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饥饿的灵魂: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 汉迪探讨个人与组织的希望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8-11-14 11: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百度  谷歌  搜狗  360搜索 
  • 地区:欧美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1M
  • 时间:
  • 类别:理财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提要
0 B/ C" o( h. c6 _" O" D  《饥饿的灵魂: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探讨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是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经典作品的新版本。
. b: Q; e- T: x+ p8 R  《饥饿的灵魂: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探讨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中查尔斯·汉迪以敏锐的洞见与真诚的哲思,探讨了“人”在经济挂帅的主流社会中潜藏的忧虑与困惑,并将“适当的自私”的哲理应用在企业组织上,提出信任管理、负责任的个人主义等永续经营的企业观。
9 c/ h% M! G- w/ s9 p! q5 W7 f  追寻生命意义好的方式,也许就是“适当的自私”。1 S0 S3 D3 b. E1 \, e. C' w. ]
  目录. C5 x" B( Z3 F$ Z
  序言 爱与死,寂寞与责任) n! t" U; q, u0 x) E
  部分 人类社会的隐忧
$ v& Y; ]0 K' f4 I5 j2 \9 l3 b  我们的社会并不如预期中的运作顺畅,大众也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市场”、“竞争”与“效率”这些东西本身虽然不错,但却衍生出令人始料未及的副作用。
0 P6 Q& `: A2 U& e  章 市场并非
: l: ~! H: I! ?; }  第2章 效率与效力: j" K" v8 k/ w2 d$ o( w
  第3章 市场哲学的本质
6 r; \) Q5 s" C4 |3 {% J: U! @  第二部分 追寻自己的人生
2 O" I3 U5 X: Y( S  我们对他人的责任,乃是基于我们对自己的责任。这个起点看似十分以自我为中心,也仿佛非常自私,但自私也可能是“适当”的,也可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N6 {( e" ~+ G3 W; \/ C
  第4章 承诺与责任9 H0 i, J3 P3 A9 b. j3 ~
  第5章 适当的自私0 x$ ~) R9 J. e5 q( |
  第6章 自我发现之旅6 e) ~/ q% W9 I6 F6 q
  第7章 照顾他人的需要& Q% A5 \* V- |$ y4 c% h
  第三部分 迈向可敬的社会
" C8 H: x7 p* `5 F! E# e  社会若要变得可敬,就必须重新诠释,而公司是社会的关键组织,更需要重新思量。教育也应该重新设计,使每个人都有担负起更多个人责任的心理准备。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生活与社会是靠自己亲手塑造的。9 O  i0 h2 j$ x8 r) D
  第8章 更好的社会0 ^5 b3 N1 b- s! E1 V7 t  `. Q
  第9章 公民企业5 b$ o# Q2 f2 z" ~
  0章 教育革新
5 |( I# n! t9 l3 v+ N( L  l  1章 的新角色
' c* y; z. I5 `7 \  结语 2097年的世界
: B* d& L0 B- r  作者介绍
9 t8 J- n: G$ h4 B0 {) @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当代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师,“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之一,管理界的预言家、哲学家,被誉为“大洋彼岸的德鲁克”。/ N; p" a/ R' \. I  s
  英国《金融时报》称他是欧洲屈指可数的“管理哲学家”,如果说德鲁克是管理学之父,那么查尔斯·汉迪就是当之无愧的“管理哲学之父”。
8 j; {9 J8 \5 ?3 e3 W0 I% O  20世纪具创见的组织行为大师,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闻名于世。& p4 {1 k6 m- E6 u; G3 a# \+ c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壳牌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追随本尼斯、阿吉里斯等大师进行组织研究;再后来他返回英国参与创办了英国管理学研究生院--伦敦商学院。
6 Y4 X* ?! ^" F# U% e! ~  文摘
- B9 Z  ^" d( X7 w: w; j  章 市场并非
