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生活需要分寸感(比生活需要仪式感更具国学内涵)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1.6M
  • 时间:
  • 类别:励志成功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简介
) ?8 B, ?- p/ \8 o4 m' x8 S  一个人在天地之间生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与父母、亲戚、朋友之间的相处,还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改造,这一切要想顺风顺水,关键在于掌控分寸感。人与人之间,如果过于亲近,有时候反而因三观个性不同而互相生厌,以至于导致各种矛盾发生;过于疏远,又会导致冷落和怨恨。所谓高情商的人,就是把握微妙分寸感的高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感,就能在日常交往中让人既不疏远,又不生厌。儒家将这种做人的规范称之为“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本书理念源自中华传统中庸之道,基于《中庸》原文解读,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融合更多实用内容,指导我们现代人更好地交际、生活、管理及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让自己做一个久处不厌、人缘爆棚的人,一个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人,一个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智者。
# a; l' D, J$ r. c- y  作者简介
! n) o$ E7 H, ^9 o  章岩,原名张兵,出版策划人、青年作家、文化学者、洞见新知传播人、第三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出版《人脉圈》《气场》《如何说客户才会听,怎样听客户才肯说》《曾国藩家风》《王阳明教你驭心术》《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等。目前已出版图书70余种,版权输往韩国、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
2 F' Z7 w  M: S2 V# ]  自序
% H6 z9 n$ p" Q3 Z  第1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 q4 c+ R* w- ^! E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 v! \: }* [8 m) J! c7 h1 s5 s  慎独——越是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越要谨慎
0 I0 ]) x$ w8 ^1 l$ u  中和的境界+ i3 H2 S4 {8 o' T
  第2章 分寸感是君子和庸人的分界线
. H  D* g1 U- J; F# H" d  你是君子还是庸人,就看分寸感
  u4 [( \# H; k. o: O5 ~  君子言行合宜适中,庸人言行肆无忌惮; E7 g* \7 |+ m6 S9 r( t
  第3章 分寸感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
& r. [4 x9 j. g+ A9 `1 m' Y8 T  分寸感至高无上,极少人才能做到: D4 Q1 O) [# T/ D
  范蠡的分寸感——商圣的启示
0 M5 e8 m, I# P" q& o& I  第4章 为什么我们常常失去分寸感——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缘由  P) K, f( c: L: M
  不要聪明过头,也不要愚不可及4 t; k! y2 o9 b; W2 A, f
  不要贤德过头变虚伪,也不要无品无德不像样2 p2 L" _2 e; x
  第5章 中庸高手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
! m2 q" |. \" w0 B/ l6 g1 }1 g  不耻下问,任何人都有可学之处$ j- J' x$ |+ e  \
  隐恶扬善——像古代高手一样把握分寸感! `# h4 `( x/ U; w3 _- H' p
  针对民众过头和不及的弱点,采取中庸之道- i! a' h! Y/ ], R
  第6章 人性的弱点——聪明人是如何失掉分寸感的0 r8 x; U3 D9 n% ]4 p/ l2 L  S
  面对利欲的陷阱,聪明人不知躲避
0 n$ G& d( L7 P0 i) j4 a8 Q  选择中庸之道,聪明人不能坚守一个月4 ~* @3 w6 f% u, `/ R
  第7章 颜回是个好榜样——学习分寸感的态度! v9 r. L8 W, {, s  m7 V% V, }
  颜回的中庸之道
: B9 ]9 d5 i  T: k  精诚专注的学习进修态度! `/ l  I' T4 h2 @
  第8章 完全做到分寸感是不可能的,但离开分寸感却是万万不能的
' i. X: Z) Z8 w% Q+ r  国可平治,中庸之道却做不到——唐玄宗的启示
" Q. M8 [( L3 y$ I1 j: B  爵禄可辞,中庸之道却做不到——刘伯温的启示
# K3 e- p4 k) _2 a/ T, i& V  利刃可蹈,中庸之道却做不到——项羽的启示
3 l. ^; d0 N8 m0 B' g# B1 p, ~  第9章 强大的分寸感——和而不流,中立不倚4 a: d7 b- b; }2 P3 V
  打破地域界限——南方人过于宽柔,北方人过于强悍  c; [! n$ z; B, |) F. w) _! Y
