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文史哲入门三部曲:中国人必读系列 吕思勉 民主与建设出出版

[复制链接]
  • 地区:中国大陆
  • 格式:EPUB
  • 文件大小:31M
  • 时间:
  • 类别:文学
  • 价格:免费
  • 提示:本站推荐经典投资资料
本帖最后由 1136111231 于 2019-10-5 10:43 编辑   T2 h: K* |5 c1 L  S" Q
3 j4 B8 y% A; y& M
  内容简介
  _) t) T& D! o. O2 s" ~4 q* T  《中国简史》- _9 n9 S# r) T9 ^& h+ [) m5 u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本书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内容上条理清晰,见解新颖、独到;文字叙述上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q! o" V* }6 e5 C- e1 R
  《中国哲学简史》
2 Z5 a' U+ \' r* f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 _9 _5 z" d+ F* _6 O- [  《中国文学简史》1 ~1 a0 k7 L$ @6 ]* r
  《中国文学简史》,是郑振铎于1932年出版的,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涉及体裁种类很多,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全书图文并茂(约180幅图)、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入门书。
: T3 }# o8 e7 r; ?; N! r4 H  作者简介  u% B' L7 C1 F; i2 o. }* U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88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之家,12岁开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21岁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等校任教。42岁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7 M# y; Q5 _& x3 ?8 j
  吕思勉先生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万字,在历史和国学方面,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 A. G( Q( [% {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知名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简史》等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白话文、新诗学的倡导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0 s. U" O; T6 ~& u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考古学家,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有名的收藏家和训诂家。曾主编或编辑《小说月报》《闽潮》《新社会》等刊物,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0 B" ?* W  \$ z+ d. I. u) }0 L
  目录
9 _' R" N9 {2 t- n+ j. T9 e: x: T& D  目 录
! j! r* d+ e6 J4 C; S  《中国简史》( d& O# g8 e$ E
  第一编 绪 论
2 [. H0 ?+ O' [9 y9 o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9 E$ L' a2 x: t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J. ^4 n  Y* ^$ K5 c) @7 k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8
7 @4 s' D2 R: F- |, V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 011
# Y9 I! f. A& j, E# r' n# t) H  第二编  上古史; S0 K" C1 {. j& t7 W*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6' I; |, `5 h+ |6 R2 F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20
4 O  J1 i6 E; W' P4 U$ u6 I7 Z3 U6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39 c8 k$ w; p+ Z" s5 m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6
) i# Z+ ~3 z% f! B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297 F4 E) {' F/ B+ N: g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32: o+ K9 f: i% V* I- r- P  H% O& c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35
* H3 Z6 Q/ ^. y$ |* y" M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38
. V2 w$ C: v. w! B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41
7 L8 H5 w/ e! q5 z+ m. j+ k, k, P6 J4 Y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44
3 n3 A8 r) X6 R: A. T* q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47
2 I* [* C8 s"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50
: W. d- L+ `# `7 j- a6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531 D1 d; O8 h( m" O3 D2 D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57
% |5 }, m: g" P  第三编 中古史
. p$ ~% X. E0 P% Z7 V& Q3 [8 B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62: v/ `6 w" d; f  |4 g- h( Q5 d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065
; U- G  Q1 o. l  I" A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701 n# N3 s. H3 w! C9 B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73
