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舞思--资华筠文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65M
  • 时间:
  • 类别:艺术
  • 价格:5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内容简介
% u, O' N; I9 h! E  X9 P7 c  本文集中的一些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似乎已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使我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舞蹈以至文化现象有了“主心骨”。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我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我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感念之情难抑。2 V/ a3 Z! i0 @' ^$ z. ]# _" ~5 G
  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促使我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也根据实际需要发表了一些意见与文章(包括历任第5届至第10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部分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发言与提案),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这自然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有关。加入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更全面的反映我的关注点,实践逼迫着自己拓展视野,继续进取,终身学习。$ l! P8 |- K: V1 A
  文集折射出我一贯不拘一格、实话实说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一篇篇文章,随着我的思考自由而自然地呈现,力求严谨与生动的统一性,但与自己心中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它是有幸步入学界的舞者,围绕着“舞蹈学科”的一些思考,故题名《舞思》。8 c  X2 ^2 x  D  d' C
  作者简介
" s9 i6 H  u6 z" q5 `  资华筠,1936年生,舞者、学者。
5 g. k9 {% n) k, l) D  x3 I" C  1950年初中毕业于南开中学,开始专业舞蹈生涯。1952-987年历任中央歌舞团舞蹈演员、独舞、领衔演员;1987-199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f) s7 G# I3 c; U  主持参与“八五”——“十一五”计划中艺术学科国家课题(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总编委会委员,舞蹈学科主编);主要著述:《舞蹈生态学导论》(合著)、《舞艺舞理》(中、英文版)、《中国舞蹈》(主编、撰稿)、《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主编、撰稿),以及多本散文随笔集,约250万字。论文、评论、散文均曾获全国评选一等奖;《中国舞蹈》曾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0 c9 V3 |. `; Q. t9 h  目录
) k) k1 a8 {# F# @  C  评论( r: h, [- t# I3 D
  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 y7 S, d2 z4 h" w4 n7 a5 M  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
& }9 F/ n4 N  C/ D# o) |4 ^9 S  “虽然是主旋律……”" S6 `  |& ?3 h$ _3 P/ V# S4 O
  《大河之舞》启示录3 N4 Z* P: j1 X2 q( x
  永远的“小白桦”
& f% q0 m$ |# M# H4 ?  \4 [  灵肉血脉连着根
6 [$ E3 }: @% I4 V) P  ——《云南映象《观后; N, x$ p2 k# p: z/ v9 R
  “赛定思赛”0 S4 ]: w9 {3 W2 y: W
  ——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观感  b8 u8 x, y  L8 v& o) I. {
  从“心灵的可舞性”到“可舞的心灵”3 l5 V3 {* H/ |
  ——舞剧《闪闪的红星》观后' g' E2 M' E3 W3 a/ N