  和而不流——与人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 e+ B7 r/ m6 x- ~: y
  中立不倚——把握中庸的分寸感而不偏不倚
/ e) N/ V+ \9 ]/ h9 L) s  第10章 践行自己的分寸感,世人哪怕不理解也没关系7 Z( b2 r9 y+ S: R
  不要过于标新立异$ e& k# n$ B! L
  正道而行,绝不半途而废
- ?" [; C: ?& u* `: v8 l  根据分寸感去做事,哪怕不被人理解也不后悔3 j% F( b5 }4 J$ r# {. p* c
  第11章 大事小事都有分寸感——人生处处是中庸% Z# F- ?  P. g0 ]- X
  分寸感就藏在日常生活之间
( d/ y/ [- y; q+ M0 u3 |' {  H  分寸感的奥妙——浅近处匹夫能行,高深处圣贤难懂' l' \0 o0 |7 S1 j
  第12章 分寸感的修为——中庸之道的要点0 M: I, f# T6 A
  分寸感的基础/ I9 \8 o/ G& w( A
  分寸感的两大关键字' |4 L0 L5 D$ k6 Z& ]0 g; U
  分寸感的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V- Y, W4 |2 w6 Y5 d" V
  君子的四大修为——你的分寸感价值何在
8 L: m1 K1 }& Y: S# X/ v' T  有余,不敢尽——万事留有余地8 s# w. ?. y- i4 w) Z3 r" U  F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8 a" p8 |; i, k
  第13章 摆正位置、安于本位,做人做事才有分寸感" w& a; Z6 r* A, z0 ]& Q
  安于本位,不受外界诱惑
7 m2 r* v/ G+ ^. B2 L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攀附上位之人,也不欺凌下位之人
$ m! h; q' L# j- Z$ _) }) _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绝不怨天尤人/ p% L6 t4 ]: N
  默默耕耘待时机,绝不冒险赌运气, q/ u, m. ?" F
  第14章 治家的分寸感——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 M4 v- X* D% R. c+ O) R  不要好高骛远——从近处和低处做起4 ~4 ~0 N; m) o: @
  搞好你的家庭,才能搞定你想干的所谓那些大事
7 F' r: L- z5 k  第15章 神秘的分寸感——让自己无处不在但又神秘莫测7 q9 S5 R  d* D0 U. z2 E
  修炼你的神秘感! d: ^  S! ]' k& S2 o& z
  领导者如何让形象深入人心但又时刻保持神秘感  [9 |8 D7 G0 E/ |! B/ ^
  第16章 大德的分寸感——成就功德的秘诀
  B+ ^  b3 H- X! Y  大德必得其位,必立功于天下; e; ~1 _% S  X$ ~2 O8 |
  能成材的帮着培育,不能成材的淘汰
7 E0 K4 K+ m: a* O* n  第17章 祖业传承的分寸感——如何让先祖的功德代代相传; Q; J+ ~2 |! V% [9 T
  一脉相承的功业
5 G) j% }/ U; `' f  无论身份贵贱,慎终追远都是必须的
( L( M2 o- J% Q- B+ f9 g) M$ E  第18章 管理的分寸感——不可不知的管理要诀
& _" h0 i) {6 ?" e: }  管理逻辑: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D( S% r; c9 X2 ?. S  如何才能修身管天下:修身、事亲、知人、知天
) _7 y+ ?$ D7 p! ^  天下共通的五道——有些祖训别误读
8 n6 {* r" Q. ^4 ?9 A# R  天下共通的三德:智、仁、勇
( @4 |9 D" Y+ ^1 y* ~8 [9 v  殊途同归的学习力3 |- |$ P. T. S! |1 `) j# }
  第19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1——知行合一的境界
, l4 P( r: C: ?! v& ^$ i  修身三要:好学、力行、知耻
! a1 y7 Y; b2 m; |  修身、知人、治天下——分寸感是修出来的
$ x2 o9 H  X& u& P' `  御世九经,让我们摆平这个复杂的世界( B3 j8 Q6 l7 g! k6 f( n) q, X
  第20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2——知行合一的策略
) \7 ~+ d  G8 l! }* X  n% x2 G  如何修身明道
" Y5 p2 }+ {' k  E1 Y6 S; R$ O  如何劝勉贤德人才
1 B& }0 i% A  c8 E  如何劝勉家族亲戚6 H7 F8 W( i/ O+ h
  如何劝勉中层员工
4 J" v9 j! S' Z5 ?' [+ E4 |  如何奖劝知识分子) l# H* s% E& h) E
  如何奖劝基层员工
4 v; E/ u/ `, e7 J, g' u  如何奖劝技术工匠
; z2 {# p; z1 }9 D* H; g) x  如何优待远方来客
: n4 O  ?* W- e  如何感召各路人马
2 `9 _' q# P: ^4 g$ @  第21章 分寸感是如何把握到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 B% R2 a5 j0 n7 q: E  成事的秘诀:豫则立,不豫则废
" u! r: v. n  T+ r# k  讲话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语屈词穷
' \! r% j( A, ]6 i4 A6 x" T  做事行动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困窘
% ^3 j/ O# K2 I  冷庙烧热香,急时有人帮——z忌无交而求9 r6 `# ~# ]/ X9 k+ \5 r
