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共享街

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打印本页]

作者: 1136111231    时间: 2019-5-26 19:26
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编辑推荐% c' {( |' c* @- U3 }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b8 J" L( _- p( b  b: S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3 H7 J" x  V$ {$ O9 ^" ^1 A
  马修·理查德,是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的儿子,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法兰索瓦·雅各布的学生。* A2 |) l6 x8 G
  曾经,马修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在巴黎巴斯特学院,倾力研究尖端的西方科学;现在,马修是一名藏传佛教僧侣,隐居喜马拉雅山麓,潜心修学古老的东方智慧。
! R, [. e# I2 n5 T7 n  I$ r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给自己的人生来了这样不可思议的转变?% P2 I! p- a, Y, k
  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他体验到了怎样的真理与魅力?1 d4 s+ U6 g+ u% A1 s1 z
  在父亲的诘问之下,马修逐一道来……
! ~5 V2 x1 P% h/ ?$ Q! M+ x( D  内容简介
6 }  M1 }# l* |" E/ Q) u  佛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今天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既古老又崭新的智慧?这本《僧侣与哲学家》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1 D- [$ ?4 m$ I' H+ F/ u! G4 Z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尖端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i& e5 U. e+ B: P" Q
  作者简介
! R2 ]% F' F" c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法兰西学院院士,1924年生,哲学教授、政治评论家,所著政治评论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响,曾任法国新闻周刊《快报》总编辑,现居巴黎。
) S! @& S) n3 |# R4 d  马修·理查德(Matthieu Ricard)0 {; y/ n6 T; s- q
  佛教僧侣。生于1946年,曾为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师们学习,二十多年来过着佛教僧侣的生活。出家前曾写过一本鸟类迁移的著作,出家后的作品有《顿悟之旅》。至今一直从事藏文经文的翻译,现居尼泊尔谢城寺。% A2 @$ O, K2 D8 K& @
  译者介绍:7 s, i+ H. K2 ]; {' x
  赖声川,台湾知名舞台剧导演,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1984年参与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担任艺术总监。自1984年开始剧场创作,后陆续开创台湾舞台剧市场,即兴时事电视剧市场,受到中外媒体赞誉,并获得诸多奖项。赖声川同时是藏传佛教信徒,译有多本藏传佛教书籍。" t- w, ~( J) ?0 U0 B
  内页插图0 D7 @7 J( x1 O! z) t+ ^6 ^+ W) _9 ^
  精彩书评
) B( {3 J% G5 W  d' F; w6 _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大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 C% b" y; c7 N) o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5 y* i/ Q6 l8 r' w/ r  ——赖声川
' s9 f) J$ i' w' S* y$ |  目录
5 y* ?7 J3 J; n7 V1 @6 |5 r; _  一 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 `: p, P6 r& \1 A. \
  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
. F+ Y) A# W7 d- o2 k1 c8 c  二 宗教或哲学
9 G8 v- [- }  a- s$ Q  说到这里,我们要诠释佛教的一个大问题: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
2 f. B. z+ S0 \  {9 G  三 黑盒子中的鬼魂
( E6 ^/ l. i( C' s5 j% ^7 v  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
3 Z9 S; q* @9 r& o  四 心的科学( e# M  b" S5 o4 C7 O
  一位专业西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这种疏离的、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心理现象,根本不是西方独有的。这种探索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佛教里面。
