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 Ta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A Li...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11M
  • 时间:
  • 类别:交易心理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
/ w6 `4 s# Y3 Z( b  4月1日(本周五)晚21:10加扎尼加携新书《双脑记》以总决赛国际评委身份现身江苏卫视《zui强大脑》节目!
( O/ W) L# A/ U  江苏卫视《zui强大脑》总决赛国际评委、“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传记。
3 \4 L, P% X' W6 m/ P6 D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罗跃嘉,北京大学教授、《zui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专文作序推荐。9 H& m# m1 n3 M' m
  北大、北师大、清华、中山、深圳大学知名教授助力: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联袂推荐。: V! N1 z+ J+ ]0 p$ }  `6 s5 i) @. v
  脑科学一代宗师的科研人生,每位心理学学生的必读之书。
5 K3 `( Z: U6 v3 a  V& ]  《生活大爆炸》编剧推荐,比《生活大爆炸》更跌宕起伏的真人版科学剧,全景展现脑科学上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
( k0 \/ E' I4 ?1 _. y7 J& ]. b  六位诺奖获得者、数十位学科奠基人和重大科学理论的提出者轮番登场,超乎你想象的心理学巨擘的朋友圈。
6 i" B. D9 X( `, [" j  14段珍贵的成就诺贝尔奖的裂脑人实验原始视频资料公开放送。8 O. g6 |+ O, C1 v  D7 {
  湛庐文化出品。
' r& |; {# E6 _2 I8 E  B  内容简介
5 f) V" ?' O/ n% Z% Q3 m  在《双脑记》一书中,加扎尼加讲述了自己充满激情的科研人生,以及一段历时半个世纪的探索之旅:大脑的两侧半球是如何分工与合作的,人类的意识又是产生于何处?
! O8 `% |# U$ p# i  加扎尼加以一个关于人类意识本质的伟大发现为背景,以“科研是如何做成的”为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友谊、人生的迷人故事。
) `7 O4 e' u2 \! C  书中不光有裂脑理论的形成之路,有认知神经科学从诞生到繁荣的曲折历程,也有他那群战友的身影——数量庞大的病人、朋友以及家人,他们与加扎尼加并肩同行,共同完成了这场科学大冒险。
% A8 r* ?! S1 s  作者简介
3 P' r7 `5 ~" V  迈克尔·加扎尼加
7 B& v+ b, [8 R, r  O1 ?- S  当代伟大的思想家、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智囊团成员。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圣哲研究中心主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 W3 u4 S* ?: ~
  揭秘左右脑分工模式,让“左脑”“右脑”成为日常用语,让脑科学进入普通人的视野。联姻生物学与心理学,开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
" r) r1 w6 W; H( M( a  f* h2 x  著有《谁说了算?》、《人类》、《社会性大脑:发现心智的网络》、《认知神经科学》、《自然界的心智:思维、情绪、性别、语言以及智能的生物学根源》等书。纽约时报赞誉:“加扎尼加之于脑科学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之于宇宙论”。6 D+ {, W8 Y5 V' y6 `- Y$ L
  精彩书评
2 u) I& g. F9 I  我曾主持翻译由迈克尔?加扎尼加等教授编撰的《认知神经科学》教科书,我的办公室书架上也有多卷加扎尼加教授主编的《认知神经科学》论文集,但系统了解教授的生平和科学之路,却是始于这本名为《双脑记》的自传。读这本传记,你会如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伟人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感受到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挑战,科学发现历程中的沮丧、喜悦和智慧。任何想与科学亲密接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不戴面具、坦诚无畏的自传。8 }9 J5 _3 x  n5 c* {
  ——周晓林
3 ]: S) Q* j5 B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7 R& {& D5 x( q( J% u
  《双脑记》不止讲述了裂脑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加扎尼加教授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魅力十足的科研世界。他以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科学也可以丰富多彩、妙趣纷呈,科学家也可以是这个世界上很有趣、很幸福的人。$ _2 S! F1 S. {$ ]- B# B% r