  吴人吴舞开新风
' B5 p/ E# H. f  T  ——观舞剧《干将与莫邪》
; w4 ~) t) p; M* d  现代题材舞剧创作的进步与问题8 E6 C. O/ A$ Y
  ——一次“专题性”书面发言% l* [: G% \" f8 K( O9 e
  观舞剧《聂耳》6 h) N5 F3 u; {* L9 ?. G) e
  三言两语话“天地”$ ~  w3 D7 t: w/ J5 B& T
  ——《天地之上》研讨会发言" D" M2 _" h! @% i
  关于《如此》的题外话% b$ k6 g3 ~% b( W# h
  条条道路通罗马
0 @0 N" C" ]8 h/ C4 m! [  ——小议舞剧人物的塑造7 t, H# P9 y$ S0 h& d  P
  “群星”赛后话群星7 i; q2 {) b/ h1 V
  ——我的一点学习心得
+ w5 }; q0 b, s1 g  b4 `  莫道夕阳近黄昏青春复燃似朝霞
6 D$ b8 g) f5 N: \  ——老年舞蹈印象. }' A3 g* m% E2 f& J% }# i
  丰收后的思考" o6 Q. r) ?# J$ s4 c$ D
  ——建国周年献礼舞目巡礼$ K5 ]* B+ E6 X" U& M0 z$ B% r
  探索规律追求独创6 O" i; X& {+ t$ h$ P
  ——关于近期舞剧、舞蹈诗创作的思考
5 E3 b2 k2 f+ }  b2 t! F  繁荣中的忧思9 ]. Y; W- I8 k! T
  ——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
* r9 Y4 I/ G4 C2 R4 U' O% [0 q  o  “多元一体”血脉相通8 R6 p4 u, {8 y
  ——捧读《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I# r6 H8 _; }  舞魂的炼狱与攀升
4 H6 f  L0 G, \  ——浅读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概论》
- U4 C* b& v; L. \4 P; U# p/ \, {  严谨治学贵在进取
% {1 G& ~' v" i3 U2 ^. A) @  ——《中国舞蹈发展史》增补修订本读后/ Y0 S( V7 f7 \. h( L! T- e! c" m$ d2 }
  《巴蜀舞蹈史》审读意见0 B6 s# c9 n: Z
  敦煌石窟艺术
4 ^7 N3 Z) Y$ z2 m8 F0 X) k  ——敦煌、龟兹乐舞
" F. Y0 a" p: X: q, q: o  论文
1 l1 [3 y" }( x* s) a  面向21世纪的舞蹈学科建设思考1 b# R5 }, p% {+ X+ s* f
  舞蹈美育科学化探讨
, }; }4 w, T' c# a- D  ——《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绪论0 U- S4 {& [* o/ V, y7 A$ Z! T
  关于优化“理论评论生态”的思考
' ?# k# w, d0 o( s% S% k1 s  ——在中宣部文艺舆情分析会上的书面发言
" Q. s% z: s/ q! s0 Q  试论花鼓灯的“舞蹈生态幅”
+ t8 F% p/ C# t7 P0 X. r  浅谈舞蹈分类概念及对实践中“困惑”的思考
/ y5 N& H; |& y( Y/ Z0 ]0 J7 M3 c' H  强化优质基因交流、汲取、共同发展
# |, o1 E% v; {  ——当代亚洲舞蹈展望; `( G- S0 F: O) d- n
  “昆舞”生成发展的基础及文化价值: }1 ^) s8 c. a+ N- ~- w
  具有复兴意义的中国古典舞/ ?( @* q3 |5 d- e/ f- [
  ——在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论坛的一次发言. b9 h( s& s0 M( W  p, x
  简论舞蹈的本体特质、演进与发展% w* [. v0 a/ u3 ^  w& A) J
  开掘提炼科学化传授
0 f+ W& b+ B9 p4 u) A) D  ——在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论坛的发言
7 ~6 c& o7 w8 h9 J5 l  和外国朋友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9 @' M+ ~  u5 c: b1 b
  纪念《红色娘子军》演出周年的发言3 b, f5 Z! T9 g
  “一只眼睛看过去,一只眼睛向未来……”& {  o6 p; v- M
  ——中央芭蕾舞团周年团庆随想/ u( Q& J) N- u" L
  人物追思
7 P8 ^3 h+ F5 x) y! O  感念李少春先生
9 W* I7 @: m. h% @, \( n, l6 s0 I7 _  祭恩师戴爱莲
6 s4 Q7 R/ ^. a* h& e/ G8 P  缅怀宗师风范求索舞蹈学科学位教育之真谛. \/ U/ [2 W6 W. n
  ——为吴晓邦诞辰 周年而作+ |2 M% x& B, u6 M' \
  请把笔墨留给有“职业病”的教师们/ d$ G/ B5 m% z# g# d
  ——怀念舞蹈教育家陈锦清同志
