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共享街

标题: 石油战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王伟 著 [打印本页]

作者: 未知投机    时间: 2019-12-29 13:53
标题: 石油战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王伟 著
  编辑推荐6 Z/ ]; Q$ s! Q0 @
  战争时期,石油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称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因资源短缺悲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而美国陆军上将巴顿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石油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M) v& I- r0 U
  和平发展时期,石油既是工业的血液,又是大国间经济、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国借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完成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整合,接着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使苏联解体,以及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现在的乌克兰危机,都与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v  A7 j; e' P4 X! z
  内容简介
, m  M* l1 E! l( l; e; f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石油战争》以油价大跌、卢布贬值、美俄石油斗争为背景,将中东战争、车臣战争、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现今的乌克兰内战、克里米亚之争等时事热点串联起来,向读者解读事件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欧三家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美国如何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成苏联解体。书中还将会详细介绍近期乌克兰危机的由来,以及俄、美、欧之间的博弈和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2 @+ S& ?& M. \, h7 m; _
  作者简介
3 v4 E4 V3 E4 M1 ?) p# P- `  王伟,自由撰稿人、投资公司顾问。大学期间曾替老师为本校国防生讲授军事理论课。2006年底开始为《舰载武器》杂志撰写战略时政方面的分析类文章,以历史和经济为视角,对国际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对内政经济亦有涉及。出版有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书2》,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
' H  B6 f# ^: ?/ [2 z9 ?# w( U6 I  精彩书评# H: t4 _2 x: p/ u& p3 L5 P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1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
, m! `* X$ [# c/ H5 d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s, [4 O- k! J2 [  K# a1 \4 ?  ★作者没有如时下所流行的那样去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y9 u3 ]6 G' Y+ q. y- v
  ——石述思 《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
; {! ^. E' {# V+ D3 K- W2 Z  C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看到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西方战略思维的模仿,这里面的思维是中国式的,就像中医一样,对比以往让我们感觉很新鲜,但必须承认它的确很有效。5 J* J3 V) I1 }+ S8 o8 v
  ——加藤嘉一 《中国的逻辑》作者" O$ R; C1 @7 U  w7 N. G( _- |# w
  ★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意味着愚钝或是欺骗,把复杂的东西弄简单了意味着智慧以及坦诚,很高兴,本书属于后者。
! Q4 N0 X' m# |3 Q! f  ——戴旭《C型包围》作者
- O5 o/ A+ o" G& v" y  目录  A9 {# ~# \# \4 U9 l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2 P3 Q9 u4 g% R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 0026 E, P6 @1 \) R+ B2 o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 008: T" Q& s& g( H& j4 z  G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 013
% S$ G+ ]4 f1 \9 q& F' C2 o* c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 017' I( U/ c0 p% y4 l/ ^$ C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 020- w. O) v+ Z; `! p1 g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 024" r4 t/ X/ e2 T" ?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 028! H$ q- X9 `7 W4 e, K6 L; E
  第二章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8 ?* p$ d9 V6 S$ K2 G2 Z* X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 036