  第22章 立身于世的分寸感——从让父母顺心到让领导信任
, Z& x  Y& G' z; e  如何取得上位之人的信任5 C6 e$ D# u4 ~  G) p! K
  如何取信于上司——先取信于朋友: E5 x6 A6 l  ]" e, Z
  如何取信于朋友——先让父母顺心
  o+ G0 u& g/ K: H  如何让父母顺心——先反省自身是否至诚# x) Y% a0 Z1 p6 Y0 P5 y, G9 N
  如何诚身有道——先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5 F8 R# R/ H! @/ y  第23章 学习的分寸感——愚昧者变聪明,柔弱者变刚强
- D& q' i" K% m  学习至诚的关键
) Q' V' {* [% ~! L4 Z& D( }. [  学习的分寸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6 L4 F% A- Y6 u6 @  愚昧者如何变聪明,柔弱者如何变刚强, n& d. ]6 W# [! a# b. z
  第24章 在雕琢中保持灵性——如何平衡天性与教化之间的分寸感& s; Z5 g' u& @6 B- s' B# b
  天性和教化之间的区别
4 x6 P  @+ D4 S  v8 E( r  如何融合天性与教化z有分寸感
" E: d9 M8 ^  D6 S8 m% f  第25章 改变自我和改变世界的分寸感
' ]0 w9 U, C4 {# t! S& @# H  至诚精进,才能发挥自我本性和潜能
: }/ x8 p2 ~# W7 t0 }+ ~$ \) Z  从改变自己开始,化育天地万物) z* o9 p+ [# u$ ?4 F
  第26章 教化的分寸感——如何在5分钟内打动人心( f, b  S9 x" B0 a, `6 J% Q0 {, @
  从格物致知到感动人心——教化的逻辑1 q* `* X9 a1 p, v( ^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成功教化需要至诚之心
" A( l, [0 T& Y0 l5 M* E3 F  第27章 内圣外王的分寸感——成就自我,成就万物
7 X6 O3 t) r) }& s4 E! z$ @& `* p  保持至诚初心,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路
+ j: h! U" F5 E7 R# C' B# [  成就自己,成就万物——内圣外王的仁智之道9 Q% t- P4 u7 }5 J
  第28章 专注的分寸感——用至诚之心持久努力
2 U0 R7 h2 `* X2 r9 d  至诚无息——广博高远的境界是这样炼成的& b3 `7 }2 F& A; a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功到自然成- D3 c: d, _% ?* l  L  B" r
  第29章 万物皆可为师——藏在天地山水之间的分寸感
% U1 H# ]$ W# ~- h  向天地参悟分寸感——天、地、山、水
5 ?; P& I  O( H9 w6 w# U2 {8 {! I  周文王的分寸感——践行向天地学来的“道”" A4 E5 D/ Q8 S& D8 ]
  第30章 你能把握这些分寸感吗——伟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O' p) n  P- I' L. c; A+ D( [
  广博与精微之间的分寸感
7 D" g1 @- G# L& `0 r2 u, e  高明与中庸之间的分寸感; O$ Q8 P& m  o9 w. y# n5 W
  温故与知新之间的分寸感
8 |! v# D; Z8 K0 p- P- Q  自我的分寸——居上不骄横,居下不悖逆
/ m( \) d, `+ L$ Q( @$ v6 i  言论救世与沉默避祸之间的分寸感
  J+ ^1 T: v# P4 R  第31章 不懂分寸感,灾祸降其身——别聪明反被聪明误
2 K4 n3 V; M3 k3 ?# u: F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y5 O" k* ]2 s
  生在今世,却要返回古人的世界1 n) T5 U+ v; q4 k" ?# Z
  不是领导,别做领导的事' x0 T) v$ i% h% _
  即使是领导,没有领导之德也危险  x3 t2 G; H1 x; u
  第32章 治学的分寸感——辨别考证依据的可信度6 g" h3 x! g! ~0 c' O
  治学要以严谨考证为依据
: J+ N# r! b2 _$ I' Q  孔子和周礼——学古代礼仪可以“让你有个人样”. m) w& P: E) B: p+ h3 W
  第33章 领导的分寸感——参悟分寸奥秘,修炼人格大魅力
8 z" }$ R. d/ G- i' I, b  X  无征不信——领导者有经验,才能取信于人; o7 y: u2 R& I3 N
  不尊不信——如果地位不尊,很难取信于人
! n' e! K9 G' b8 M% M$ I  如何创立合理的制度——打造完美制度的六大方略
/ H4 a8 ]+ ^" }6 i7 ^  如何让远处的人仰望,让近处的人不厌倦
$ Y2 z. `7 R& S& l4 H8 q$ |  第34章 大势与大同——万物和谐共处的分寸感# h" ]8 U& I6 V
  天时地利让你事半功倍0 c: c  w" r0 C" u, B
  和谐价值观——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 F! X# }9 D% y( A) X  p1 @
  第35章 圣明的分寸感——做到这些分寸感,人们尊崇和爱戴你
! G1 p3 [4 n" q$ H5 C" P, j  圣明六诀——做到这些,人们纷纷投奔你
3 p' P9 W) ]! b& C" G8 \5 I6 ~  榜样人物——表现让人崇敬,说话让人信服,行事让人喜悦
  Y9 y  Q3 X) D3 v. b. x9 G: D, B  第36章 少数派的分寸感——向那些探索天下奥秘的人致敬
0 t1 `- V+ w: f! f) @3 x$ J  唯有至诚之人,方能洞察天下奥秘' D) [* P. q% C$ d  `" U