4 t6 d- \0 a. Q7 J% |2 U  在非洲,人们把需求分为两种:低层次的和高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是指渴望获取维系生命所需的东西:必需的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这些东西所需的金钱,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而高层次的需求,则是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 Q: d2 v8 P$ I  n  我们一直自以为是地假定,能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方式乃是先满足低层次需求。我们认为,只要用较好的面包,再搭配一点蛋糕,就会使大家心满意足,因为这是加企业恰好可以履行的契约。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想法。这种想法后的结果,也正如卡尔 ·马克思所警告的,金钱将会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而市场则受制于金钱。商品越有竞争力,人们就越能拥有高品质的东西,价钱也会更合理,我们都将变得更富有;而我们越是富有,也应该越满足才是。我们可以用英镑、马克或美元的多寡,来衡量我们的人生,并且相互攀比。3 B1 u# u) U6 K4 P8 Q
  信、望、“钱”& p1 f) _) H/ |- V
  在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描述伦敦贫穷景况的小说《让叶兰继续飞扬》(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中,主人公戈登 .康斯托克喜欢引述人们在婚礼中读的《圣经》中的一段,但为了更有时代感,而以“钱”代替了“爱”:& H7 H; b3 x6 O2 N  ?0 y/ H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话语,却没有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世间奥秘、博古通今、万人信任,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钱,我就算不得什么……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钱,在这三样中,大的是有钱。5 X% G6 N2 O* I' v7 C" U
  经过两个世纪之后,其间包括次世界大战与 50年来空前的经济发展,“康斯托克”们可能仍然想做同样改词儿的事。金钱不仅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往往也被用来衡量我们是否成功。亚当 .斯密倒颇同意此种看法,他那一套安定人心的理论是说,追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因为一般大众必然也将得到好处,而这一切都得感谢那只“看不见的手”。
" Q" `- C$ H/ ~  这中间的确有好的一面。就物质层面而言,所有的人,包括穷的人在内,都比我们祖父那一辈的状况好了很多。金钱滋生创意,也带来选择,以及某种程度的自由。今天,任何具有一定头脑与进取心的人都能赚钱。奥威尔笔下的英雄(或可说是受害者)康斯托克,决定在原则上弃绝金钱与物质主义,后来却发现人生堕落、可厌且郁闷。以他的经验来说,穷人似乎不可能得到庇佑。后,康斯托克恢复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其象征即是摆在客厅里的一株叶兰。
: @" n2 ^4 I5 w- O3 C  诚然,金钱确实重要,但还不至于是重要的。比如一个老师之所以决定当老师,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他致富,但也不表示他乐意为了微薄的而工作,或是不认为要想挣得较多的报酬便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无论金钱有多么必要,都不应该成为成功的标尺。
/ S2 _' y5 a3 v) j; ?, Y9 g2 t  我教过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有商人、公务员、教师、护士与义工,他们都兴致勃勃地想学习一些极为时髦的管理理论。我安排他们在几个截然不同的组织里待上几天后,那些商人们总是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的动机比我们公司任何员工都要来得强烈,可是他们的却少得可怜。”
; `- b$ \+ ]9 y  O9 s/ D  我猜想,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这世上的确有某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 e+ u, ]; O, o6 F# h
  财富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美好事物,它只不过是我们取得那些事物的工具而已。因此,大家更加坚信已经提到的目标(享乐、美德与荣誉)是良善的,因为人们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向往完全是出自其本身的意愿。