* P; H4 n9 U1 E  送陈翰生教授远行
2 b$ J+ D# m4 ^( n8 `9 b3 ^  我神交已久的艺术知己$ B" ]3 N6 l1 M9 _
  莱奥诺·德罗萨·葛钦戈和她的《翠绿群岛之舞》
9 {6 s$ D& J1 q  思念远方的战友2 k3 P  p9 {6 M3 M; z7 d
  ——忆兆先3 e0 r$ p* w7 O2 o5 O, _$ q$ k1 `* }
  难忘的友情
8 }$ b% j' s# O( h* Y3 N  ——忆老友宝音巴图二三事
* g! @, E; q- ]% x7 t1 J; y  翠绿群岛留记忆
7 W' |6 P9 ?3 i( M6 ^  文化观察与思考: I1 |9 j, g1 G5 Y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Y! x" T. ]0 `) V! w4 }9 m  理念机制方法
  G: M7 s! ~! s' e) ~) w) ?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要素阐释" h0 ?1 m/ Z) _% Z* R9 c
  关怀与激励; S5 D) i4 K5 W& ^! N& R4 E
  ——陪同温家宝总理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r6 c  T' _/ E* j2 Q9 p% r
  遏制大型综艺晚会过多、过滥
/ @7 j7 u+ V* C& E; c2 e  ?  文艺评奖机制有瑕
4 z+ c, t9 k7 M  }# A$ e. H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紧迫性举措
: E  T" U. `) i  为迎接奥运急需强化北京市民公德教育
) t$ E/ B% v9 {  保护文艺批评权和支持文化打假- j8 j# h4 M0 B( P: _2 ]3 F# L- `
  后记
3 D1 g3 g" e, |, Q* _  书摘- i8 H6 c6 d6 o% |" @1 K
  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 k$ n$ n& ~& ]
  “舞蹈批评”,通常也称“舞蹈评论”。西方所谓“CRITIC”——批评家,其中含“挑剔者”之意,比较鲜明地显示出一种“身份感”(社会生态位)。近几年,我们也多用“文艺批评”、“舞蹈批评”,或许与此有关。不过在我看来,“批评”、“评论”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性。批评不是专门揭短,批评也必然包含着论理。3 W9 ^( g3 ^* b2 c9 f: [, K; F: s
  接触、亲近舞蹈,无非是通过视觉——观赏,或者动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对舞蹈的观赏、参与,都离不开对舞蹈的评价。因此,“舞蹈批评”并不神秘,广而言之,人人可为。但是,舞蹈批评作为一种职业化的行当,却是舞蹈艺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才应时而生的,它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规律。
) j2 M5 V' m( L. p  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纵观舞蹈发展史,制约舞蹈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除强化政令、经济投入之外,另一个“生态项”就是权威性评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发展的作用力,则是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日渐成熟、深化。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专业的舞蹈批评家(通称“舞评人”)的地位与作用与舞蹈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那么,当代舞评人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呢?9 T1 Z9 A# @' z' H8 l4 B
  在“专业圈”内,舞评人应该担当起对舞蹈创作(作品)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对创作思潮进行舆情分析的任务。面对公众,则应担负起社会审美消费的引领作用,促进舞蹈美育的普及和健康发展。至于舞评人是否具有权威性,则取决于其公信度和影响力,它不是自封的,而是以其舞蹈批评的思想深度和感召力为依据,在l乏期实践中逐渐为群众所承认。当然,最终制约艺术发展的兴袁与趋势的决定因素是社会选择作用,它不是一时的市场效应所能检验,也非少数权威登高呼吁拍板定性,更不能依靠浮夸炒作。而取决于作品自身的生命力——思想内涵、艺术质量,它需要时间与历史的考量。% J8 V9 A/ D. b( B/ }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探索艺术永恒魅力之奥秘。我以为这也是舞评人必须关注的。舞蹈批评应追求由表及里,由对一般现象、具体作品的观察、评析,进而探索、揭示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性。& j8 L& E6 y' ~! y; m