  ——彭凯平+ D( k0 J$ s! |( m) S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8 a: r/ z7 ?! M/ S; r  我曾有幸为迈克尔?加扎尼加主编的《认知神经科学》第四版撰写章节,在他主办的暑期学校讲学,还曾到他的家中做客。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加扎尼加先生都是值得敬重和推崇的榜样,我们能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数不胜数。无论是刚刚涉足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年轻人,还是长期致力于揭示人脑奥秘的学者,都能从认知神经科学创始人和学术大师的人生和科研经历中汲取智慧得到启迪。2 q5 j  d9 t6 }% r6 q: f
  ——李武( u5 f5 m! `+ A! e' x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3 w  v/ v8 G/ k( l5 e  W9 R5 u  发现大脑的规律和发现宇宙的规律一样让人着迷,前者的规律隐藏得更深,因此揭示它们也更困难。加扎尼加是发现右脑可以独立工作的伟大的脑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迷人之处,同时对我们科普了脑科学以及脑科学界的那些有趣的知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0 N/ I# v0 w" C( A4 W* U' O7 c1 I
  ——李淼$ {+ W4 W* o9 k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 D& M6 I& X0 n  进入人的大脑,已然令人兴奋;进入加扎尼加的大脑,更令人心潮澎湃。这不但是一部精彩的学术自传,更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简史,是加扎尼加用亲身经历谱写的大脑、心智、思想与情感的交响乐。9 r  ~( j# e( Y4 a' p2 Y
  ——段永朝/ O. y! q8 ?8 n( E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2 {1 L- o) S  S! ?# l# u  q  在很多人的想象当中,推进科学发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一群“会走路的大脑皮层”,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筛选着一个个理论,毫无激情可言。作为一位神经科学的先驱者,加扎尼加讲述了一个更贴近真实的故事。自大,勾心斗角,嫉妒,妒忌,他的亲身经历揭露了人类知识进步历程当中的种种原罪。对那些关心科学、历史、人类的大脑及心灵(而非心脏)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 _  x9 _; X/ `+ \" I8 W1 s0 |  ——埃里克?卡普兰
4 Y( w9 Z1 T. y4 C$ l  《生活大爆炸》制作人兼编剧, A3 u0 v' h5 V; p9 k
  “同一头颅中可能存在两个心智,每个心智有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根据这一观点还可得出另外一个假说,即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有‘多个心智’,它们以‘联盟’的形式进行运作。”加扎尼加如是说。该系统又如何产生一个看似统一的心智?……这依旧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问题。
2 n9 B" C$ q; C  ——《纽约时报》书评
% F  r" A+ N- m1 d0 a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自传……加扎尼加以核心人物的身份引领了一个关键科学研究项目的发展,并与多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巨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天生乐于爆料科学背后的趣闻轶事,这份爱好也赢得了读者们的欢迎。
* {6 \! w% I# M9 W# F6 S" u  ——《自然》杂志
9 b) s9 D; T/ B3 |( _  加扎尼加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作为学科融合的成功典范之一,这一领域也在加扎尼加的不懈努力下成长起来。本书充满了颇具远见的观点和睿智的建议,以及讲述这些真知灼见形成历程的趣闻轶事。无论你是青老科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亦或是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普通读者,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U8 p0 t7 ^, L% a$ F; q% e
  ——马库斯?赖希勒+ \8 e$ h# ~) M2 _
  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
