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研究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43M
  • 时间:
  • 类别:社会科学
  • 价格:3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简介8 `7 A* H% y" M9 o5 J" H
  本书将视线聚焦于中华大地上普遍传承的“圈舞”这种传承久远的古老舞蹈艺术形式。并借助舞蹈“符号论”的观点,利用舞蹈“符号学”“形态学”等新兴研究理论,从构成“圈舞”这种特殊舞蹈形式的“符号”载体入手,解析“圈舞”这种舞蹈“形式”其承载的“意味”是人类社会早期生活、情感、信仰乃至社会组织关系的集中体现。从而解读“圈舞”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在原始社会初期普遍萌发并恒久传承的奥秘。" [1 P+ y; l# C3 P+ C
  作者简介
5 E" k$ a' x- j. M" A. u  海维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理事,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会员,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学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全国舞蹈艺术理论及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9 ^! B$ _/ ]/ Y! }$ r
  从事专业舞蹈实践及理论研究工作24年。曾代表“国家民委”“国家汉办”多次出访美国、韩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进行相关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主办的多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作的舞蹈作品《楠木特之魂》《康定情歌》《我的地球母亲》《苏母的宅院》等,获“巴蜀文艺奖”等奖励。4 o& z. u. K" l: e9 D
  曾在《舞蹈》《符号与传媒》《人民音乐》《四川戏剧》等多家艺术理论刊物发表如《中国舞蹈的“造化”之美》《舞蹈符号学初探》《论舞蹈艺术语言的诗性本质》《“经典改编”舞蹈的前、后文本关系试推》等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基金等舞蹈研究课题多项。现主授“中、外舞蹈史”“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概论”“基本功”等课程。
! |# @5 h1 N, g6 b3 t) x. _  目录+ C6 d, y# F0 H6 w
  研究现状% j2 I7 M5 d& ]; Z9 Z
  第一章 “前语言”符号舞蹈“肢体化”表意历史
; ?; x9 l  Q6 S5 A3 r( v3 l  第一节 前语言“肢体化”表意特征! A, b  B+ S! C/ H% h6 ]
  第二节 从功能性动作到舞蹈符码6 e$ L& z! O" ]  Q$ F7 ^% a4 U
  第二章 “圈舞”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 y  P3 g+ C# I9 \
  第一节 “圈舞”舞蹈文化遗存3 C$ a' V1 v' I4 b, l" z0 @$ L+ E
  第二节 “圈舞”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3 G3 A& D$ j- v4 d1 y+ O( O
  第三章 中华“圈舞”符号历史渊源及形式特征6 E; F5 P* y3 g; Z2 f. s" P
  第一节 “圈舞”符号的历史
: V3 W  Y9 s+ Q% ]' D1 B5 b" U# |  第二节 “圈舞”符号的基本构成类型% S3 C4 l7 ^* w; m5 i, ~3 K- c4 D
  第三节 中华“圈舞”符号的共性艺术特征1 l0 q, e7 n) h4 Y! \, m1 P
  第四章 中华传统“圈舞”符号的西部地区选点分析3 G  m9 n" ~! E' Q) F# R! y) @
  第一节 西部地区人文、地理概况
" u6 E% {0 n2 ~+ O& z; m3 C  x  第二节 “跨文化现象”的西部“圈舞”符号个案重读
) _! J$ p2 E, q3 X5 j8 D  第三节 西部地区“圈舞”符号的基本分布特点0 w, k1 E6 G" ~7 T8 _
  第五章 “圈舞”符号的形式内涵与文化内涵
7 C' N% M3 h) _. Y6 i. E  第一节 “圈舞”符号的基本几何概念
. M5 r9 r; |- e' F3 g+ R- G- _% ]  第二节 “圈舞”符号行进方向的选择
( N8 K+ a  g) j3 {# M" M  第三节 各类型“圈舞”的符号构成内涵% E- ]# M  I" p
  第四节 “圈舞”的社会文化及心理内涵
' X' q8 }$ ]4 y2 ]4 S9 K7 d4 C- }  第五节 渗透在“圈舞”中的“崇拜意识”$ Z7 ^. B, R( X, N; B
  第六节 “圈舞”是中华最早的集体舞蹈形式之一
$ a. x! L7 {+ i8 v% {* q* u  第七节 从“圈舞”兼看舞蹈符号“理据性”与“元语言”
. x4 G8 n+ A9 N2 D( `( q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圈舞”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5 n( _# t+ e. S4 ^! {  第一节 “圈舞”舞蹈文化的传承
1 `7 U3 b* n' S) K$ W  第二节 “圈舞”舞蹈文化的流变
/ U+ n) l) |- k  H0 T  第七章 “圈舞”符号的美学意蕴0 ^" m! R0 |$ Z
  第一节 圈舞“师造化”与“物我同一”
8 W" j, s0 P6 S4 P0 O. ^  第二节 移情——以“圈舞”实现“物我两忘”
( r$ f9 \4 O8 |' x) J9 u) ~  第三节 舞蹈的“大自然”——“以天合天”- a# s- b6 r; i2 N% r: P
  第八章 当下时代“圈舞”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 Z" H) X. e$ N! g+ F) q2 R  第一节 “非遗”语境下“圈舞”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7 k$ \8 a- z6 C: ]! }" x. \6 i  第二节 “圈舞”非遗保护中暴露的若干问题
/ }* D+ }, L$ T+ A. G# k0 f  第三节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症结' l0 H1 C6 G/ B) ~; h/ J/ I6 P
  第四节 “圈舞”类非遗保护的原则性立场及措施结语: s, j7 M8 m6 @2 x1 x& K
  参考文献( q4 `# S% U. G0 X
  后记6 `! m- a9 b; V, [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3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 }, r/ K8 n! K- \

$ [: g* r* y# y6 ~9 ?1 d5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191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