  不被理解的少数派, ]1 q4 G# m! I3 h0 o) c0 @" S
  第37章 藏露的分寸感——韬光养晦和高明统御的智慧
: M- Y; A( [1 W( J$ E, X  即使你很有才华,也要懂得韬光养晦
" ?4 f* F/ I; D6 k' J  三省吾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内修努力
0 R6 L1 D/ h3 I* z5 F. f; G& k  用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下下策/ l+ N7 n7 @. p' b7 e
  精彩书摘
% }' W5 e1 N- L4 Q  中和的境界! u6 |0 u- h$ J0 K0 U, F) o1 {! a
  作为中国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应该是什么?做人做事的z高境界应该是什么?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中和。那么,什么是中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 `4 F8 M, c  }7 y
  关于中和,儒家经典《中庸》第一章中说:
9 l: A7 P5 J+ l4 P9 e+ ?- O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o3 K5 \/ ^0 B2 m  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念头未发动叫作中,一旦发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节拍叫作和。中是普天之下自性的根本,和是普天之下通达至境的通道。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9 |  H$ z: p7 ~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所谓中,就是分寸感。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长不短,一切都恰到好处。所谓和,就是和谐,一种像音乐一样调和万物而又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对于这里的“中”,不可理解为“中间骑墙派”,也不可理解为不发言、不表态、不左不右的“滥好人”。这里的“中”具有深厚内涵。5 T7 Q9 p# {3 P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的理解——
/ r7 A( ]$ ^- ^  “中”很像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3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4 G$ ~) o, q  U/ j( C" q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
+ o' ?! F! @; f  通过上述冯友兰的解释,我们知道了“中”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不仅在比例上掌握分寸,而且在时间上也把握分寸,如果谁能做到这种境界,谁就能成为圣贤一样的人物。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人,不仅在地缘上位居中土大陆,更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深处含有“中”的基因。
0 q: r" h2 O& a* R! ^3 g% D  那么,什么是“和”呢?这个字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政治境界、道德境界,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境界和艺术境界。从甲骨文来看,“和”繁体为龢,甲骨文的构成本体为龠。具体写法如下:
8 R6 m) I  l  F) |  这个字由上面(张大嘴巴朝下的“口”,吹奏的动作)和下面(用禾类植物制作的多管多孔的排笛),这种排笛具有和音功能。所谓和,本义就是一个人张大嘴巴用乐器吹奏和谐乐曲,从而使不同乐音z终达成一种美妙的调和。
* c1 y" f4 R0 n2 {  音乐,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听起来才会舒服。做人,只有达到中和自然,才会让人感觉舒服。从中华哲学角度分析,“和”z早来自阴阳和谐观念。看下太极图,我们就知道阴阳是如何和谐统一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功夫也是如此,真正的太极功必定圆融一体、刚柔并济。真正擅长人际关系的人,能够将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后来,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将“中和”概念发扬光大,用来教化世道人心,以及治国理政。就这样,从乐和到心和,再到政和,层层升级,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儒家眼中,一个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中正平和,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中正和谐。" E) r0 H3 V+ D& ]/ o6 T2 k% Y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和”的理解——/ F% Z: F0 Y2 M1 z: k