  文艺批评(包括舞评)在文化艺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难以替代的作用,有史为鉴。在我国,自古以来那些经典性的文艺评注不仅映射出特定时期的文化思潮,也是渗透于文化发展史的亮点。在西方,举世公认的19世纪俄罗斯文艺发展的辉煌期,与别林斯基等文艺批评家的贡献密切相关。芭蕾发展史中,18世纪以来以诺维尔((舞蹈和舞剧书信集》(1760)为代表的,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舞剧评论、创作理念,大大地促进了芭蕾的革新与发展。当代,如:号称美国舞蹈“第一夫人”的艺术家、批评家艾格尼斯·德·米尔和菲律宾舞蹈家、批评家莱奥诺·德罗萨·葛钦戈等,她们不仅以自己的表演艺术、编创的作品享誉世界舞坛,同时也以权威性的舞蹈批评引领着时代的舞蹈潮流。与上述那些标杆性、经典性的文艺批评相比,不禁生发望尘莫及之感。但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有高远的志向,汲取他们的精髓,向他们靠拢。- Q, x# Z2 y& K' P- h
  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文艺批评中屡见不鲜的“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现象。它不仅亵渎了批评家的职业尊严,也破坏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功能。这股风也浸染着舞坛,影响着尚未茁壮的舞蹈批评健康发展。因此,想要提高舞蹈批评的质量,首要的是树立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 }, D/ ~5 {& w" C
  窃以为,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舞评人自身的人品、文风、学养、激情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它是舞评人自我修炼的依据,也是衡量其职业化水准的要素。% ?& f8 M& B' O9 N5 L4 Q2 W5 i
  所谓人品,当然是诚信为本。这是奠定“文风”的基础。不可想象假话连篇的舞蹈批评,谈得上什么“文化品格”!但是否“实话实说”就是理想境界呢?这不过是一个“底线”。我们曾不止一次强烈地呼唤舞蹈创作的“三真”精神,即:真实的生活感受、真诚的创作冲动、真切的艺术呈现。其实舞蹈批评同样需要“三真”精神: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心口如一的真诚表述、对艺术真谛的求索、揭示。这是做人、作文的标准,也是树立舞蹈批评之文化品格的基点。* y" N) B8 X  H: m  i/ M% k9 G
  舞评人首先要忠于自己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始终葆有对舞蹈的挚爱与真情。如果一部作品并未打动自己,却要勉为其难、煞有介事地“纂”出个“子丑寅卯”,不啻是舞蹈批评中最低级也是比较常见的弊病。但作为职业化的舞评人,只是直白地表达一己之感受,显然是不够的。他应比一般观众、同行,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更高的艺术见地,并予以真诚地表述。这种表述,不仅限于一般现象的分析,而应结合创作实践,探索一般性规律——揭示其中的真谛。" |* S2 v# H2 h4 S
  “三真”精神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是与创作者的关系。西方批评家往往以不苟言笑著称,多大的“腕儿”对其铁面无情的批评都敬畏三分!但他们也存在着过分“个人化”,犀利、尖锐中难免失之偏颇,建设性作为不足等问题。我以为,在我国的社会条件下,批评家应参与优秀作品的打造过程,与创作者建立起比较理想的诤友关系。舞评人不应只是一个挑刺儿的“评审员”,创作者也不应期望舞评人扮演“吹鼓手”、“轿夫”的角色。双方都应以促进舞蹈艺术发展为己任,在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中探讨真谛,共同提高。
1 m; K' e8 G( m/ X4 K0 G  文化品格的另一个支撑点是学养:它包括雄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充实的文化知识积累,对创作动态的密切关注与把握。