0 I6 c5 D8 T#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77
. g6 ?" q: [- E" S- X4 Y#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810 l5 \# ?1 z7 A) L& H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0843 h: k; s7 ^$ S- a" m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088# s$ m- M9 r! G( A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091
3 m; t; R# d6 N# j* i+ q3 z(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095& E) |% u5 L+ V# r. K4 V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098; T" K  L, D# f4 f, Y( H1 n/ s1 F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101
5 [8 p- q/ t, H* w6 l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1069 [+ V* d4 _1 C+ V9 u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09
2 x5 |. T9 u# v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16' Z: A6 c, {# ^3 P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206 A& H+ u# ]5 K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23
8 ^* Q) D: e7 w1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26
9 h4 S/ x+ W; Q3 e#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29
& ?5 b; r% o) e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33+ S, |! G" q5 J) c# Q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36
7 D  F+ F  Z) l/ x0 f0 A0 b  f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40' B, b4 J2 J. d# N4 H5 u/ H) t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43
6 _2 M$ f5 l" }* P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46
3 L% @* |! v: ^# H1 e9 [) y0 U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49* @; s2 E1 T( K% q0 Y6 C0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52- B$ g: I( k# y! E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55
) n  `: _6 ?( ~2 o! i/ R* U/ p( z6 @* w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594 r0 S9 \; q9 z%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163& Y5 O. H" `) D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167
/ G: d; E' F3 b&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171
5 t- L  s' N5 i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174) f7 U' O7 |) B1 h& r& K/ u8 U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178! n; r7 u4 z( S4 M/ v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181
+ i, n! I; C: O* f( C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185
) U# a$ s+ T: Q) f1 e% |- Q7 Q3 o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189
5 q4 q+ |( h( t2 E- l% w. Y6 p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193
* L7 O* H2 L* d0 s1 D8 Y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1991 A, b9 |: N+ F8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202
& t/ V$ G7 `* u. D6 A7 C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206' V7 n% [# O9 ?6 p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2119 x, s1 ?( {( F/ _2 K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14
5 K. I4 e4 c0 p( h' a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17# e! s2 j! Z9 T. `3 ^;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21  l; C  a) x# @* L$ \+ i# {% g, X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25$ Z+ a, c! Y- R% j! M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29
- H9 E; a7 |( @0 y" y5 s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32
5 X* ^' q# M. I6 o$ y) y$ L: ]  第四编 近代史
, @: Z: i! }  T* j" Y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236
% |. B: O- A1 `! o9 T  s7 O2 o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40
' A. g: l( W' @! J9 L5 g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43
0 U8 V* Y- ?8 r6 ^8 ?% A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247* W( j8 |1 r; E. M( k0 ?$ k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251) X  L4 Z! @2 J% Q.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255
