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金融学(第3版)•货币银行学(第5版)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27M
  • 时间:
  • 类别:金融投资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
) t- c: \/ {# F3 \  根据不同教学课时的需要,出版了完整版和精编版,教材适应性更强。此版本为完整版本更适合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考研重点参考书。本教材中金融相关的内容几乎都有所涉略,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三版增添了部分“附录”,还尝试性地新增了一些“专栏”。6 m) \  w$ N% @( L4 N/ y
  黄达的金融学以中国货币银行业的角度来写,而米什金以美国银行业的角度写。黄达金融学更适合考试,米什金的书算是追宗溯祖。3 r7 H1 I; I  ?( J0 v+ X  I
  内容简介9 D4 e$ o0 Q5 z1 Z7 v( o
  《金融学》是对当前正在采用的《货币银行学》教材的重大改造和推进。目标是在继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反映近年来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演进和金融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的开拓性成果,以满足提高金融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 W* w$ t# M! a6 M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金融学(第3版)(货币银行学·第5版)》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及随后几年金融领域迭宕起伏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除了对内容、数据和一些资料进行了补充与更新外,在章节结构土也做了较大调整,并且调整、增添了部分“附录”,还尝试性地新增了一些“专栏”,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与正文相关的内容。" S% L( M9 ^6 V% ]2 c+ [. X0 C
  作者简介+ \6 P0 Y2 M9 R2 ~) U' s) F3 O0 p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园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 n" }5 `6 m2 N( S* `0 K6 h7 p( |  目录' R; h2 |3 X5 v/ ]1 K
  导论 金融学的内容、结构及演进
5 n4 D( V" k9 R  w  t# Q* T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9 p4 F$ ?4 t# D, m6 B2 O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P* [( ?5 E5 F& C, `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5 `' r3 Y# d1 r- t% H9 L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C( g* Z5 ~- k* Q5 c" s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5 _  j& Y/ G' G- S, I$ ~5 w+ ^% m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1 ~& B) S8 U. i% s# M# Z' p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3 l) K: T3 R' D" p7 C& B0 F3 O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 |8 o! z( B" r) C1 a  第七章 中央银行4 k5 i: S: z/ ~9 c) R' K& G
  第八章 金融市场
4 [' q0 W! [' x0 X; T/ e  第九章 资本市场4 b5 \1 R1 Y8 v8 ~% T5 c/ j( C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E+ ~3 X* j# U8 W3 r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m  Q  F- P+ b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P2 V+ K) t4 V& J4 G5 n& b5 |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0 `' v: B9 J% W, B* {2 L+ L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8 d& o: ^) W% z: K1 y4 L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g9 K/ m3 W3 E5 S$ R9 o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 W, y5 [0 `, D! S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 o, v7 X& T4 @  `' \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b* k0 r# y6 T$ O. }2 v2 [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 R( O! k2 j/ \9 t) ^1 C( v4 i# T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8 G5 i) A. b- {2 Y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7 e7 J* Z" C  D. r! k0 h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 |  [+ i/ ?+ L4 {0 E. v
  第四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1 o5 v/ H) ]; Q% I4 U& e: R! E  第二十二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9 `" Z$ T; V( q' Z6 B; V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4 h2 F, h- o2 _, i" `" F  第二十四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5 U! T! M0 g$ t: Q
  第五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4 n. O0 Q- a# A  R
  第二十五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6 w3 G' ]- B; E' A3 A  第二十六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p0 W$ a4 L6 h
  第二十七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 q$ k. r8 r6 g; J' O- H, O% a( q4 X  第二十八章 金融监管
! h1 _/ y! Z8 t  精彩书摘
1 _- G3 E8 @, }; E  金属货币的铸造  I9 f& H  u6 }- e" u/ e5 \
  应该说,在已经不存在铸币流通的情况下讲铸币的铸造或造币(coinage)问题,未免过时。但简略回顾历史,鉴古知今,还是有必要的。
+ F% L" m' y7 B0 z* c" X% E$ V  金属货币的铸造权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统一中国的秦王朝,实施的是国家垄断铜币铸造权的政策。这可以说,是以前各诸侯国垄断铸造政策的延续和实现华夏一统的重要决策,与“书同文,车同轨”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汉初曾两度实行“放铸”,即实行允许私人铸造的政策。但实行的结果则是私人铸造的“恶钱”充斥流通,而符合国家法定重量、成色、形制的“法钱”被排出流通之外。同时,铸造货币的大权旁落,也威胁着中央君王的统治。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遂建立了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中央集中铸币权的传统。在封建社会,这样的政策对于保证相对稳定的货币流通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也为统治者本身铸造劣币创造了条件。6 j8 ^2 N1 h: b, ^; N2 W% e" V
  朝廷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并强制百姓按铸币面值接受,从中就可形成财政收入。这是封建王朝屡屡采用的伎俩。这样的收入被称为“铸币税”(seigniorage)。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为了铸造合乎规格的铸币,不时会出现铸币成本过高的情况,以致成为财政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但两相比较,后一种情况往往被忽视。2 o7 n5 v3 {6 p
  资本主义经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意旨而使货币流通的稳定问题能够由法规制度所保证,这就产生了自由铸造制度。所谓“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造币厂代公民铸造,或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熔炼打造的成本;公民有权把铸币熔化,但严格禁止私自铸造。由于技术的发展,在自由铸造制度确立之际,私人铸造合乎法定标准的铸币已有技术困难并极不合算;铸造伪劣币,既犯重罪,又容易被辨认出来。' X" A0 n$ _' C; ]
  ……
6 M  u. A* _1 o, V! ^; e2 C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f& A( o* e0 N) |& c% I
6 y2 a8 \3 q9 _5 E+ Q'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7

sunqingxia2010 发表于 2019-1-14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迷有雾 发表于 2019-4-24 14: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nsi11 发表于 2019-12-1 20: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货币银行学(第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20-2-3 1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金融学(第3版)•货币银行学(第5版)3 k" O/ `8 W) B& v  E6 G  J
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70
/ [) t0 O- j1 n1 P(出处: 与你共享街)! m3 n/ e0 q3 E" n4 F0 ?2 u"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2232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