·巴戎、杰弗里·费弗:组织和不平等的社会心理学五、家庭社会学与性别研究
& f# e1 M7 `8 W0 j7 G  编选主持人 李银河* A7 \, t2 C/ f1 C
  贝蒂一弗里丹:女性的困惑
. k9 ~. I0 Z0 S3 r( L6 R  理安·艾斯勒:人类的可能性:两种选择
5 O/ Y+ r1 P6 V( P6 L! }  埃利斯:男与女8 q9 `' Z2 n: H: w4 X  V$ W
  林耀华:把种子埋入土里
/ m  G/ o9 e8 X0 f7 T) z  古德: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相互影响
+ j6 h7 U3 z: w* D: }4 U* v- l3 Y  罗斯·埃斯尔曼:严格的家庭理论研究$ Y! E1 T% t7 g0 A# Z" X3 @3 M
  弗朗索瓦兹·佐纳邦德:寻根求源
' u9 R- b+ s$ M# u- P& x. e  让一克鲁德·考夫曼:裸乳实践的演变
$ w5 i- ]4 N* b7 x  六、知识社会学
7 u+ O! c. z3 o  编选主持人 黄平! w; i% u) k4 \! L4 {% w4 H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 q0 x7 R% p0 y- i1 m4 b! t3 C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3 f+ _/ a, z3 b
  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4 {2 V$ b9 z( n. F4 ?  诺贝特·埃利亚斯:知识, w+ w3 a. b& a8 f; L" T
  C.怀特.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与科学哲学
3 }, o( ~4 j# I* a( w- n  路易·阿尔都塞:矛盾与多元决定
* S+ O3 B8 V, y: B8 l# @  皮埃尔·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社会学的遗产,社会科学的前途安东尼·吉登斯:社会思想史中的四个神话
- E; N5 K  k. s4 Z9 h  七、历史社会学
5 z! t5 Y% E: z3 G  编选主持人 李康
- y$ b5 u( n& u  彼得·伯克:理论家和历史学家# Y# m4 K9 u/ o! I$ F: x9 e; r
  曼达利奥:历史社会学% B0 ~2 B/ ^: ~6 B3 A
  福柯:无名者的生活
1 U# l' C' \, C. v" p! R  诺贝特·埃利亚斯:时间与定时
. E0 @) O$ \" p8 q# R% D  塞维尔:三类时间性:迈向事件社会学
$ q6 t0 I" j) w5 g8 ?+ `+ V# S  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史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日寸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伊格尔斯:从宏观的到微观的历史学:日常生活史八、发展社会学
' e) S1 I' M* v# A  编选主持人 景天魁5 ~3 ^. M- D. a5 R2 J) t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化的制度框架
9 r6 A" t3 C/ ~7 _  列维:现代化与后来者的主要问题
0 s* l, h9 U( A, v' W4 R  艾森斯塔德:现代化的基本特征5 J- T& w7 w. f+ ?2 k
  英克尔斯:迈向现代5 p- A5 ~6 s4 ?3 E- H9 ?& R3 j
  弗兰克:论新世界发展与不发达的根源: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对韦伯派学者阿明:依附、不发达的起源与发展9 g' Z' D- M9 E  a. o  G. M& j# ^
  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依附概念的形成% d: T( v& {# e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单位特伦斯·K.霍普金斯: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 D5 H" X- T' Q. X) E/ A. }6 B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0 l( n* l3 K) j7 N1 o  n5 F  九、城市社会学! ?7 X1 T3 v! l4 Q4 t5 f
  编选主持人 阎明* ^) i+ \. N  m: q  i# ^8 ~2 o' K
  恩格斯:大城市
" k/ P* Z' c5 k7 P8 s8 N( ^  斐迪南·滕尼斯:从传统社区到现代城市社会
. f# B# B$ o8 s- [) ^, s  乔治·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 G0 W9 V4 W) z7 }* V
  罗伯特·派克:人类生态学) E( A9 n  F* o: I8 o
  路易斯·沃思:论都市性# k8 _2 Q5 {7 j/ \
  曼纽尔·卡斯特: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集体消费与城市的各种矛盾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q% N# F4 Y' {, f' A5 W9 j
  十、社会政策$ {, |4 A" E+ w0 M/ R1 x
  编选主持人 彭华民! M1 g* `: e9 i1 [) z! `. V; Z
  安东尼·吉登斯:激进政治框架下的积极福利
) s' G2 V9 w7 L1 f$ U/ I  伊恩·高夫: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成长与社会政策发展考斯塔·艾斯平一安德森:三种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体制阿马蒂亚·森: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7 `6 o& _7 v5 s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4 u. a$ ], s0 r. Z5 e5 R% ^) ?