) Y- g0 t  P( z2 {7 a5 i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 043
6 [7 \1 F$ b* f2 C4 X, x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条约》 / 051
. O  G3 P" {, `  i4 @, U  诡异的石油危机 / 055* Y# F0 j) T$ M1 w7 G
  “荷兰病”变成了“苏联病” / 058; v( M3 o  `( R5 @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 063
2 W# `" }3 c+ w1 L1 c  肢解苏联的开始 / 068
' L' v/ [* q+ s) ^6 z  油价危机引爆 / 073
* \8 |  I2 o: }+ |5 ~8 R# [  苏联真正的“死因” / 0799 |: F* K0 G. R' X$ f* F4 n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8 X* U0 ^4 x' l( L, [% p# U5 m  车臣,俄罗斯南部的“应力点” / 086- |2 p% r; M. X2 t) j& }
  乱象显现 / 093
- C* ?! H2 Y: M" G/ A7 U8 q  第一次车臣战争 / 101. J; G1 Z; S" w  k: }5 e5 N
  第二次车臣战争 / 109, g- t8 f" _: J8 O. k
  俄格“五日战争” / 117
1 J4 F) O( m0 N2 r$ y5 L  第四章  经略中东. [* i& d+ F$ m) K3 O# Z4 L+ P6 g* ^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 128- B7 j# a1 o, ~1 @# E2 w, L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 131
+ L' I4 s* A- k* x$ a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 136
- o, _4 P/ }5 @4 |9 S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 143
; \- F, p  J! w" `7 v$ T! C* Y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 1519 F( {; V+ ^+ i# f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 157
8 u9 _( g! D& R2 t' L5 q7 b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 159
) v, w3 s5 k5 b0 e; O, i  第五章  寡头战争
- o' N0 C1 P+ f/ W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 164$ J% Q0 ?6 }: n1 E
  依靠混乱崛起 / 1697 x  r# e4 s  K9 J3 v) c; m
  是危机?还是机遇? / 174
% O% A6 b3 T8 O: ]6 l9 ?7 K7 O  石油保卫战 / 179
! U6 b' ?- f- e. }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 186' Q  x% O2 r$ E: T9 l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N4 r6 f) C3 j( _( X. W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 190
: ]- ~% j  g, j- Z. {  俄罗斯篇 / 1940 w* o4 [3 a7 h
  乌克兰篇 / 204& v0 L% t# e: s6 k
  西欧篇 / 215
: n/ [2 m7 T* p  美国篇 / 221
/ E# q, F! w, ^* ~  尾声/ n  O& f4 D" P) b, B5 \8 g
  资源型经济 / 224$ e7 W7 {; d+ T5 w
  地缘战略 / 229
) e3 X8 b. w! J1 E" r- c  中国石油战略 / 232
+ G  r' z1 b, z( }, p) Z" t* I) h$ h4 Q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 240
' {5 h( ?& M4 l) `  ^; a5 {. S  后记二 中东之王 / 248' v% ]6 u! w, y5 I
  附录一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 257
; K4 c) h* Z. F7 C" X! \0 k  附录二 苏联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 260! O0 y7 P6 v" `/ n9 i, Q+ e( x
  参考文献 / 262
/ Y/ E0 A9 v+ Y7 f- Y  精彩书摘5 A+ F2 N: l: m" }- J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5 d/ T# Z/ d' \! t( _2 b  真正让斯大林在能源问题上摆脱困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 W# ^  U" P: }! g2 _/ v  虽然在“二五计划”后苏联的煤炭集团在“煤油之争”中大获全胜,但斯大林并没有由此放弃既定方针。在斯大林大力推动之下,石油勘探部门一直在苏联腹地寻找新的油田,希望借此增加石油产量,促成苏联能源结构的改变。当时勘探队把勘探区域放在了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流域。在苏共十八大上,最终通过了“在伏尔加和乌拉尔之间建立新石油基地——第二巴库”的决议。! ?' a2 C& ~+ _# W3 Y1 y* G
  当时虽然有利益集团的阻挠和不配合,但对新油田的勘探和开采依然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为了表现对新油田寄予的厚望,当时苏共高层把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新油田称为第二巴库——这里最终勘探出的产油区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
5 H3 I* @: N4 Z$ F* b& p1 g  当然,前景是一回事,现实则是另一回事。直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一年),第二巴库仅发现十几个小油田,产量也仅为180万吨,占全苏的5。8%,苏联71。4%的石油依旧是由巴库提供的。一方面伏尔加—乌拉尔产油区此时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这里的石油蕴藏量虽然非常大——1937年发现了储量达3。2亿吨的杜马兹大油田,但这里的主力油层都埋藏在更深的泥盆纪地层——巴库油田的油层主要分布在更浅的石炭纪地层,而且这里的油品质量密度大,黏稠度和含硫量高,单从经济成本考虑,短期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开发第二巴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最终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则是希特勒。