& P6 m; G8 b1 x+ i+ N$ d  加扎尼加凭借一己之力创立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作为一位给人以启发的教育者,他在这本动人的自传中总结了自己的科学成就,也让读者领会到了这位教育者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精彩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工作,我们看到了他那不凡的一生:因科学而变得丰富,又因家人、朋友、乐趣与幽默而变得强大。
! M- Q5 U; K3 p5 \3 G' Z" M9 O  ——埃米利奥?比齐+ Y7 @: P; ?8 m$ R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 S- d; p, m  N: t  我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它为什么有时会掉链子?从小到大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双脑记》是一部有趣而又易读的作品,它不仅仅介绍了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也讲述了一群聪明而又古怪得可爱的神经科学家为了寻求答案而付出的努力。
" N, X7 S* y' a; y, j  ——柯南?奥布莱恩, R) q( U8 l4 R8 s  S
  《柯南秀》主持人! q9 P+ r! t8 ^2 D; z, ~* u
  迈克尔?加扎尼加讲述了自己发现左右脑合作奥秘的个人经历,这段迷人的往事令读者手不释卷。本书让你不禁反复去思考“思维”的本质。两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我们大多人来说,这两个臭皮匠就住在同一个脑袋里。! F6 G+ V5 M7 w9 B4 y& K
  ——艾伦?艾尔达* T( `: D1 j" G1 L
  著名演员,《美国科学前沿》主持人
( r8 @0 p+ ], }  目录
! T9 r# [- L( [: |% K% [5 ~  中文版序 告别弗洛伊德的时代" `7 H( Y- P8 }
  推荐序一 打开探索脑与心智奥秘的大门 罗跃嘉0 b- N9 \0 e2 i3 z& l5 \' c1 F
  推荐序二 宇宙中最复杂的1.5公斤物质 魏坤琳2 V8 Z0 u7 {) I3 W* @
  推荐序三 光辉一日 史蒂芬?平克
4 \) G  T9 S6 i, b) s9 D0 X  前言 与聪明人一起度过的美妙生活
  F; X8 p. r: X' H( T  ?  第一部分 发现大脑
: K5 a7 X- n" Y1 Z  第1章 投身科研之路
0 J: R" `# O8 F  第一次诱惑
5 T* }, o6 E# w, c- i) f3 c  我的家族开拓史
6 ^) L( k+ y# @4 f+ T2 u. O  从“动物屋”到实验室的本科生活
" ~% D1 U0 u- V9 @0 `/ O  探索加州理工学院:真人版《生活大爆炸》7 y, ?1 f7 y. I
  学术圈外的冒险
" B  R% V" z# U( z0 h( Y  第2章 探索裂脑人4 Y$ y2 y; _1 P' H% y0 S
  勇敢的医生与甘愿献身的病人
; c; D, a, b# ^1 D  科学界的过去和现在3 R& Q- w9 o) i) [0 @$ Q
  裂脑研究的起源
+ G/ L' n0 j' U0 H! P0 T' C, r& i  学科巨头斯佩里博士
- N# Z/ s/ b$ B3 Y3 |  ^( n. H  科学发现与署名之争
" ?, P1 m4 O8 d2 J7 D8 [  建立研究基础1 i" V4 l1 g' {6 \7 U
  第一批影像资料:左右脑差别研究的起始
$ X7 {! D! F9 }  U$ \3 }/ G  攻克裂脑猴单手捡葡萄的难题
5 J$ o" d) {9 f1 L3 \& Q  1981年诺贝尔奖
4 j7 P6 g0 l$ x/ c  第3章 寻找大脑的摩尔斯电码
( K' D  L6 g2 n  I  无处不在的大脑线索
0 E0 m5 z) D. p4 f' O$ {4 b  临床检测的威力:病人D.R.4 L$ U0 C0 f* x" b" b/ S$ n
  新病例,新发现
6 W0 I! c& i6 s  离巢) X& m" L: G$ R0 `5 g% T
  渴望自己的实验室
8 a% g# V9 |2 M  戴维·普雷马克与他的40年之问( Z& I7 Y( B# s3 E
  与史蒂夫·艾伦一起野餐5 v# F* E7 b, L+ T8 f0 n
  分享资源:科学的核心
6 T  O  Y2 G" e4 i  第二部分 分离与整合
* c+ x3 B8 n% |0 `8 X4 i4 R  第4章 发现更多模块5 t: [" z9 C4 c+ Y" \; p& _1 {
  大脑的“第22条军规”* d1 @4 t- ?0 Z% R
  东海岸热潮5 t! |. y6 N; c- `
  纽约的午餐与认知失调
  T& S" `9 K6 t; c& j  改变大鼠和猴子的转轮
* Z$ C5 D: ~( {: G' h  初入神经科诊室) U0 h, I7 B3 l1 r2 s0 z4 [- f
  向“两个心智”观点发起挑战
# h0 Q1 N  f( v) D8 U5 ^  比聪明更聪明' C1 b# M1 T- p1 ^* a4 `# l
  拖车实验室9 K/ E6 q% D  g
  科学家的电影梦
9 P# p+ C* G. l! N4 e. D  新病人,新发现,新思想
, Q0 _* T! `6 a: o( v0 _  右脑学会了说话
1 @1 f: j# z) W1 r9 O/ K$ m5 ]  第5章 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了