" _0 e3 n: ~: r. @# ~. D# d  我们都可以对亚里士多德的想法点头称赞,虽然他有个令人讨厌的习惯,总是将事实罗列出来,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多半是用钱来说话的。如今一切都有个“底线”,连学校与公益组织也是一样。合乎预算是新的优先事项。没有金钱,谁都会觉得无能为力。大家都以为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不管是用来花、用来存,或是给别人。金钱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特征,每个都表示,要把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首要的目标。  B0 P" }( l  j/ d& x+ z
  国民生产总值( GNP)成了国际联盟会议桌上重要的东西。倘若一个产品或是活动没有被标上价码,便不会被列入计算,结果“工具”变成了“目的”。到头来,金钱变成重要的东西。然而,世界却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感觉,因为我们所说的并不尽然是这个意思,但结果竟受限于自己的这一套说辞,受制于金钱的迷思。6 z0 Y* F; I3 u
  高层次的需求或许不仅仅是低层次需求的延伸,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或许金钱是一种必需品,但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假如你已经拥有足够的金钱,更多的钱将毫无用处。尽管居住在气候寒冷地方的人,需要足够的暖气才能正常生活,但是对于已经够暖和的人,即使有再多的中央供暖系统,也不见得会更加舒适。
6 p2 c1 e* N% x( i3 X2 k4 |( E" S  这个消息可能令与经济学家感到颇为不安,因为它表示增长确实有其极限。不是物质或环境的极限,而是心理与哲学的极限,并且处理起来也更为棘手。当更多承诺、更便宜的面包已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时候,你将如何取悦大众?除非大部分的人永远要求更多的面包,否则经济如何增长?更令人尴尬的是,人们已经逐渐了解到增长所带来的一些令人担心的副作用。
8 q: O! y* j8 G" D; F  市场的矛盾
- L3 x1 V4 I# c; B+ u: S3 t6 _: b  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市场,这是黄金定律。市场发出的信号自动指出哪里有短缺、哪里有不必要的过剩情形;它可以激励发明、促进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奖励与处罚,许多企业的确在这个过程中倒闭。即使是大公司,也很少有能够生存 40年,或是值得存活那么久的。不过,我们却不能允许学校、医院或福利组织因为没有效率而倒闭,因为附近很可能没有其他组织可以取代它们。学校与企业不同,前者无法毫无限度地扩张,要是学校无限扩张,再好的学校也会变得越来越糟。因此,若是为这样的机构创造市场,就会出现的人才得到较差的待遇,而较差的人才则得到更差待遇的现象,完全不符合当初的期望。
  z8 [4 ^5 T7 l/ g) Q# m2 {  先不说机构了,想想个人吧。市场不欢迎成本大于收益的产品或服务。如果社会严格依照市场逻辑来运作,那么那些技术落后、无法借助工作来增加足够价值、进而支付生活花费的个人,将会惨遭抛弃。对于这些人来说,是应该把他们驱逐出境,还是判他们死刑?若以严格的市场逻辑来看,就不应该冒险接纳一些很可能患有不治之症的人。照此说来,是不是应该拒绝治疗患者,或是让年迈者排在队伍的后?若是没有硬性规定,公交车与火车不会经过偏远的地方,或者即使在那儿设有车站,也可能因为票价贵到没人能负担得起而“只好”撤站。我们若是考虑人性成本的话,市场就不再管用。: l4 L+ f6 M; O! P8 M( L
  这倒不是要否定“市场”扮演的关键角色。城镇中心市场( towcenter marketplace)具体延伸出的主要经济概念,正是文明史上果实丰硕的发展之一。不过,我们也不应该盲目信任市场。市场确有其局限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它毕竟只是一个机制,而非一种哲学。显然市场规律无法放诸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在其结果无法定出价格或是无法界定清楚时,更不管用,在其供给有限或是定量配给的时候也是如此。
$ ^' K# F; G/ t2 C$ [  ……
6 g; K+ W; e' t2 X+ W. e/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r: _4 ?3 B5 {; N$ _  t2 D; [/ }4 J4 F
% Q2 p7 o4 f0 v8 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dcf730318 发表于 2019-4-23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饥饿的灵魂: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 汉迪探讨个人与组织的希望
5 J, D/ g1 O( o% j/ c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33
& t2 f# s% P3 h: V(出处: 与你共享高清PDF)2 t+ g1 J' g& v0 X' E2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hfghf 发表于 2019-9-14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墨镜 发表于 2020-7-28 08: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7

帖子1047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