  兰·多雅尔、伊恩·高夫:人类需要——多面向分析理查德·蒂特姆斯:社会政策的原则2 N2 f/ |4 t; z+ N, Q0 Q# R
  精彩书摘
) n; y/ I/ O; c5 _. n2 z- T. z/ R3 A  然而,如果每一种观念(至少说每一种感觉)是由许多细胞要件合成的结果,它们依据我们依然未知的力所决定的法则结合起来,很显然,这样的观念不能局限于单个特定的细胞之中。它会摆脱每一个细胞,因为任何一个细胞都不足以使它得以形成。表现的生活既不能划分成也不能归诸于特定的神经元,因为只有其中的几个神经元结合起来,这种生活才能产生;然而,倘若它们没有联合成为整体,它就无法存在,就像如果个体没有联合成为整体的话,集体也不会存在一样。任何事物都是由特定的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都可以归结为它们各自基质的相应部分。对于神经细胞来说,每一种心理状况都像社会现象一样,在与个体的关系中同样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既然它不能还原为单纯的分子变异,它就不会受制于这样的变异,能够独立地在大脑的每个区位上发生。只有那些影响到为其提供基础的整个细胞群的物质力,才能影响到它。但是,为了存续下去,它并不会像过去那样,始终需要神经能量的连续流的支持和再造。根本上说,认识心灵这种有限的自主性,与我们的精神性观念的本质和实证的内容一样。我们无需去设想脱离身体的灵魂在某些理想的情景中始终是一种梦想的和孤独的存在。灵魂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它的生命包含于事物的生命中,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思维都存在于大脑之中。不过,我们必须补充一点,在大脑中,尽管它们也许与某些特定的区域的联系要比其他区域更为密切,也不能严格地定位或固定在某些明确的点上。其本身的扩散就可以充分证明,它们构成了一种特别新的现象。若使这样的扩散存在,它们的成分就必须与大脑组织的成分有所不同,所以,它们必须有一种自己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K4 b: s$ N6 A4 Q
  所以,由于我们拒绝把社会生活还原为个体心灵,那些指责我们使社会生活成为空中楼阁的人也许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反驳意见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如果这种意见是有道理的,它也该同样适用于心灵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若要合乎逻辑,就必须把心灵还原为细胞,从而否认心理生活的所有特殊性。可是,这样一种做法必然会陷入我们已经指出的各种可怕的难题之中。依据同样的原则,我们也不得不说生命的属性是由氧、氢、碳和氮的粒子组成的,它们构成了生命的原生质,因为生命只包括这些特殊的矿物质,就像社会仅仅包括个人一样。这样,我们所反对的概念的不可能性也许就会出现了,甚至比先前的例子表现得更清楚。生命运动是怎么以非生命的元素为基础的呢?生命所特有的属性是怎么在这些元素中分布的呢?既然它们是不同的,我们就不能同等地分割它们。氧不能像碳一样发挥同样的作用,也不能被赋予同样的属性。有关生命的每个方面都体现在不同的原子群中的论调,显然是不可取的。生命不能被这样分割:生命就是“一”,所以,生命在它的总体中所依赖的只有生命的实质。生命存在于整体中,而不是在部分中。因此,若要理解生命本身,就没有必要在形成生命的基本力中将生命分散开来,个体心灵与神经细胞的关系同社会事实与个人的关系为什么就应该不同呢?+ _+ r" p+ h0 w/ y
  事实上,个体主义社会学只是把物质论的形而上学的旧原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而已。它所坚持的原则就是通过简单解释复杂,通过低等解释高等,通过部分解释整体,所有这些都充满矛盾。可是,对我们来说,相反的原理似乎也是成问题的。依照观念论和神学形而上学,人们不可能从整体中派生出部分,因为没有构成整体的部分,整体就是“无”,人们不能从虚无中抽出生命的根本要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整体特有的属性来解释现象是整体的产物,通过复杂来解释复杂,通过社会来解释社会事实,生命事实和心理事实也得通过它们所形成的自成一类的结合来解释。这是科学研究所能遵循的唯一途径。这并不是说,在各个实在阶段的连续性之间存在一种解决办法。只有通过部分的组合才会形成整体,而这种组合并不是像奇迹那样突然发生的。在纯粹的隔绝状态与完备的联合状态之间,存在一种无限的中间序列。一旦形成了联合,那么它所带来的就不是从已经相互联合的元素的性质中直接派生出来的现象,而且,其中所包含的元素越多,它们合成所起的作用越大,就越明显具有这种部分上的独立性。毫无疑问,这恰恰可以说明,与实在的高等形式所依赖的低等形式相比,高等形式表现出了灵活、自由和偶然的特征。事实上,当做用方式或存在方式所依赖的是整体,而不是直接依赖于构成整体的部分时,作为这种扩散的结果,它反而会享有一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自身的独特性。  \/ w6 f. d) l" v& m/ D
  前言/序言
5 @! c  n: i- k6 p6 S  与大师对话