7 k) @/ c& W4 D3 A5 p  病人为师,探索潜意识; s2 b( Z- T% u  @
  为师之乐,友情之福
# ?" y7 ~# t1 R. X  @  有车就上路& x1 O1 c' V' i# d
  从昏睡的兔子到真正的人类7 E9 S1 O) D( u0 B# L0 y
  新科技:盲人能看见东西吗?* v8 u/ m/ F5 Q2 l; H( r
  乔治·米勒与我的人生“新伴侣”/ {4 M6 n5 Y- S( T3 r3 j
  特别的会议,特别的地点# X/ ^* D0 d6 Z' R( j9 {
  两位波斯纳,各有千秋
! Y( Q" x' G5 [$ R" F- G4 A( z  脑成像技术确定裂脑手术效果
' H7 L' c3 B$ V6 Q: ^. t6 |  工作玩耍两不误) X1 e# Y( U! x) e" T% a
  再次上路( Z+ {+ _8 ^/ g- t6 r0 H
  第6章 开辟裂脑的新天地2 V, K4 j' Q* Q' C0 N
  简化生活6 I/ Z" _  u0 O5 |6 D) e/ V  G
  在树林里搞科学
% Q# R9 Q! }2 G4 p+ ?, a% S  z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出版了$ x/ E! R7 n6 R6 K% N* x* {, {
  更多资金,更多研究,更多知识: s7 b; g+ e. o: {) [! M& |. |
  注意的脑机制; _, O  V, u7 P3 z& l
  回归注意
4 r) c/ `6 m+ K3 D: W, \& v8 ~  脑纹与瑞士人脉
8 X0 ^" {5 ?+ l# {  部分分离:半分裂的心智
4 C% O: D" i. |* ~3 T1 m3 g7 q% f  只有左脑能够听从指令发笑
2 ^: d7 [* r8 g  来自研究型大学的诱惑
1 C) B) L' ^+ W3 |  第三部分 进化与整合
) t  ~0 B3 K% N  第7章 大脑右半球有话要说
  v9 N3 h) l6 |  t- z6 Y" I2 p  白手起家:说干就干0 {9 P, f+ ~0 D( P9 f6 e. {4 F
  轮到病人出远门了
$ P4 T( i# N( x. r7 V4 ]  苏醒的睡美人
3 m$ L2 Y1 s( |: W. e2 p1 J" B3 W  左右半球差异:从细胞到神经加工
6 x3 ^! f/ s2 I" C7 r# i  u0 {  学术圈建设
% R: ^8 m2 Q  b9 U; d' y4 o  培养下一代! q% ?! m5 J. Q6 W5 u! Y/ m% m; @
  第8章 科学研究的伦理之争
9 S' i+ d! t/ W4 m4 X0 I  在汉诺威重新起步:解释器新探2 f8 X: a& G- Y, j9 Q4 S
  大科学,小校园1 m0 S4 k) J# s, Q% {
  纠正科学错误+ i3 r$ I" G0 I& g' w: w# ^1 L
  超越社会规范# c# l. J2 X6 v* V
  让年轻的科学家们自由发挥
. }  @" ~  s, H; h7 L  重要的人生小插曲:担任总统的生物伦理学顾问% ^' q9 @+ {0 u- \
  伦理、胚胎与政治( [$ Q7 Z/ b; a+ U! U7 j
  继续前进
. t" s, A: }2 ?  第四部分 大脑分层
+ o. t# s* b* s( A  第9章 涌现心智之谜( v. h7 d, P6 y( v1 `5 I
  百年吉福德讲座% k" [7 G+ K, t( }' D+ ~: D0 _; X
  大脑原理一瞥( ~/ ]* B  f, \9 M- J& ~
  再谈模块化
& s7 z4 s) P) k$ `  神经外科手术室里的个案研究
8 R. ?+ Y( s4 k: @, n  把玩“涌现”概念及其蕴意4 g9 Z# }2 L* l
  你指的是“附加”还是“取代”?3 b% T9 h0 V  I
  用计算机学科概念解读神经生物学6 T7 _9 d7 q* d7 _
  为什么说分层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
: Y/ M. s8 K+ L9 v  尾声:向更深的问题伸出探索之手
# U9 Y( l& ~3 w! ~8 ]" d  后记 传奇故事远未终结' F* y6 P+ e8 @6 _) u! Y1 p
  附录I 我眼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
. U; i1 h5 s7 [* ~% ~2 |4 H8 H. T  附录II 认知神经科学之路——我与乔治?米勒的通信
) ~3 w" a& q: e2 N1 ?: V  附录III 加扎尼加身边的聪明人  p& V9 i( A3 h8 u. t0 s4 c
  致谢- Q% H, d! i, E& Z/ E! ~0 d
  译者后记
4 m5 U6 _( K$ R  精彩书摘8 s( n- l' G9 o) d8 G9 e
  大脑的“第22条军规”( Y+ a0 G6 a7 P7 q' J/ Z
  新的裂脑病人研究有其鬼魅般的魔力,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这个课题了。人类关于生命最宝贵的感受就是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也就是对“我的”认知世界的体察,当我们在思考心智问题时所指的都是这种主观体验。人们认为每人都有一套心智,注意是“唯一”一套。突然让你考虑这样一个想法,认为心智其实是可以分离的、同一个头颅中能够存在两个心智,着实有些难以理解。想到病人W.J.有两个心智系统正在打量着外部世界,有两个心智系统正在聆听外界的讯息并思考他人——而且这里的“他人”还包括我,我的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存在两个或多个主观状态的概念给我们带来的不安感把我们领向了多年后的一项发现, 原来人类左脑中存在一个名叫“解释器”(interpreter)的特殊机制,它能为我们的行为进行统一的叙述,使得我们感觉自己只有一套心智。