2 X% @9 w2 R0 v  所谓基础理论的功底,并非动辄搬弄那些现成的名词概念。而是在评析舞蹈作品中贯通正确的理念、辩证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某些舞评中常见论及一点不及其余,难以自恰的弊病,诸如:倡导民族舞的创新,就把继承传统视为“负面影响”;论及作品的类别时,把“具象性”归为“当代舞手法”;“抽象性”归为“现代舞手法”(孰不知在纷繁、多样化的舞蹈作品中,很难把具象、抽象,表意性、表珊陛手法绝对化地割裂,往往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再如:对比较贴近民间自然形态的作品,称之为“原生态”,一时间这一概念的滥用成为一种“时尚性”误导……凡此,对诸如继承、发展,传统、创新,经典、前卫,抽象、具象,表意性、表现性等理论概念的混淆与滥用,使舞蹈批评缺乏说服力。看似是认识上的偏颇,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功底不足,缺乏辩证性思维所致。; m+ Y* r( f8 f. b0 t( M) B
  优质的舞蹈批评不能只是“就舞论舞”,而应洞悉与具体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民族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论及其题材、体裁、艺术样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才不致捉襟见肘,甚至出现知识性硬伤。# S: `3 B: l6 O7 R# K# z$ [
  社会变革、时代发展、民众生活的日新月异,促使舞蹈创作也须不断变革、创新。舞评人应高度关注创作实践的动态、发展,争取较多的作品观摩量,及时了解艺术家的思考与追求,以期对共通性、倾向性问题保持敏感,把握创作思潮的发展趋势。把关注现时的创作动态纳入“学养”,是为了鲜明地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但知识的积累必须有很大的读书量,尤其要熟读经典(上网搜寻与读书绝非等同)。总之,文化知识的储备对于舞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书与关注创作实践相结合方可融会贯通。
& [- N) e, T) B  此外,舞评人还应具有激情与创造性思维。事实上,无论从事艺术创作或理论研究,都应追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相对完美的结合。好的舞蹈批评应该在充溢着激情的心境下,有一种如鲠在喉、一吐为快的写作感觉,以自己独特的见地,为“当事者”——编导,提供“旁观者清”的参照,敢于、善于言他人之未见、未言。
5 |- _- @' h7 T$ _! a- l1 x' B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线的舞蹈编导、演员对有些舞蹈评论发出“看不懂”的怨言。在多数情况下并非读者水平问题,而是对语言晦涩、故弄玄虚的舞蹈批评表示反感。由此可见,舞蹈批评的可读性至关重要。试想,如果专业圈内的同仁都没有兴趣读我们写的舞评,又怎能吸引公众,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呢?一位我所敬爱的中学语文老师,曾教诲我们:“作文要照实写,力求生动。”舞蹈批评无疑也应遵循这样的写作原则。
% ], T- x/ _. j1 F  m$ M  不过,舞蹈批评使用的工具虽然是语言文字,但其评论对象——舞蹈,是以肢体语言为呈现方式的时空艺术。因此,除了学习文学的写作技巧之外,还应把握分析舞蹈形态特征的科学方法。使你所描述、评论的舞蹈形象在文字叙述中得以生动地展现——与具体作品对得上号,力避空泛或离题千里,不知所云。) H7 A1 `4 c- x  f9 ^6 ]
  就个人经验而言,职业化的舞评人,在观赏舞蹈作品时,除与一般观众同样的热情投入之外,还应该比较清醒地保持两条“思维轨迹”。一是要善于窥测编导心灵深处的创作意图,对其下意识、潜意识中的神来之笔,亦或是刻意追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有感同身受的心理反应;同时,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批评家思维轨迹——捕捉亮点,挑剔瑕疵。通过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酿造的舞蹈批评,才有可能闪烁着创造性的思想光芒,对舞蹈设计者、表演者具有吸引力、冲击力。无论他们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都难以回避、不敢轻视。
0 |' E6 j2 e( C# ~) A: Z2 K  无须讳言,当今舞评人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存在着不良因素。比如:演出票价昂贵,尚无合理的机制保证舞评人对作品的观摩量;再如:不少舞蹈作品承载着树“形象工程”的重负,评论的“口径”与“宣传政绩”的需求不合理地撕扯在一起,对舞蹈批评形成不应有的压力或掣肘……在这样的境况下,步履维艰又急于求成的舞评人(尤其是入道不久的年轻人),不免引发“生存困惑”。于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按照出品人、创作者的意图充当“笔杆子”,以此作为获取功利的捷径。如此这般,使舞蹈批评缺失了独立性而代之以依属性,甚至寄生性,这是比较危险的倾向。而在所有的弊病中,套用、抄袭之风是最恶劣的,它不仅使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丧失殆尽,而且有如“SARS”,对当今舞坛具有致命性的浸染作用!
