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茶文化学 徐晓村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PDF
  • 文件大小:25M
  • 时间:
  • 类别:生活
  • 价格:4共享币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编辑推荐9 I9 l2 ^! b/ h
  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言客款话而已,大抵亦有其说焉。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林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作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 Q; t) F+ ^0 V9 q, H  _  ——朱权《茶谱》; u& r' y. a/ w' C* j
  内容提要/ @8 |% X: r) M% Q! E/ X! A+ C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之后,茶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新中国成立之前,吴觉农就已经在复旦大学设立了茶学系,开始培养茶学方面的高级人才。但这种教育主要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虽然在教学内容中也要涉及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但茶文化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版了一些茶文化方面的教材,这一方面反映了茶文化研究的进展,同时也说明茶文化教育在高等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已经有了专门的茶文化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虽然这一专业的设立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但无疑会对茶文化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茶文化方面的课程此前大部分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而现在变成了专业基础课,自然会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3 J  g( l0 Z# n$ w" e  |
  由于无前例可循,与茶文化有关的内容又非常丰富,茶文化学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各章节应该如何拟定,相互之间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使之大致成为一个体系,是本书所有编写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对于茶文化有如下几点基本的看法:,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茶文化学不能只讲中国的茶文化,也要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第二,茶文化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我们说茶文化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说茶文化不是纯粹的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艺术,而是说饮茶的艺术化是与一般的饮荼习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不能脱离开日常生活中的饮茶而去抽象地讲茶文化。第三,茶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无论是饮荼本身,还是把饮茶与欣赏生活之美相结合的思考一直到还在延续,因此茶文化学既要讲历史上的茶文化,也要讲当今的茶文化。正是基于上述看法,我们拟定了本书如下的各章:章茶叶基础知识,主要是介绍各种茶类及其如何形成。同时也介绍了一部分历史名茶和现代名茶。此外还讲了茶叶的鉴别和收藏。这一章是全书的基础,没有对茶的基本了解,就无法讨论茶文化的问题。第二章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我们说茶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不同的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表现出来的。而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又往往同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这一章还介绍了茶礼。第三章茶馆文化,分别从历史和地域两个角度介绍了茶馆文化。茶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喝茶的场所,也是由茶而形成的一个文化聚集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茶馆曾具有多种的文化元素。第四章中国茶具。之所以把茶具单设一章,是因为从《茶经》开始就高度重视茶具在饮茶艺术化中的作用,而且不同的茶叶,要求不同的茶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人们对茶的品饮方式不同,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茶具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茶文化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第五章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主要的一点是它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美学意韵。这一章是全书中理论色彩强的一章。第六章外国茶文化,主要讲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茶叶由中国向国外的传播,二是讲国外茶文化的特点。
8 k/ W* u7 K; ~8 `/ B  由以上对各章内容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我们是按照由外而内,由中国到外国这样一个大致的脉络来结构此书的。我们固然也是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认为茶文化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现象去进行抽象的理论阐发。所以我们对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考察,对茶文化的理论思考都是通过介绍茶文化现象的方式加以表述的。
, a/ y  ~; _; G3 v  目录* Q2 e4 r4 _. [, n" E& P  r! p
  章 茶叶基础知识
. T. q8 _( B9 s$ q  节 茶叶的种类
) V0 t, _' J- L0 u7 M: s: V  一、茶类的形成与发展
; T/ A8 Q/ Y! u, ?: {  二、茶叶的分类. I, C# N- }- G+ c: Z! h: p
  三、茶叶之名0 E2 @* }1 P5 @; l
  第二节 名茶
" h- f# J! h% v! M0 l$ C3 k& ^  一、名茶概述8 F* \5 w- |  e; y! Z% v) h8 Y$ J
  二、历史名茶简介
' l6 h# f) w! b  三、现代名茶简介; Q6 y# |: L# p6 U4 T. h4 A
  四、中国部分名茶简介