6 {/ q* s( Q5 K! s  五 寻找实相
: l, s; B# J9 ?  空性不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现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虚空间。它是现象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最基础的佛教经典之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v$ K: D" m9 v. o  六 改造世界或改变自己
# V6 r" B3 W" f. {  |9 @; [. M; v  在你还没有转换你自己之前,你想对世界有所作为,无法创造出长久或深刻的快乐。我们可以说对世界采取行动是好的,但是内在转化是不可缺少的。
+ w) S6 F6 A$ a" S% _7 W  x- S  七 佛教和西方
& G2 E- J  b, H/ C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20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 r. p! L6 i! k2 C9 R  八 宗教和世俗的心灵性6 \1 y& e, a  N/ O+ o3 n
  真正的爱不应该走极端,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两位特定的众生,也不应该被偏见所污染。而且,它应该是完全没有执着的,也不期待任何回报。
$ H8 b; n2 t0 T) T/ ?  九 追踪暴力的根
  u3 y8 ~% j, _5 _2 g6 F- w  人的真正本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平衡状态,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暴力不但为受害者,同时也为始作俑者带来痛苦。7 y5 W* l7 ], E6 w% c3 z: [4 D& t
  十 智慧、科学和政治
5 o% A  o( h9 e$ V0 o& y5 Q: {  直到17世纪,哲学自始实践的两种层面都还存在,一方面是科学的层面,另一方面是智慧的层面,也就是如何发掘生命的意义,甚至生命之外的意义。$ z/ ^- J: b: e8 ]# @
  十一 佛教的衰退与复兴+ |  z- P% z' I; s1 }
  任何真正心灵道路必须包含两种精要的元素——让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方法。
- G: z- L# w+ x0 S$ a. N  十二 信仰、仪式和迷信# y7 @, K. w' q8 P
  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沉的意义,那么就变成了迷信。
" X. N, u( e& _, Y; g; {7 w! t8 D  十三 佛教和死亡
1 _) l, v, B/ |4 J/ Y  j2 A  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会这么成功。他说,死亡就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的毁灭,佛教关于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开示,是可以在这方面帮上忙的。- N2 s" I+ I& Z  ~
  十四 个人至上
; f8 k* O8 R' X. B) s1 S  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所有痛苦的形式,所以必须清楚正义社会的原则是什么,而这个社会的建立应该根据心灵价值、人权,以及个人责任的观念。
5 ^: Z' B, ?8 ^: l0 p' q  p2 K  十五 佛教和心理分析
; R, G$ |5 N: i% U) n  智慧之火让潜意识燃烧,让心的究竟本性——它的空性——显现出来,而同时让这些潜意识不留痕迹地被消灭,这一切在相当不同的层次之下运作。# @$ |8 _: k# F% Y
  十六 文化影响和心灵传统
7 y- Y( H5 f, s0 v, z  有一句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 U  _  u+ x) ]6 ~; ]" I8 C4 q
  十七 进步与创新
  c, l! |/ z: A& z2 R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除去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性。这才是真正“新”的发现。7 ~/ e; g8 p1 d" Q
  十八 僧侣对哲学家的问题
. q. N1 g8 |- l) o0 J- A3 E  你刚刚说到,20世纪末期,西方重新提出了智慧的问题。你觉得能带给所有人满足的智慧是什么?
+ \' [4 ?* {1 K9 Q; U; U! T& a5 t  哲学家的结论 / 317
" \9 Q$ ?$ n1 B! P, _5 q  僧侣的结论 / 323
6 c, q9 a1 o5 ?/ T& Q7 j  前言/序言: F: f! _0 p3 l+ M+ \# H8 s' q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7 |$ [- [& F/ ^+ ~/ L! ]
  这本书的构想是怎么来的?我们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很多人士要利用所谓“友情的压力”(政治用语),来说服我们考虑这件事?在我们两个之间,我擅自决定写下这个前言,只是为了方便,免得要费很大的力气,来探讨我们这一共同兴趣的话题背后极端不同的动机。事实上,我们两个人面对相同问题时,不同思考模式所引起的复杂性,也正是这本书的对话想渐渐厘清的。! |1 L5 k5 r  P2 x+ {4 }3 m
  在此说明对话中所要讨论的事情是多余的。需要的是简单形容一下创造这火花的两个生命和心灵。