  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1 L- q2 b. F% w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1 J/ S8 C' `( q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有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
7 D7 t, _+ z1 R+ B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作“太和”。易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0 c0 r5 V2 [8 M6 c
  从冯友兰的理解来看,“和”是一种完美调和的状态,无论是五味杂陈,还是人的欲望和情感,都要既有所混合,又要有所独立,z后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和出一种全新的平衡之美。这就是和谐的统一。放在社会角度来说,大一统的集体主义与创造性的个人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犹如宇宙深处日月星辰的平衡,这就是一种“太和”的境界。一道菜做到和谐,必定是美味可口;一个人做到身心和谐,必定是健康无病;一个国家做到上下、内外和谐,也必定会国泰民安。
& }3 R. k8 @- r: S: m  如何抵达“和”的境界呢?按照《中庸》的说法,我们要以“中”为前提。如果忽视“中”的分寸感,做什么都走极端,这样怎能达到“和”?正因为此,《论语》才倡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观点,即佛家提倡的“去执”。一个人如果过于偏激,势必距离中和的境界越来越远。
2 |; H7 X- D# i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所以才容易受到情绪的掌控。情绪这东西是人的自然天性,没有情感的自然流露那就不是人了,是僵尸和机器人。人情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人的情感犹如滔滔洪水,如果不加以节制和约束,势必泛滥成灾,所以需要理性的约束。约束的标准就是“中”,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如果你做到了这种分寸感,那么就很容易抵达“和”的美好境界。这正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没有失去压抑,也没有放肆,一切都刚刚好,如此和谐畅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什么?其实无非是“致中和”三字而已。
& Q/ r1 R' v: ?1 }% h7 _( k  如果你领悟并做到“中和”境界,你的身心必将一团和融,人际关系必定如鱼得水,家庭必定会“家和万事兴”,事业也必定会一路亨通、蒸蒸日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中和”境界,就会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一切都秩序井然,人人都安居乐业,万物共生共荣、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大同之终极理想。4 x0 R4 Q# U0 ?7 B. t0 E. X
  面对利欲的陷阱,聪明人有时也不知躲避% i2 B/ f; h8 H4 {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很多高智商的聪明人也会上当受骗、落入陷阱之中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藏着一个大写的“欲”。正是由于利欲熏心,让他们的内心失去了分寸感,丧失了敏锐的判断力,以至于鬼迷心窍放松了警惕,从而轻而易举就掉进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和牢笼之中。# k3 m+ V; Q! z" n! f9 T$ D  d
  关于欲望令人丧失分寸感这件事,《中庸》第六章中说:5 @0 Y( s' y1 d; @6 P# G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0 K9 A/ v: c+ Y7 L; m5 p! q) k+ Q  意思就是,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智慧的’,可如果有人设个圈套,在利欲的驱使下,就会像禽兽般进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而没有一个知道躲避的。”! c$ f/ c: z8 R/ w
  在人们的认知中,陷阱是猎人用来捕捉野兽的,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挖个坑,然后用杂草、树枝、树叶、泥土巧妙地掩盖好,旁边再放一些动物爱吃的食物做“诱饵”,当猎物不小心踩上,就会扑通一声掉下去,从此任人宰割。
3 E# Q# B8 b0 C$ }  动物为什么心甘情愿地靠近陷阱,是它们傻吗?当然不是。诱引它们入套的是内心获得食物的欲望。其实,被陷阱套牢的何止是动物,比动物智商高得多的我们也常常会成为陷阱中的猎物。这就是欲望背后藏着的危险,即使是很多所谓聪明的人,有时也无法彻底摆脱这样的诱惑。
  B# R, ^6 _) R5 ?  说到陷阱骗局,有史以来z为悲惨的要数秦国宰相李斯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李斯的官场悲剧,那就是“赵高挖坑,李斯跳”。赵高是如何步步为营,让聪明过人的李斯主动跳入陷阱的呢?下面请看李斯走向死亡的全过程——
$ P! C7 k: K" ?) @2 Z  李斯,秦国丞相。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为了权力之争,曾亲手将同学韩非毒死狱中。为讨好秦始皇,撺掇发起“焚书坑儒”,使数百名儒生送命于骊山。为巩固自身地位,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扶苏。