! h- j  F0 t- _/ V" _' I4 k  ……正是面对现时存在的种种困惑和问题,我们呼唤舞评人以“三真”精神为核心,自觉培育自己的文化品格,以“职业群体”的能动性,维护舞蹈批评的职业尊严。
% n; T* X/ O* A% @: k  白求恩曾说:“党性是才能的摇篮。”我想,在更广义的层面上理解这句至理名言,即:“怀有崇高信念的挚爱,是滋育才能的摇篮。”让我们以此为训,做新世纪有出息的舞评人。
' G1 m2 M9 u! @& l& S- S# }, Z  反思文艺批评之七戒2 m. q! V7 U: ~# r" [2 @0 e- K
  离开舞台,忝居“文艺批评”之职业圈已十多年。在别人眼里,此行似乎颇具“优越性”。不是吗?每有新作出台,总会被邀出席——待为上宾。或有作者专程造访,或有传媒进行专访……一些上档次的会议讨论文艺发展问题时,也会给批评家以一席之地,领导和有关人士均会论及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总之,无人敢公然忽视其存在和作用。6 l) m5 ]' a% w
  但是,在更真实的世界里,却常体会到文艺批评的尴尬与无奈!“批评滞后”、“批评失语”的舆论更令人有些惶惶然。而面对“研讨公关化,评论广告化”的时风,面对各种“关系网”的羁绊,即使你有勇气坚持批评的独立品格,花力气写出有一定见地的文章,往往势单力薄,难成气候。是的,在以“形象工程”和“获奖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某种短期行为中,在浮躁之风未见减势下,置身于创作第一线的人员,有太多的“实际”问题要关注或不得已被牵制(艺术的、非艺术的),一纸批评——既未纳入其“炒作攻势”,又不影响作品和作者的命运、升迁,怕是无暇顾及。创作与批评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生态链”——缺乏真诚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的更高的美学追求,文艺批评何以能获得恰当的“生态位”,呈现出重要作用呢?( R% m. |/ _0 R, E! g9 F
  也有人把“批评不景气”的症结归咎于稿费太低。孰不知稿费固然反映出某种社会价值,但文艺批评的安身立命之本首先是其自身的质量。如果我们怀有职业的责任心,倾听读者的反映,将目光投向“评坛”的“内因”进行认真的反思,应该 有勇气对现时存在的文风问题,进行一番自我讨伐:
" a' l* n- \; B" u/ o/ v4 ~  一曰“腻”:生活中过甜、过油的食品会令人生腻,评论一部作品的溢美之词过甚,也难免产生甜腻之感。如果批评家提供的是“真糖分”(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只不过“量”大了一点(分寸欠妥),则尚有“见仁见智”的参考价值。但此类文章的“甜话”常常言不由衷,缺少与创作者荣辱与共的那份执著,“甜话”中再掺糅进一些“油腔”,岂不“腻”上加“腻”?读这样的文章肯定倒胃口。" Z  c% I9 f" |0 {3 u
  二曰“套”:不计作品的风格、样式、水准之迥异,大体上以相同的模式予以评说,形成一种通用性的“套话”、“套路”(其中还夹杂着“套用”——不同程度地抄袭)。“套路”化的写作,手到擒来——不必费什么工夫;其明显的“优势”还在于保险系数较高——不会引起非议,却很难有什么个性和血肉。读这样的文章,会感到似曾相识,味同嚼蜡,也会连累其评论的对象(具体作品)黯然失色。
, I, q$ B6 H4 A# W9 k5 c2 I  三曰“泛”:脱离艺术本体特质的泛论,与具体作品挂不上,扣不紧。由于舞蹈艺术载体的特殊性,“舞蹈批评”中此种弊病尤为显著。如果不能以语言文字准确地捕捉、提炼舞蹈作品的形象——使之跃然纸上,然后中肯地予以评析,即便行文洋洋洒洒,依然会显得空洞、浮泛,缺乏说服力。读这样的文章,有如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而“泛”与“套”极易“交叉感染”形成“并发症”,效果则更加不堪。