) e- \% l5 b8 X6 ?  我的儿子马修·理查德(MatthieuRicard)生于一九四六年。从杨生·德赛理中学毕业之后,以极优秀的成绩进入大学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终于在一九七二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口试委员会主席是杰出的诺贝尔生物奖得主法兰索瓦·雅各布(FranoisJacob)。马修曾在巴斯特学院从事多年的研究,正是在雅各布的研究小组中。而就在这个时刻,马修突然向他的老板和我宣布他决定放弃科学研究,要移居亚洲,跟随着藏传佛法的老师们学习。我们听了这个决定极为震惊,这是一种生命的完全转变,而这条道路也促使他日后成为一位佛教的僧侣。
! Z* Z9 x# j" ]2 \  至于我个人,我在大学主要研究的是文学和哲学,教了很多年的哲学,在一九六三年离开了学术界,全力投入作家和报社编辑的新事业中。但是我一直没有失去对哲学的热忱,这一点可以在我的许多著作中看出来。与许多哲学家不同,我一直对科学的演化有高度的兴趣,于是马修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是很令我得意的事,因此眼见着他突然之间要结束一个前途无量的事业,令人极度失望。再者,身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无法对佛法太重视。这并不表示我反对它,因为佛教有一种既纯净又直接的方法,让它在众多宗教之中,在某些最严格的西方哲学家心目中,享有一份尊敬。
0 ]% s$ R0 T$ g. R4 x9 d* P  虽然当时我对马修的决定颇为不安,但从来没有跟他闹翻,也没有与他交恶。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是因为最近许多法国媒体报道说我们父子二十年没有见面,而现在计划一起写一本书,是要重建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完全错误的报道。事实上,这些年来,虽然大家距离很远,我们一直都有见面。早在一九七三年我就到了印度大吉岭去看他,那时他住在他第一位心灵导师康居仁波切那里。后来我还到过不丹和尼泊尔去看他。唯一会让我们父子关系罩上乌云的,只有亚洲的梅雨季。时间过去了,马修有更多的机会到欧洲旅行,那是因为佛法渐渐传向西方的关系,他的角色变得非常重要。
7 l2 a9 {6 @1 f, i: X  想不到佛法如此广泛地散布到西方。这种现象也促使我们希望展开一个关于“佛法和西方”的对谈。原本打算对谈名称就用“佛法和西方”,直到我们的出版者尼可儿·拉特想到一个更好的名字——《僧侣与哲学家》。
. f# ~( `, I9 E* ?  到底什么是佛法?这是一个全面的问题,提供答案是马修在这本书中的主要责任。为什么在今日的西方世界中,佛教可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好奇,吸引大批的信徒?关于这一点,我的责任是要提出一些假设。是不是因为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以及西方政治近来一些令人失望的改变,才导致这样的结果?不用多说,我们对谈的特殊价值,在于内容并不是一位西方哲学家和一位东方智者之间的对谈,而是一位西方哲学家和一位在东方受过训练的西方僧侣之间的对谈,而这位僧侣曾经是一位科学家,以他个人的身份,就足以让他在最高的层面,做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确实,在某一方面,马修用了他自己习惯的科学态度面对西藏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二十年来他努力保存和出版最基础的藏传佛法经文,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同时把这些翻译成法文和英文。5 a; k# W) a& y) c& v4 E3 |1 Q7 X
  长久以来,西方对佛教心存一种刻板的形象:佛教是一种“被动”和“无为”的智慧;“涅槃”被定义为一种向内转的停止活动,根本不去在乎社会和社区的一切运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像大部分的西方哲学一样,佛教也有它人文、社会和政治的层面。
# Q: v9 Z' [6 Q  t) g0 C  简而言之,以上就是促使马修和我面对面,探讨彼此所好奇的一切事情,最主要的动机和状况。目的是要凸显出我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不去隐瞒相异之处。我们于1996年5月相约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山上,一个叫哈堤班的宁静地方,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 H6 M7 {& L" W: x/ O* j2 M" Q& M4 U) b9 j0 {4 g- Q# K' x

7 ^& D: o! b3 m
作者: ehfghf    时间: 2019-5-27 17:53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13527682869    时间: 2019-6-16 08:24
感谢分享,辛苦了!!!!!
作者: dcf730318    时间: 2019-6-24 09:17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p/ \* O; U. ~. i2 d+ vhttp://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23
8 Q1 {/ L" s' V8 A/ c; P(出处: 与你共享高清PDF)
" L0 U- Y; i- l! K7 x3 ^
作者: ghs26    时间: 2019-6-26 18:28
thinks a lot
作者: jgkjgk    时间: 2020-2-6 14:14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欢迎光临 与你共享街 (http://www.ynji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