4 w: m8 i$ B8 {3 |  ……# d8 Y! Z2 x8 U1 m/ G& ]4 w8 f
  前言/序言
* s9 n# B3 ^  o+ v& l  自序
4 w; j3 I+ Q8 D* p+ A/ X2 t% f/ M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渴望活出自我的价值,渴望实现深藏内心的梦想,没任何一个人甘愿平凡庸碌地虚度一生。可是,面对繁琐的日常生活考验时,我们却会惊慌失措,不知何去何从。犹如宇宙中的星体,我们不知自己的生活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轨道运行。
2 m# G2 X+ q+ y: {. z1 k  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呢?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有时候会发现不同作者的观点竟存在矛盾和冲突。针对一个观点,人们可以从正面和反面来论证它。我曾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见过两本书,一本书名叫《30岁前,一定要结婚》,另一本叫《30岁前,千万别结婚》。翻开看看,两本书都说得冠冕堂皇,貌似都很有道理。然而,这两本书就像两个相互厮杀的人,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答案不在别处,就藏在“分寸感”三个字中。+ R4 |  H* x9 h* r8 B
  世人普遍存在人性弱点——有时候喜欢走极端,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大都如此。喜欢一个人,我们恨不得把他捧上天;讨厌一个人,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事实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都违背了中正平和的原则。如果以此作为生活的准则,必定会让你犯下一大摞的错误,让你的生活不知不觉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常言道:“呼唤什么缺什么。”世人缺少分寸感,做人做事要么过头,要么不及,所以儒家才倡导“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分寸感”。千百年来,分寸感是指导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活准则,早已烙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寸感”绝非西方的产物,它是我国从古至今土生土长的一门人生哲学,从头到脚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m, G& R) V, D2 p6 T7 b1 O# D
  关于从“中庸之道”引申而来的“分寸感”,近代文学家、思想家林语堂推崇备至。他在《谁z会享受人生》的文章中如此写道——5 P- M( ]# L( ]0 f
  生活的z高典型终究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他即是《中庸》作者,孔子的孙儿。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z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z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地表达出来:0 G3 B( ?$ _% Y$ e, P$ ^% e1 J) ]5 }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5 V! {8 V- v0 Z  C$ e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Y: i) b( b( R: Z2 c5 k3 u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4 T( F9 }# I$ ]" L; Z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J0 I: q" N! b, o! l; G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S1 O4 B1 A6 a6 Y" `& ~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8 k& l. m, ]& ?# S2 C$ `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 K) t9 M* o6 {' K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1 j5 n% S; Q* @8 I. w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予人间,
: S- @7 O; Z. \! V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U: a. W- `! j( ^$ h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I& f; z5 i; A) m" {2 h) R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 O4 M% c- e+ M7 J: @8 a1 m, q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0 _$ U% {# D, ^; b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O0 [* u' J; ~