, c+ }) ~" Y0 F1 ?/ l  另外一个清晰的结论即是右半球和左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忙于言语与语言加工。右半球沉默寡言,但能完成一些精巧的视觉任务。这些发现催生了“左脑心智”与“右脑心智”的概念,一时间,鸡尾酒会上似乎人人都成了神经学家。大体思路依旧直截了当:左脑会做这个,而右脑会做那个。大脑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机构,由一些大型的功能单元组成,而大脑当中的某些特殊区域负责对这些单元进行管理。这一观点很快就以野火燎原之势传播开来。% Q" I2 y5 v0 l
  等到1969年,又有一项发现得以确立,即两侧大脑半球能够找到一些聪明的交流方式,使得二者看上去从未分离过。大脑就像在一个屋檐下同居多年的老夫老妻,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在一起生活、同时又保持各自差异的方法。这种机制为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我们希望理解大脑组成的真实图景,而不仅仅是寻找大脑让自己看上去左右相连、功能整合的行为策略。与此同时,我愈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为策略中找到大脑功能结构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一切就像是大脑的“第22条军规”。我们必须和自己正在研究的大脑一样狡猾。我们被迫时刻提防它的花招伎俩,不断地想出新的研究病人的方法。( O9 @6 l6 y# B% ?( F$ r3 _
  在这个时期里,我逐渐对简单描述大脑功能的做法丧失了兴趣。如果右半球是一个独立的心智系统且至少存在部分语言功能,那为什么因左脑损伤而罹患失语症的病人无法更轻松地恢复言语能力呢?简而言之,为什么右脑心智系统无法替代左脑心智系统,就像两侧肾脏中的一个会在另外一个受损时弥补其产生的缺陷?我知道,如果我想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开始联系一家能够接触多种类型神经疾病患者的医疗中心。* J4 p; |2 _; u$ r6 A7 I1 Q
  踏进人生下一阶段一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阶段发展还算顺利的时候。到底是承受一些风险去尝试新鲜事物,还是留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原处,人们似乎总是在这两个选项之间挣扎犹豫。我认为大家通常都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新的可能,但是真正将机会带到我们身边的却是其他人。正当我忙于这一切工作与思考时,纽约大学为我提供了一个职位。
3 j$ Y. L0 j- Z* I8 D  u  ……
" [1 A) o: Z8 f% W  前言/序言- }$ H% t. @# |1 @: U3 m
  【中文版序】
  r) q3 U# ]0 D# Y$ k, K  告别弗洛伊德的时代
  _! v& A3 b( ]7 }3 d* d# O# v  我出生于1939年,也正是在那一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去世了。那个年代流传着很多荒唐可笑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当中有许多都出自弗洛伊德的空想。但是,弗洛伊德终究是一位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还原论者,他深信心智是大脑的产物,并且对此持有决定论态度。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不过是虚构,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理论还是美国法院承认的唯一一类科学证据!  U2 p/ D# V$ n
  在我生活的这个年代,人们对大脑运作机制的理解突飞猛进。我们不再对所谓“掌控人类内心活动的力量”进行胡乱猜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关于分子、细胞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这种生物的存在,而弗洛伊德错过了这一切。的确,过去75年涌现出了大量新的信息,有的甚至形成了基本原理。我相信弗洛伊德一定会爱上我们眼前的这个新世界,也一定乐于发挥他那了不起的想象力,在新的大脑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1 N2 m6 N% @! D) ~2 m
  但是,时至今日,20世纪摆在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面前的难题依旧存在。没有生命的物质到底怎么构成生命体的零件?更具体一点,神经元是如何产生心智的?这一切真的可能实现吗?我们应该用哪一套学科语言来形容大脑和心智之间的互动?是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还是信息论?简而言之,科学家们应当站在哪一个层级来理解大脑产生心智的原理?