+ D  V# r4 M! ^/ J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260% d( u# h5 R6 \# f& U1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264
0 T/ |) w. `" R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 268( a* @5 a( H5 Z5 A% i, z6 W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273& X7 v3 s1 }' H/ _; J1 z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276
9 I0 ?. F! L! b+ [, A2 Y! u  e-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279
# M* T, @0 x1 F" c!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283" h- d' b3 B/ N4 p- x5 g7 K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2870 |. Y0 o$ _' M7 e! i: C# X! Y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293. A1 W0 N) [8 b: c  ~0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2976 x, x  E0 r( j' O6 [* w+ S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300
' U! P5 T1 q* k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3043 q6 |) R3 F. Z& y* N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308
3 T3 A. G9 P) e+ p& ^! d0 k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311- S7 v3 W. i7 M! X4 _/ y1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315
4 S2 t2 g* |. U2 G' b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318
6 X: ^( S9 c! R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323
1 Z" `# g" @- h+ j  W3 r-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327; U( g+ z2 I& @5 Z- D. f
  第五编 现代史
2 a; S. P3 |# x- B; N2 E! C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332& u' ]) S2 y! N6 D, v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335
, U+ N; A" l0 d% @: }# c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338
( T, q3 J3 ]! ]. w; t1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341+ ^+ _( y) D' T# S3 |$ G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345
0 T$ v- ^0 V$ k1 L7 |! u8 J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3496 e% m( {( X3 b3 L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3524 h% W: {& }" \0 G, D! P* o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356
: q) u1 O  d$ ?4 p9 m) A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3614 a# f9 I3 l" v! ^' k8 n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3657 K$ v/ A6 @( j8 V: ]# W9 M4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368
" S$ ~" l) q" L5 B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370& O8 \  g( `' c4 m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3745 M7 H" u! v& F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377# u" j9 a) l: {+ l- ]# k+ G9 ~1 s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380: v5 m# h6 W  }" h,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382
4 t& R7 w+ S( i! l: W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3855 a0 K' `' |5 h( K" [* y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388
; ~. |  O/ b# u& F, u: r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391
; u8 D' S7 L- e6 y/ Y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395
5 D7 @7 Z* o, f, i0 `% u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399, p. Q! I9 H; s7 r, f6 X9 w2 B5 I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4029 F5 [/ {! k7 E( K* V/ ]5 X9 S! Z* v
  第六编 结 论
- f+ \  q' Y) c& u' ?( X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406
, a9 u0 R8 C$ m9 b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409$ b3 F# Z5 ]! c3 e9 v
  《中国哲学简史》
" \+ Q' |0 W: `1 U1 A  序 蔡元培 0013 w1 J/ K% x3 l& q8 W. k# \
  再版自序 胡适 003
: F: p& e; J# C# O6 D  第一篇 导言 0012 j1 w# `; ?% o% F3 K4 ~. q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023
' ?+ a: f/ ?, l/ o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024