& v: }# [! _/ a/ O) B" J: Z  四曰“涩”:名词爆炸,概念罗列,逻辑构想……云山雾罩.令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这时便想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浪费;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智慧。”理论阐释的高境界在于深入浅出.而可读性极差的艰涩之作,却令人生畏乃至生厌!这种文章的病根在于作者自己对于理论真谛未及“通透”便急于卖弄,多少有些“唬”派的味道,把读者当作炫耀自己的对象,到头来只会失去广大读者。
1 n: w5 G! m3 p6 M# g- ]7 z+ N# R  五曰“讳”:看似与“涩”相像,实则不然。此类文章大都有些“异样”、“另类”的观点和理念。在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各种学术观点都应受到保护。“讳”者却与读者玩儿起了“捉迷藏”——故意不把观点阐述得明朗、清晰。不排除客观上存在一些复杂因素的干扰,但重要的是作者缺少坦荡的胸襟、必要的真诚和勇气。读这样的文章使人感到困扰而无获。
! V; l6 Z; f2 ~% V( O  六曰“花”:在玩弄文字上练就了一手“硬功夫”。作品无论处于怎样的状态,其优劣、品位如何,只要“需要”、“有利”,随时可以献出同等“精彩”的评论。对仗的排比、华丽辞藻,有如“流水线”般地涌出。如此这般,幼稚的作品变得“深刻”了;雷同化的作品变为“独创”……评论家的功能变成了“化妆师”。对没有看过作品的观众,无疑会形成审美误导,在专业圈内则不啻是一股“歪风”。这样的文章很像“假首饰”,虽不乏光泽却不值钱。假首饰尚不足为害,而偏离真实的评论,其危害性在某种意义上无异于假药!, I& R, s. J$ @
  七曰“霸”:公然“扣帽子”、“打棍子”的文风,虽已不多见,强加于人的上纲、上线,缺乏理性的发泄、抨击.却依稀可见。此风在争议性文章中更为多见(尤其是“反批评”)。“霸”气看似不可一世,实则色厉内荏。有道是“有理走遍天下”!如果对自己的观点有足够的自信,应该沉着对待——经受社会和实践的检验。“霸”气还源于学术民主的修养不足——不习惯于平等讨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以势压人者,到头来总会适得其反,文艺批评更应以理服人。
! }7 ]" G. p0 o4 d4 K2 X- M  ……上述七戒的根子是伪、媚、违。伪——虚假,媚——媚俗,违——讳心,当然也存在理论基础不足之弊。批评的灵魂在于“真”——真话、真情;批评的智慧来自于学养;批评者与创作者的理想关系应该是诤友——在貌似“铁”与“酷”的面孔后面,跃动着一颗火热的心,蕴积着深厚的情谊。我深信,当这样的文艺批评形成规模,持之以恒,蔚然成风时,文艺批评的“失语”与“滞后”将得到彻底的改变,文艺批评家才能赢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而创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追求应该是为中华民族留下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最终将通过长期的社会与历史的选择作用,得到印证。: A, w% Q$ q) w$ j3 H& v% V! Q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5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 y( r5 ]! B1 a9 i4 U$ B9 O

. b4 a1 \6 t! D: r& Y# }, e7 v  s)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0

帖子341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