. h* O& B6 W# Q4 X+ \+ f9 ?$ d  本书便讲述了这样一段探索之旅,关于我如何从生物学角度来研究心智。当中不光有科学实验,也有科研生活中的私人关系。倘若抛开这段旅程当中的人性不谈,就无法展现故事的全貌。想法来源于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地点,又以种种复杂的形式转化为实验研究。这就是裂脑研究的历史。
: f; {  K8 J) Z7 ?  裂脑研究出现在人类历史当中的一段特殊时期。20世纪是大脑的世纪。在过去50年里,大脑开始向我们吐露它的秘密。这些秘密成就了一批令人兴奋的研究项目,目的即为解码我们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理由,以及精神疾病的症结所在。21世纪则是收获果实的世纪。放眼全球,科学家、工程师、政治家和慈善家们都已经意识到,对大脑的理解将全面改变人类生活的质量。美国发起了一个名为“BRAIN”的脑研究项目,这是一个全美范围的公私合作项目,旨在加速革新性神经科技的发展。欧盟启动了“人类脑计划”(HumanBrainProject),目标是绘制人类大脑图谱。中国的科学家们同样活跃在最前线,他们正在制造人工大脑,创建标准的病人脑扫描数据库,并构建各种脑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
8 p, L2 X2 ?' y3 w* i+ u  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我们已经组建了若干个团队,试图攻克神经科学及神经工程学领域当中最为基本的问题。我们正在利用大脑工作原理开发新一代的计算机,突破信息储存量和处理速度的极限。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寻找新的大脑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但是,人类的大脑是目前已知的最复杂的机器。要想解开大脑的谜团,就需要集结来自不同科研机构乃至不同国家的力量,形成更为庞大的团队。我们欢迎所有愿意接下这份挑战的合作者。当我们向着理解大脑如何产生心智的目标不断前行,弗洛伊德也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
) \: [0 E# v0 \0 d  祝阅读愉快。8 {& k# `1 Q7 S- e  i( r8 P% B  g
  【推荐序二】& C/ b) u, k0 V3 z5 W- l
  宇宙中最复杂的1。5公斤物质7 J7 u1 M3 q) e- ]. p; T8 L4 g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8 \2 D* X% J# U* Z, w/ b. F
  意识到底是什么?/ y8 [' z  L- ~7 ]3 E  f- I& [! ^
  如果用计算机的软硬件复制人类大脑,它也能有情绪么?
7 D' g' \7 v- P) E5 A* P- G  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不是生来就和我们不同,所以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 C9 W/ g3 G0 F1 |: R0 b7 w  怎样科学地培育我家小孩的大脑,让他更聪明?* q  p: v7 }6 x; w  S/ ?
  怎样才能矫正自闭症患者(或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
8 u; ^( c8 n3 `& {& G4 V. a  在公众演讲后的提问环节,我总是会被诸如此类的大脑相关问题淹没。作为一位研究大脑的科研工作者,我通常的回答是:“抱歉,这个问题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能给出的答案还不太明确。我只能说……”这样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但是可以原谅,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于一个方兴未艾而复杂神秘的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
) E1 @9 Y5 O, o' g" L  “认知”研究涵盖了人脑的主要功能,包括感知觉、动作控制、注意、记忆、决策、情感和语言等。而“神经科学”可以探究这些功能的神经基础。两者的结合就是认知神经科学,一个探究人脑和心智如何工作的新兴学科。而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您手上这本书的主角,迈克尔·加扎尼加博士。加扎尼加博士师从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斯佩里,在他长达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借助裂脑人(直接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被切开的人群)的研究,探索了人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和合作。. v' L! S1 W2 c" g( C( ^& ]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科普或者工具书籍。如果您想了解现代神经科学关于人脑如何工作的已有知识,请参阅加扎尼加博士主编的经典教材《认知神经科学》。但是,如果您对如下问题感兴趣:! z" u' o: B4 k* p" V2 j3 c
  ?科学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Y4 e* I) l) c& ~  ?为什么研究大脑很困难?
