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神农本草经译释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张瑞贤,张卫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162M
  • 时间:
  • 类别:生活
  • 价格:8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首批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一次相对全面系统地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之著作,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共同被看作中医四大经典。  c9 ^! ?7 B$ f& i* n# m2 i
  内容简介. ?9 L; |0 D: e' s2 T7 k
  《神农本草经译释》的编写是在广泛参考历代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释部分,是从整体上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首先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注释、译文和按语”部分:该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系重新辑佚而成,以《证类本草》为底本,参照以往多种版本;注释力求简要而不繁琐考证;译文尊重经典,以直译为主;按语在序录部分主要为提纲挈领,在药物部分主要为名实考证。其次分别从药物的历代名医汇讲、现代认识、民俗文化等几个部分对《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种具体药物进行论述,也是首次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的一次相对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部分,主要从《神农本草经》其书、《神农本草经》和汉代文化、《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的传承、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7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5 [8 O2 |1 W  \9 A  r) v  作者简介
3 Z5 ]) l% e; S8 k( W7 ^  张瑞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编辑出版分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委员等,《中国中药杂志》《中医药文化》等4家杂志编委。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专家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项目1项《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项目1项(汤剂制剂标准),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项(《龙门药方释疑》、《〈神农本草经〉研究》),参加主持的子课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一项(20世纪北京市中医史——科技史),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中药饮片用法与用量的标准研究分课题——中药用量用法历史演变的文献学研究,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区划。
! S: S. H* f$ ?+ G  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进步奖(著作类)、(国家出版总署)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1次,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二等奖1次,获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次,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期刊优秀期刊奖三等奖、二等奖各1次。2001年康莱特杯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专著20余部。
- H5 P9 t# ]; U6 e- o  精彩书评% Z- W4 o5 C, R9 E2 |, ~% N$ S) a! U
  NULL
7 p9 v* e. c8 ~- k+ G  目录& Q$ k, ]. @8 z2 G- U$ O
  第一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译释1
+ J2 s: D! r. x9 s  第一部分说明2
1 m7 P3 ^( ]* a; e  药物目录4, M" |1 T6 o/ W2 |- f8 ?. L
  卷第一70 h, Z/ K; f, ]! k, S" c
  序录7- }6 k/ g7 Z  ^0 M2 ?) f2 s
  卷第二15* F6 v! }' ?  v: m
  上品药15
4 i9 d) n: Z! h. l) F, t: N  卷第三205
  q: b1 @5 Z  E5 O  中品药205
1 z$ Y+ h7 a. [; F( d  卷第四382
5 P, g8 e# \- \  下品药382# i. u% w6 P& K9 ]- P: ]" m3 u
  第二部分《神农本草经》研读533
, u8 [# I. c4 N7 X$ m3 j  第一章《神农本草经》其书534
2 F+ g6 P1 }& D* z" F( c  一、 《神农本草经》的时代534
9 W6 m2 a" B. q  |6 M& _7 q* U  二、 《神农本草经》问世前后其他书籍对药物的记载5441 C$ K5 X4 K& a7 R2 t
  第二章《神农本草经》与汉代文化556
4 S6 D; M2 x( T% J8 J  一、 儒家思想对《神农本草经》的影响557
/ J! x1 r, `" r0 l+ a  二、 神仙方士对《神农本草经》的影响563
" p# [3 C3 m0 a, z& l/ k- ?& ]5 U  三、 阴阳五行学说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体现571. j$ H2 l# {5 O# O( U
  四、 巫术与《神农本草经》573
) \( g6 |0 P5 F2 `8 C  五、 小结574/ [6 C( L5 b# q; ^% y$ r1 z5 ~! X
  第三章《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576
2 ^+ V! M& l; Y, S& f  一、 临床药学理论577! D$ z: v- p& N9 B( D+ {1 f
  二、 基础药学理论592
" V* c$ l% ^8 A5 P. n  第四章《神农本草经》的传承605
  p0 g+ L# Y. N, H+ U  一、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及宋以前的传承605( R1 _9 H$ B/ q
  二、 两宋《神农本草经》的流传615* A8 ^/ J4 }$ X; T. l) _) b% n
  三、 宋以后《神农本草经》的传承623
/ _- F+ a, E0 V: E0 D+ ?2 x/ \6 q  第五章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632
5 w4 `9 K/ Y8 K% Z% d! g  一、 理论奠基期——宋代之前632
; [, M! g' ]& \$ `  二、 药性理论的爆发与创新——宋金元6390 ~* U. O1 o4 ~5 \; y/ }
  三、 药性理论的回归性研究——明清645
' Z8 }/ j: O* z' O2 q1 n0 S  e  第六章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6517 w8 F0 F7 s& Q- G
  一、 本草考证的概念652' L$ t8 i, P$ ~  ]! f$ n
  二、 本草考证的历史654
0 {' f* n+ z: j9 |. T$ |  三、 本草考证的意义671" @/ v  M' b9 m$ q6 b
  四、 本草考证的方法674& W$ a. d4 n8 ?) X$ f* C4 ?# b$ X) |7 t
  前言/序言
" G* T/ e  G# T- }) w/ x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一次相对全面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之着作,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共同被看作中医四大经典。全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序例,是全书的总论部分,后三卷为药物的各论。总论部分归纳了若干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首次提出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并明确了药物的毒性;首次提出了关于药物的配伍理论,即“七情”理论,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首先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等。《神农本草经》总论中所提出的这些理论或原则一直为后世药学专着以及临床医家在临床用药时所遵循,可以说,《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各论部分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6种,动物药64种,矿物药45种