4 d  J5 Y6 W/ s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030
' L' o; C1 Z: |. w9 o  第三篇 老子 033
5 w1 y9 z, i) C8 Q. e6 ?* z& |  第四篇 孔子 053# W% B& d+ [; ?- m* B4 C
  第一章 孔子略传 054
& y( ^, d. N, i6 P1 _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057/ j3 G8 J) a" Z" |2 g
  第三章 《易》 062
7 O- v% b! M6 z9 Z8 o7 B  第四章 正名主义 074
/ [7 m. I' v2 X2 O  第五章 一以贯之 084
7 i! C/ Z; |9 D0 j1 J* G  第五篇 孔门弟子 0975 n- {* a+ J1 V; C9 _* _
  第六篇 墨子 115& K1 }. P$ p8 j- Y
  第一章 墨子略传 116
  n& a0 e( ~2 R. a% Y( ~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1235 w% w8 e' W/ S
  第三章 三表法 128
, ]# [& Z* q. T( v4 J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33& l4 r2 j5 ]9 {- Y! T, h& ?6 h
  第七篇 杨朱 141( b* F# o5 B  ~& D; e
  第八篇 别墨 149
& X4 \: i- b5 y& E3 T$ {# K0 }& {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1509 R# J" _3 u9 ]( M+ u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155
1 q9 \) Z& ?! n" T  第三章 论辩 162' y# H. U0 i* Q5 t; e
  第四章 惠施 181
" Z3 i/ q6 q  M) @3 c4 Q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187: |4 _( {+ R9 t& C4 L
  第六章 墨学结论 198. }; O+ P1 ]& o9 i5 d
  第九篇 庄子 201
! E# o* W1 K% @! I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2027 i" K! E: O! ]/ Q' d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2115 a- t7 T: z# J0 h: w1 Z/ f6 N: m  [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223
6 M# V- f, O- h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224
/ P1 m# V- L3 J6 j- q( a5 l  第二章 孟子 231( E/ s# i* `; D+ [" F
  第十一篇 荀子 243, @6 f9 }0 C! a) }, E& T5 p
  第一章 荀子 244
, _8 ?% ?& L! O4 x# c+ h  第二章 天与性 249
$ B! m) a3 Z- u  ^* K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259$ q3 G9 Z- m5 ]6 N% ^% a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273
) g/ F# p+ X' c0 }7 B% ?; ]5 I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74" X; R! i' g" k/ y
  第二章 所谓法家 2895 ?! U! i) R+ [# L( ~/ E; f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307
# `. h+ j, f6 |4 p- p  《中国文学简史》
1 H% V$ |9 ~' _# s  绪 论 / 001
4 `1 }" `: A$ p/ Z' @  第一篇 古代文学
; k6 O& ~6 }+ t5 Q  第一章 古代文学鸟瞰 / 010
! X$ P% l" L$ A  F  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 / 014
2 b1 D/ w: S) D$ O4 o% g9 Y  第三章 最古的记载 / 020
1 `! z2 E8 Y+ g1 g) H+ h* o  第四章 诗经与楚辞 / 027
: T# \  y9 l& w- q9 m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 049
5 ?  @, P; E- }! b! V. u  第六章 秦与汉初文学 / 0608 r( e5 t" y' n$ m* c
  第七章 辞赋时代 / 066
! n$ E% v2 A* X  第八章 五言诗的产生 / 072
7 S" M1 I) F; U4 g% M# A; `  第九章 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 / 0839 L) R% O, n, r. Q4 |* w
  第十章 建安时代 / 0916 @- i% ]: D4 _& K
  第十一章 魏与西晋的诗人 / 0992 s8 b3 [! Z/ I  V
  第十二章 玄谈与其反响 / 110
; S% M9 s9 \, U6 ]& }/ b  第二篇 中世文学
" G3 [( x  S6 C! `/ S2 F; c8 i% ^  第十三章 中世纪文学鸟瞰 / 116
, n8 C3 _2 Q; n7 n  第十四章 南渡及宋的诗人们 / 120
8 A! @- e, N3 U% ^" O  R4 Q  第十五章 佛教文学的输入 / 130
& m0 d* S3 a( @) A: w  第十六章 新乐府辞 / 135
+ a7 Q3 k) i. L  第十七章 齐梁诗人 / 140
# F( i# e5 \! g# H4 k4 {3 D2 h+ M; d  第十八章 批评文学的发端 / 149; r* w1 _% R! i- @
  第十九章 故事集与笑谈集 / 153' e. [6 E4 B8 c+ F6 V
  第二十章 六朝的辞赋 / 156
4 _3 U/ r6 X( E' ]  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 159
* Q3 V! I6 Q, a& R0 G  第二十二章 北朝的文学 / 1759 w- A( {, S, {; @6 y
  第二十三章 隋及唐初文学 / 184
, i) ?+ X2 w- s: _: Z. V# W# H  第二十四章 律诗的起来 / 197& Q4 H% q4 R5 d- s: M( ?0 x/ |
  第二十五章 开元天宝时代 / 210
- d, r( E/ k0 K6 \) l; p, w  第二十六章 杜甫 / 225
( y4 Q% q! I9 `( i# X" t  第二十七章 韩愈与白居易 / 239
0 H& R9 k; U' H& |$ V3 Q  第二十八章 古文运动 / 251- A6 R4 O) R! |& |
  第二十九章 传奇文的兴起 / 258% w2 G# x, z0 ^3 h
  第三十章 李商隐与温庭筠 / 268
& n% Q: l+ ~$ N: ~7 Z  第三十一章 词的起来 / 283
% P$ ]9 a; J4 g, j* m* y8 D  第三十二章 五代文学 / 290" @/ e* e& s% M: L( z
  第三十三章 变文的出现 / 304
: }1 M" o  X5 j6 [  第三十四章 西昆体及其反动 / 314
" v1 [9 m+ t  _& m5 g& j4 d& C  第三十五章 北宋词人 / 322
. O3 w2 t( _8 E+ r0 q7 z& D  第三十六章 江西诗派 / 350. D' K* h+ f  |