0 X8 c  @0 J! Y  ?认知科学家和脑科学家是如何剥洋葱般一步步探究复杂的大脑奥秘的?
6 M: K0 P  S6 U$ j0 g' Q  ?科学家在追寻真理的路上,是如何与嫉妒、沮丧、人际关系、惊喜、灵感、智慧碰撞等一路同行?
6 Q" x$ B2 q* d/ v$ I3 b) f# l3 f  那么,这本书就适合您。因为它是加扎尼加博士精彩纷呈的科学探索过程和个人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读完了它,您会对科学探索和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真正有所了解,您会真正知道探索宇宙中最复杂的1。5公斤重的物质(没错,就是我们的大脑)是怎样一个充满希望和惊喜的过程。我还希望您会像我一样,从一个杰出科学家的人生故事中学到知识、获得鼓舞、窥见未来。
3 g% x) o6 D' S. n3 E/ r  这个世界很小。我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讲授加扎尼加教授撰写的认知神经科学经典书目,甚至测试过他熟悉的裂脑病人J。W。,并据此发表过科研论文。但我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和他在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同台,和千万人一起见证人类大脑的奇迹。这是科研工作所带来的诸多喜悦中额外的一笔,我对此心存感激。我也相信,从他精彩的科学生涯中汲取的真知灼见和乐观精神,必将能激发我们在21世纪探索人脑诸多奥秘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4 j- C4 Q! ~" a) `& o  J  [推荐序三]
( L1 A) s  [$ e( B: j3 I- w0 f  光辉一日  P9 e' n% d4 W1 E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
# ]3 ~& P+ x  D3 l8 @  刚进入研究生院不久,我就开始犹豫:科研生活到底是不是我的菜?科研很适合我,这一点毫无疑问:我的困惑在于研究者的生活方式。在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上本科时,我和阿尔?布雷格曼(AlBregman)一起做了一些关于听觉感知的研究,他把我们的课题深化到了认知与认识论的水平。于是乎,顺其自然,我选择前往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心理物理学实验室继续深造。但是,当我一点一点熟悉实验室的氛围之后,却感到自己对生活的渴望也在一点一点消失。被日光灯照亮的大房间里,大堆的音频设备上积满了灰尘,还有许多过时的迷你计算机,别人告诉我,在这些计算机上编程必须用汇编语言,因为只有菜鸟才会用现成的软件包。占据实验室的是一群穿着格子衬衫、面色苍白的瘦子,有的已有偶尔才能相见的妻儿,但全都没有半点幽默细胞。这群人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嘲笑别的心理学家缺乏数学严谨性,不过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放纵一刻,那就是每周日晚围着黑白电视机,一边看《风流医生俏护士》(MASH)一边吃比萨。第一次参加实验室组时,我见到了组织研讨的教授们,他们个个严厉阴沉,第一印象仍旧没让我感受到半点振奋——其中一位教授开口就是:“让我们来讨论关于?i/i的最新研究进展。”他暗指的是韦伯定律,一个描述刺激在感觉上的增量与其绝对强度关系的心理物理学方程——我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彻底解决了,威廉?詹姆斯还受此启发写下了至理名言:“心理物理学研究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再无聊的东西都没法让德国人感到厌烦。”/ t$ g! p2 K) N: z% \! Y
  幸好,我坚强地挺了下来,因为在几年后,我重拾了对科研生活的信心。当我还是一个无名的博士后小卒时,因为一位教授身体不适,我被临时选派前往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参加一个私人举办的会议,并代替他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代表,在这场会议上,心理学界的巨头乔治?米勒(GeorgeMiller)和迈克尔?加扎尼加宣布了一个新学科的创建计划,而这个新学科被他们冠名为“认知神经科学”。会议选址在恰如其名的埃尔恩坎托酒店,与会者身处一个芬芳的露台,周围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大家一面开着会,一面品尝着红酒和前菜。加扎尼加的开幕演讲时常被同事们的俏皮话和笑声打断,而用更多的俏皮话和更豪放的笑声打断讲话的主力正是演讲者本人。第二天的讨论主题丰富,从加扎尼加关于裂脑人存在双重意识的惊人发现,到新学科将如何阐明经典的哲学问题。一天的会议结束后,我们来到加扎尼加亲手建造的小屋休憩,那里可以远眺太平洋,并伴随着更加丰盛的佳肴美酒和欢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的女儿还带着杜鹃花环,和朋友们愉快地跳起了圆圈舞。在我对当天场景的回忆中,还能看到蓝色知更鸟和彩虹,但我怀疑这两个元素是被后期加入的,因为当时留下的温暖而活泼的总体印象外加热心的主人那天马行空的兴趣,都对我的记忆造成了影响。6 j* d& U; L- n( P