7 c$ ?" R9 I  U( h; ]  其中龙骨(动物化石)归类为矿物药;冬灰(草木灰)归类为植物药;乌韭、药实根、别羇不详所指,根据位置归类为植物药。。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和主治病症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同时对药物相互配合应用、简单制剂也做了概述。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药物的疗效确切,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主治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至今约有200余味仍在应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
+ S8 A3 P! k, ^! I) \. t# Q  由于《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学术地位,自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编着的《本草经集注》开始,除了主流的本草类文献如《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类书、方书如《太平御览》《经典释文》《艺文类聚》《医心方》等多种古代文献均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有着或略或详的引录。因此,虽然该书原书早佚,但其中的内容则通过这些文献保存下来,自南宋以后开始有《神农本草经》的辑佚本,比较有代表性的辑佚本有卢复的《神农本草经》(1616年)、清代孙星衍等《神农本草经》(1799年)、日本狩谷望之志《神农本草经》(1824年)、清代顾观光《神农本草经》(1844年)、日本森立之《神农本草经》(1854年)、日本森立之《本草经考注》(1858年)、清代黄奭《神农本草经》(1865年)、清代王闿运《神农本草经》(1885年)、清代姜国伊《神农本草经》(1892年),进入民国,有刘复的《神农古本草经》(1942年)等。明代后期自缪希雍《本草经疏》开始,又掀起了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热潮,代表性的着作如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张志聪、高世栻师徒二人合着的《本草崇原》,张璐《本经逢原》、姚球《本草经解要》、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陈修园《本草经读》、仲昴庭《本草崇原集说》、黄宫绣《本草求真》、邹澍《本经疏证》、周岩《本草思辨录》、田伯良《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等,林林总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继续深入。辑佚方面,出现了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年)、曹元宇《本草经辑注》(1987年)、王筠默等《神农本草经校证》(1988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1994年)、马继兴等《神农本草经辑注》(1995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2008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辑校》(2014年);研究方面,出现了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张瑞贤、张卫《带你走进〈神农本草经〉》,朱燕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性文章在期刊上发表。
8 ]) }. G4 Z  w2 M- q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教研室”成立于2009年,由本草文献研究室研究人员组成,挂靠中药所,由科教处管理,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神农本草经》研究”课程的教学工作。经历了6年的教学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定经验,逐渐探索出必需讲授和学生渴求掌握的内容,越来越感觉到需要编写一部相对固定,以利于研究生课前预习、复习和自学,利于教师交流、教授的试用讲义。在编写了初步的《神农本草经》研究教学大纲与内部教材的基础上,又经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内部讲义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同行工作者的认可。鉴于此,今年院所两级管理机构为教研室配套了出版资金,鼓励并资助该教研室完成本书的正式编着与出版。
( H0 a3 C/ t, U( @2 m# Q  本次编着《〈神农本草经〉译释》是在广泛参考历代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释部分,是从整体上对《神农本草经》的解读。首先是《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注释、译文和按语部分:该部分《神农本草经》原文系重新辑佚而成,以《证类本草》为底本,参照以往多种版本;注释力求简要而不繁琐考证;译文尊重经典,以直译为主;按语在序录部分主要为提纲挈领,在药物部分主要为名实考证。其次分别从药物的历代名医汇讲、民俗文化、现代认识等几个部分对《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365种具体药物进行论述,也是首次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的一次相对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部分。“《神农本草经》其书”部分:该部分从“神农”“本草”和“经”三个关键词入手,探讨了《神农本草经》是怎样一部着作,以及它的产生时代,并探讨了《神农本草经》产生前后文献中对于药物的认识和使用变革,从而客观地展现了该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学术成就。“《神农本草经》与汉代文化”部分:该部分从儒家思想、神仙方士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和巫术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了《神农本草经》是汉代文化温床下孕育的产物,为更好地理解该书的编写框架和生僻内容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部分:该部分主要探讨了该书“序例”中所归纳的若干条药学理论,如“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药物的毒性;“七情”理论,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等。指出这些理论或原则一直为后世药学专着以及临床医家在临床用药时所遵循,《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的传承”部分:该部分立足于文献,探讨了作为中药“元典”着作的《神农本草经》扑朔迷离的流传过程;“中药药性理论发展概况”部分:该部分简要地梳理了在医药临床实践与哲学的临床思维相互验证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中药五味理论,中药四气理论,中药毒性理论,中药升降沉浮理论,中药归经、引经理论,中药运气药性理论及系统性药性理论等,以期读者能够循着药性理论发展的脉络,看出《神农本草经》在药性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探讨药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本草考证的历史、意义和方法”部分:该部分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本草考证的学术发展史,并对本草考证的学术意义和具体药物品种考证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 d  E0 [! Z  g* @$ M
  本书编写分工情况大致如下:第一部分编写工作分工,原文侯如艳、王嘉伦;注释张瑞贤;译文梁飞;按语张瑞贤、赵海亮、王嘉伦;现代认识李健;历代名医汇讲、民俗文化侯如艳、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赵翔凤、相光鑫等负责文献的考查。& t6 Q- ?! j& h! {% m( R
  第二部分编写分工,第一章张瑞贤;第二章张卫;第三章张瑞贤;第四章张瑞贤、李健;第五章张卫;第六章张卫。+ H/ h4 d5 E/ C! r
  综合以上各篇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可以说该书是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对《神农本草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成果总结,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我们将其付梓,希冀同道中人能够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对该书加以改进、完善。8 r7 G4 j2 E( s- t+ G* N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g( g) {$ ]/ A8 m; U; q
  中药研究所神农本草经教研室( V" W/ L/ K# F0 C* {) A( O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8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 N. m; t5 ~/ C# g7 e$ J, j9 w) g  m$ B. B7 r
不能使用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联系客服QQ:113611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1394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