  第三十七章 古文运动的第二幕 / 358( ?1 e# z' n: X! [1 P
  第三十八章 鼓子词与诸宫调 / 362& Q) X% H9 A8 z# W) b
  第三十九章 话本的产生 / 375# G9 f" N2 s4 Q/ g
  第四十章 戏文的起来 / 386
0 c$ x' k- r' s, a  第四十一章 南宋词人 / 395
3 Z& E  F3 o3 }( B4 a8 Z  第四十二章 南宋诗人 / 413
9 H+ u7 C8 n& U6 B! B  第四十三章 批评文学的复活 / 418
' f4 x7 h0 ]* U& s7 ]: D9 ~% W  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与语录 / 423
+ I( d1 e9 [1 t8 O  第四十五章 辽金文学 / 428" j; o& n: T. {) R2 ?7 ~
  第四十六章 杂剧的鼎盛 / 433
; q6 @1 H' t1 E6 i" D  第四十七章 戏文的进展 / 472
6 P& M' W0 T' y4 e* t2 I  第四十八章 讲史与英雄传奇 / 483
! s9 V$ y1 ^/ @; t  第四十九章 散曲作家们 / 5033 o. B! z. g6 b, G" R
  第五十章 元及明初的诗词 / 519
& }+ U  @0 E9 u4 j: \8 A; F* r: ~: Y; y  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 526
5 [" `: D* s& r" Y0 O  第五十二章 明初的戏曲作家们 / 531
  p9 }; B0 R1 K  第五十三章 散曲的进展 / 548
8 t# p1 t9 ^0 x  C  第五十四章 批评文学的进展 / 562! P; }/ ]: v" d% z' R  e6 {3 X
  第五十五章 拟古运动的发生 / 567, \  ]) w; g* }6 y
  第三篇 近代文学
5 E( w! f/ u  k& j  B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学鸟瞰 / 574! G2 D2 g$ h! a0 `# Y% ?- X
  第五十七章 昆腔的起来 / 579
2 ?6 Y1 A: E, `# t- x  第五十八章 沈璟与汤显祖 / 591
- C+ _1 E5 F& d8 v( i0 p  第五十九章 南杂剧的出现 / 612$ I; D6 i' Y# Y2 s: ]& }7 W# r# O2 q
  第六十章 长篇小说的进展 / 625
! _& u$ ^, l5 s) X8 H  第六十一章 拟古运动第二期 / 641" l( w5 d& l& a" ~0 |$ f" j
  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 / 6473 v1 D5 K7 r; h8 @
  第六十三章 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 / 659% i; ~/ r& K2 w3 r% G( z
  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与李玉 / 683* Z. t% \* i1 d! z, u" e* {8 j" m
  精彩书摘, v6 f: n: m2 I5 w
  《中国简史》
+ s; L% q6 j  x7 t0 O! p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o4 T3 Z( R  U2 @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z2 S. w) M( }% `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3 N# q8 N% a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4 Q' `. v' n; n6 x/ g, W8 F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 [# u( D/ J7 B5 b# P5 @( D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 \: I& D: V- M, z2 }6 p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V* \- Y: y$ |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 V3 A  l$ T6 k7 O* {' R1 C$ Y
  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7 H6 h9 O0 J) G2 a, ~  S( g0 Q9 M# |5 R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6 o0 \  U3 E; r) h" }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6 u) u6 d+ A7 {2 [6 B! Q  w! E( f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6 j6 H! e& i  v# i: x0 n6 v9 ^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C7 ~2 A+ h0 I7 E1 y
) g) I) l9 p6 L" B8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6

jgkjgk 发表于 2019-11-21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uhui896919 发表于 2019-11-23 00: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收藏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nsi11 发表于 2019-12-3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史哲入门三部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cf730318 发表于 2019-12-27 1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史哲入门三部曲:中国人必读系列  吕思勉  民主与建设出出版  x  Q7 }- H: C# A
https://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150
/ x" ]: ]# E! S9 U(出处: 与你共享街)- e3 K- _) V; I0 P: q& V2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uduoduo 发表于 2021-2-24 15: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anshanke 发表于 2021-8-30 08: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快捷回复 【回复乱码 永久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7

帖子2235

发布主题
推荐素材更多+
广告位

服务电话

15987183307

QQ:1136111231
关注我们 :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库- 与你共享

Powered by ynjie.com Array© 2001-2013 ynjie.com  滇ICP备19007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