  迈克尔?加扎尼加之所以能有如此声望,不光因为他成就了诸多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并催生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还因为他得以向世人展示,科学是可以与生活中的美好共存的。当然,科学有其沉闷枯燥的一面,又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争吵,但加扎尼加告诉大家,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可以有幽默,有友情,有感官享受以及孩童般的好奇心。他在里斯本、威尼斯和纳帕这样的旅游胜地举办学术会议,会议内容包括长达两小时的演讲以及持续四小时的自由谈话,还有食物和葡萄酒相伴。比起传统研讨会上走马观花般的十分钟PPT报告或是满是产品海报和销售人员的仓库,加扎尼加主办的会议完全不同,令人心向往之。若想亲身享受一把由他创建的科学乐园,你也无须熬成头发斑白的专业学者。加扎尼加的认知神经科学暑期研究所——也被学员们称作大脑夏令营,已经带领几代学生认识了这门学科,同时也让家长们的视野得以拓展。
) E$ u7 b) D$ E0 R; J/ Z  你手中的这本令人愉快的回忆录细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历史,而第一视角正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该领域内的一位杰出的实践者。对于那些认识加扎尼加本人的读者,你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声音。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加扎尼加的读者,你们将从这一人类知识的前沿之作中,读到科学观点、研究发现以及对政策的思考——既包含学术政策,也包含国家政策。本书还附有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其中对一些关键的发现进行了天才般的展示,无论你属于哪一类读者,你都将为之感到惊喜——打破老前辈都厌恶新技术的刻板印象、尝试使用21世纪的新式出版媒介,这不正是加扎尼加的风格吗?
9 ^0 M8 X  w3 `/ j$ g' m  在加扎尼加的一生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又退场,人们在读到这些人物时也许会困惑,为何加扎尼加身边永远包围着一群被他形容为机智、善良和有趣的人?我会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判断,或是因为加扎尼加总是能吸引这样的人,或是他在描述同事时爱往好里说,抑或是他总能激发出周围人最好的一面。8 i. d# M' h' n. G' O, V
  对我来说,毫无疑问,自打当年在圣巴巴拉度过的光辉一日起,加扎尼加就激发出了我最好的一面,他对我进行指导,为我提供挑战,接受我的咨询,让我开怀,而最重要的是,他向我展示出,你可以在做科学家的同时,成为一名值得尊敬的人。因此,在2008年,当美国心理协会将杰出科学贡献奖的荣誉授予加扎尼加,并邀请我写颁奖词时,我感到无比荣幸:
$ E, ]; N& Y2 q# X) t5 v/ D8 A& P  他在裂脑病人中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半球的功能。他发现大脑右半球能够在无须察觉左半球之存在的情况下运作,从而构建了完整人类大脑的功能图景。这项发现是心理学之经典,丰富了人们对意识、自由意志以及自我的理解。他开创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并笔耕不辍,使之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他的智慧以及对生活之乐的把握,让无数学生和同事感受到了科学的人性一面。1 d" @3 d4 m2 _% x0 a

& Z& |% z8 z. m+ Z4 X* @  ~: ]
) i: m4 ]% e; K3 L  V
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 pdf
; r+ f8 L& S1 W0 l/ M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4 E7 u( W" g; n" P" ?$ N, k8 r6 u
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 epub
: y. y& `% o* M: e* i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r8 p  O7 F8 j
3 ?' \( y: H( @5 I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hehethegreat 发表于 2019-2-26 1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thks a lo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19-7-31 1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 Ta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A Li...4 k( {% w/ j- L) K6 v" x
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818 G2 q  L# }9 g
(出处: 与你共享高清PDF)
! g3 [& v: F* k9 l(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39

帖子5053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