% W9 C  u' z: [" Z+ I) _  读原著(原创性著作),就是与大师对话。这是无数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然而,这个普通道理却需要经常强调、不断提倡。# M* k- c3 `4 [8 Z0 s) L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1962-1967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当时北大非常强调读原著,低年级的主要课程都辅之以一门“原著辅导”,到了高年级就直接读原著了。任课老师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是帮助学生通过读原著去直接与大师们对话的引领者,而不是大师的代替者,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优秀的传统。前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招聘新人,有几位也算名牌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前来应聘,在答辩时,当被问到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位社会学家,你读过他的哪本书时,好几位应聘者竟然无以应答。他们坦言,他们只读任课老师的讲义或教科书,未曾读过经典作家们的原著。6 C4 g8 Q/ L; s7 c% |" ]
  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主要是由它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由概念体系构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构成的。而所有这些的最真实、最可靠的表达,存在于那些原创性的著作中。一般而言,这并不是那些转述和整理原创性知识的讲义和教科书所能代替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有些经典作家也写教科书,或者有些出色的教科书也称得上是“原著”;并且不可否认,教科书也有把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但是,不管怎么样,原著和教科书之间的区别,以及由这些区别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原著派生了并且决定着教科书,而不能用教科书去代替原著。同样,一门知识的传授者不能代替这门知识的原创者,而不论传授者们是否出色和优秀。尽管原著和教科书的关系还可以去做很多更为详尽的讨论,但基本性质就是如此。
9 i5 g! S6 I" a2 M  U8 E# R2 b  读原著,与大师对话,是读书人的最高享受。人们会说,读原著一般比较难。的确,原创者们或者由于时代、或者由于国别、或者由于学术背景的不同,在表达方式、语言习惯上会与今日我们这些读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读他们的书可能感到有点困难,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如此。然而,原著的真意蕴、真精神、真价值却正是与原创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思维习惯、话语习惯等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硬要把那些概念、命题、结论等从中剥离出来,变成“一般的”“语词”,像辞典上所解释的那样,那就真正是“味同嚼蜡”,或可借用焦裕禄所说过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诚然,任何人读书,也脱离不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乃至思维习惯。所谓“会读书”,功夫就在于要能够把读者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与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连接起来,这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如果不读原著,不与大师对话,这种融通也就无从谈起,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也就在所难免了。原创者的真意蕴、真精神,我们通过读原著,尚且不一定能搞清楚;不读原著,则根本无从搞清楚。
* B$ L* E  N" Q4 t+ Z2 C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5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8 T  N5 e* `6 f. z) p

; F, `1 z, ~  q&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4

帖子3960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