7 y6 o/ h* p: m& ~- }0 C  第三节 茶叶品质鉴评
- a5 S5 N& W+ e* q  一、茶叶审评方法& R$ F+ A4 [+ |
  二、茶叶审评程序
# s& c$ _& W& h4 b' M1 s/ f5 Z- H* ^  三、茶叶审评项目
" f0 z5 S% `) K1 Q; N" O# v. P  四、茶叶的鉴别3 r0 w6 Z+ _3 a
  第四节 茶叶贮藏保鲜
1 T9 S4 S0 I. J& q5 D. J  一、影响贮藏茶叶品质变化的环境条件
6 j( B9 S  P- a, {# {% b/ N9 i  二、茶叶的贮藏保鲜方法
+ g4 t2 `$ }$ w; b" M2 Y; f  第二章 品饮方式和饮茶习俗4 T. O1 z8 F2 p% F
  节 汉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2 N) [8 q% {8 ?4 ]! C0 [$ A& D6 O' ~
  一、汉族品饮方式的变化; r3 X4 }: v- v9 b
  二、汉族不同区域的饮茶习俗和品饮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 A! h0 J$ X) r0 h
  一、以黑茶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
- \- o* A! ?9 w3 A. |( r2 N  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 o* {  b4 q1 Z6 V1 r" [& J
  三、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
) f4 U6 B8 t; u+ I- d7 y  第三节 清饮和调饮的比较; ^6 i7 ~! B9 U' e
  一、从调饮到清饮的演变" P( X  n2 C4 L7 d% w# `: K" S# U
  二、清饮的各种方式
/ G. _6 X% Z" `4 G3 M  三、调饮在的延续
$ p8 N5 j; I" B  第四节 茶礼
1 k" r' R$ t& v+ [, Q& f# s" G6 n# Q  一、宫廷茶礼( w. `$ m; b' ?* m
  二、文人荼礼- {' O/ O; T+ P' x  P" ^$ r: j
  三、民间茶礼
! F% _6 u. C. |! o6 j  第三章 茶馆文化
- h% ~/ L6 N* Y  ?6 t  节 茶馆的历史与文化0 d! `2 P: |0 s, U( C; y- t
  一、唐代茶馆的出现! l% Z% e9 ]# G8 K7 B' x; n
  二、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
2 r8 p9 X8 R3 b/ \  三、元代茶馆
9 z% g1 m' S3 b) `' j  四、明清茶馆$ w9 P8 N- z0 k! E
  五、近现代茶馆文化的演变
* h* d5 m) S. V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的茶馆文明
4 G' U1 o5 |- c7 R4 p8 x  一、四川茶馆5 n# S3 [/ ?# H$ D* Z* v" s
  二、杭州茶馆  n6 J$ C# I* i
  三、广东茶馆! @* y& N3 y' A5 E( s8 m
  四、北京茶馆* I/ T' Y, O  v' e7 Q! W3 [
  第四章 中国茶具
: G4 `* b8 C# w% |7 E" \% o  节 古代茶具的起源1 F( o1 g0 x% n+ y* |
  一、饮食器具的产生: E+ e$ o; L& M0 h9 I$ v" V, Z
  二、专用茶具的确立
. C: [6 X; F4 ~; w# M) ^. e# E$ q' i  第二节 茶具的演变9 j3 w7 I5 q2 |
  一、唐代茶具制造及宫廷茶具
; @; L; G$ z- S4 S1 T: S  二、宋代茶具# Y1 n7 L1 z% |$ U: ?
  三、元明茶具
) z) r; X: I% |5 I" y/ }. B  四、清代茶具" u) z: R2 l5 t/ J6 K
  第五章 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
% d+ C+ s9 `0 K0 G$ n. m1 [  节 茶作为审美对象
9 T( n3 P- w7 X2 g& @  一、茶叶之美* r% [& d5 x6 _' U
  二、茶汤与茶具——天作之美1 z4 f9 f. D1 r+ V/ B  {
  第二节 茶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 T+ u8 w' q" `0 ~7 o% q  一、茶艺与茶道的观念
% a, }; K& i0 J7 c2 y8 r9 d5 C  二、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 c! C& |) g/ I: ~3 {  三、茶艺与茶道的美学- y) h" s( W. z- f% s
  四、诗僧皎然的美学观
( Z+ q' G5 t1 p, V2 z/ _% x  第三节 中国民间茶文化
3 a! d- K! _! _9 \( ^1 M  一、现代采茶戏( ?" L6 t+ i5 i
  二、茶俗与茶歌
6 Z- X% A& p$ F, A0 \  三、茶马古道:壮美的汉藏文化史诗) u% l, v8 `+ \! X) R) ]
  四、茶馆折射出的艺术人文世界! c+ Q2 ]2 t9 r/ f) K
  第四节 文人茶的美学意蕴
# m/ P. D2 O8 L6 \7 F, O5 t  一、文人茶史小考( _2 ?5 U* L- _: @
  二、文人茶与诗与文
3 a# p. Y. |) I  第五节 人生恰如一道茶# K% C3 n4 `& W) _
  第六章 外国茶文化. l  H$ G4 m8 U8 Z% v
  节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路径
, J5 l/ F# `8 T$ T, i5 E  一、丝绸之路与茶叶传播
: G- E$ v$ t: a# m7 y' O. y: l  二、茶马古道与茶叶传播
2 X" t9 _" m5 U( ^  三、茶叶之路与茶叶传播
' \' i  o7 j$ B! |0 s& ?7 |& P  四、海上茶路与茶叶传播% H) f. H/ s: k, ~) O4 O
  第二节 近代中外茶叶贸易格局之变迁9 q3 H1 X) `- x; R/ p$ A# D9 K
  一、19世纪中期之前的茶叶贸易
6 w' c0 O0 b& W  二、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盛而衰的时期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格局
, t2 U4 ^2 ~3 n. s) j: X  四、现代茶叶贸易的发展# A2 l& W+ [$ Y$ E/ _6 q$ o( K8 _
  第三节 国外茶文化的特点0 i5 P3 M0 A7 d/ X8 n
  一、日本. b* `& M6 Q& n/ v' N
  二、韩国1 x) M% }$ Q" P5 u8 E) |) Z* G0 u) @
  三、英国( T5 `( K# n- n/ [' `
  四、俄罗斯
7 B! u/ {5 I! t' @  五、印度
0 P: S9 J, D3 H' ?0 C2 f- w2 ~  六、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特色
) n* ?. ?, D( W0 W2 D# r  第四节 中外茶文化底蕴的思考
1 y, I4 v$ U- |  c& r  一、作为文化交流形式的茶文化传播
' Z" s# G/ l, H# h  二、作为经济贸易形式的茶文化传播9 I0 W; p+ A. m1 S3 n
  三、现代社会中的茶文化之发展# F7 j$ ]/ _) w  Y" B
  主要参考文献
0 X( [4 n2 Q6 d0 v1 \4 d  后记
+ H% Y, P2 D6 P) \
游客,本下载内容需要支付4共享币,购买后显示下载链接立即支付

0 H7 [. h7 R9 i8 ^: I* T8 A$ N  U7 R8 c. c4 u+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1906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