  所以,我们如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因为人类是生于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天堂之间,所以我相信这种理论在一个抱前瞻观念的西洋人看来,一瞬间也许很不满意,但这总是z优越的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是z近人情的。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z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着。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z为快乐的,才是z成功的。我们必须在这尘世上活下去,所以我们须把哲学由天堂带到地上来。
# q6 G( y7 D# O# _7 J8 Z  通过阅读上述文字,字里行间足见林语堂将“中庸之道”这种分寸感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准则,认为这是z为人性化的中华哲学思想和人生指南。我赞成他的这种理解,但对他的某些描述却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在职业奋斗方面,如果学习他的差不多法则,很可能就变成了浅尝辄止、半途而废,z终导致一事无成。比如他说的“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z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这样一来,不就成了什么都不精通的“二流子”了吗?事实上,他的这种理解是违背子思在《中庸》书中所倡导的分寸感之要义的。关于人生奋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庸》第二十六章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就是,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本性和自我的潜能。可见,《中庸》作者所谓的分寸感,并非“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混日子态度,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梦想全力以赴,尽心尽性做到极致。
: {2 F$ M7 l! j; A! p$ R  那么,真正的分寸感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分寸感?我们应该如何将分寸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呢?诸如此类一系列问题,正是我创作本书的缘由。所以,我在参阅中华书局于2008年12月出版的《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译注)权威版本基础上,结合当下人们z迫切需要解决的人生困惑,力求对中庸之道进行接地气的阐述。我所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我们现代人要践行的分寸感。它囊括了我们生活所面临的各个方面,从人性本质到人格魅力的修炼,以及职场、亲族关系的维系,无一处不需要分寸感的参与。
* _8 W1 `) p6 v' ]+ J: W8 O  分寸感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关于这一点,著名导演伍迪·艾伦说:“我们缺少领袖和一致的计划,没有精神中心,在宇宙中随波逐流,出于挫折感和痛苦,互相施以骇人听闻的暴力。幸好,我们还没有失去分寸感。总而言之,未来显然机会无限。”的确如此,这个世界虽然残酷,但正因有了分寸感,一切都有了希望。* k4 ^4 F  s2 S7 |5 @1 Q- d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生活的成功和幸福,离开分寸感是万万不可能的。分寸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即使书写千万言也不能穷尽其冰山一角,所以我对分寸感的解读只能是管中窥豹,其更丰富的内涵隐藏于每个人的生活深处。如果你用心观察学习,必能感知它的人性温度,必能从中受益无穷,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分寸感,在生活中收获成功、享受幸福。# h% f' H! W) @4 G( e! 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5 P0 k4 A' I3 [* v7 A0 }  T
4 a; E/ k: _; Q' a0 ~5 m! })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sunqingxia2010 发表于 2019-10-20 2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19-10-23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需要分寸感(比生活需要仪式感更具国学内涵)2 I% Z3 t! W) C  a7 k! z
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77! n5 h3 d0 a( Z! o; D% o
(出处: 与你共享街)
+ _# z/ R/ H5 D# {(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墨镜 发表于 2020-8-1 12: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223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