7 i2 M+ L4 c) E: p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随着德军的一路南下,阿塞拜疆于1942年一度被德国占领,苏联因此不得不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把人员和重要的仪器设备全部转移到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并在撤离之前把巴库油区的设施全部炸毁,以防德国人利用这里的石油资源(当时希特勒曾下令德军组建一支15000人的“石油旅”,用以接管苏联的石油工业设施。而苏联人的破坏措施非常有效,以至于德军明明在产油区,却一直面临燃料匮乏的问题)。而这一举动正好大大强化了第二巴库的力量。在战时各类资源最匮乏的时期,苏联的工程人员依然在这里进行勘探开采作业(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到最惨烈的阶段时,那里的坦克修理厂也依然在工作)。1944年,在第二巴库又发现了木哈诺夫油田,储量达2。2亿吨,新油区截至1945年,产量比1942年增长了52%。
8 X/ Z. v4 k6 n  A5 t  阿塞拜疆被重新收复后,原本疏散到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人员和设备又重新撤回到了巴库产油区,虽然有点釜底抽薪的意思(毕竟当时巴库地区依旧是最大的油田,恢复这里的石油生产对苏联来说才是重点),但第二巴库的基础在战争时期依旧夯实。此外,战争还一举解决了前面反复在说的苏联“煤油之争”。从物质角度来说,苏联能够赢得卫国战争,除了广袤的国土所提供的战略纵深之外,靠的就是在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上对德国人的压倒性优势。
) C% r7 N: L/ F7 K7 b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二战期间,德国共制造虎式坦克1354辆,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共生产T-34型坦克超过5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和,虽然虎式坦克的火力和精密程度超过了T-34,但面对如此悬殊的数量差距,这点质量优势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并不是因为德国人真的就是一根筋,只会走精品路线,而是因为德国当时只能从罗马尼亚得到有限的石油供应,即便他们降低性能要求、简化工艺能造出5万甚至10万辆坦克出来,但他们也找不到足够的油让这么多坦克开起来。而苏联人则完全不用担忧这个问题。
) b  m8 a: P+ o& v/ ]  就这样,战争彻底地调整了苏联的能源产业结构,石油工业在苏联开始真正地崛起。6 {  B$ g& [, {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 O7 p1 ^2 d& U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成为了继任者。经过三年的政治斗争,最终赫鲁晓夫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在大会上做了旨在彻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 A0 P3 C. z( H7 Q7 x. S
  为了迅速巩固自己的地位,赫鲁晓夫在当政之后随即放弃了斯大林时期的铁腕作风,转而向地方和各个部门的官僚集团放权,希望通过权力让渡换得中高层官员对他的支持。各个部委和地区经济计划委员会因此都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多到超出了苏联体制的承受能力。这种明显带有短期目的色彩的权力让渡,使得苏联的政治生态在横向和纵向都出现了“分裂”的趋势。各部委手中更多的权力不但增加了他们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也让他们在处理利益平衡的时候可以有机会把局部利益摆在首位——前面说到过,苏联的经济体制对于领导层的问题“容错率”非常低。
! G$ ?" W. s. `. q  相比而言,面向地方政府的权力让渡所产生的隐患更为深远。赫鲁晓夫似乎忽略了一个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千百年来俄国同样浸淫在“城邦文化”之中——简单地讲,在欧洲人们认同感最强的是自己所处的城邦,而不是国家。因此在各个欧洲国家,地方政权对于中央政府的忠诚度都始终是个大问题,说的再直白点,只要是欧洲国家,理论上就存在分裂的隐患,譬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英国的爱尔兰和苏格兰、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早在伊凡雷帝时代,俄国政府就制定了旨在强化中央集权的《1550号法令》,但即便是伊凡雷帝,面对地方势力和官僚集团时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妥协——自立国以来,“反分裂”其实就是沙俄帝国政治生态中一个长期的主题。
( X. [+ |& q0 ~$ {6 [/ L- e% E4 W  更要命的是,苏联之所以能称之为“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于除了俄罗斯之外,在她的西部和南部还存在着14个加盟共和国,而这14个加盟共和国在行政上并入俄国疆域不过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有的甚至不超过百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联面临的地方忠诚度的隐患可能比西欧国家还要明显。十月革命前,沙俄政府就已经开始丧失对俄国基层的实际控制力,从那时开始,皇权陨落就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同样,在我看来苏联解体并不是一个历史偶然事件,俄国历史巨大的惯性在其中依旧起着极大的作用。
9 i: I' e2 z4 k7 o  s/ Q# A  斯大林凭借个人权威,以铁腕集权的方式不断地加固着这个国家的“统一骨架”,这在俄国的历史上其实是常态,但凡是强势的沙皇,都会如此操作。. V9 o) M0 p! c' Q9 X' ~7 t
  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他对这个国家的“加固工作”还没有来得及最后“凝固”,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又使得一切回到了原点。大面积放权导致各个地区政府变得如同中国周朝时的封国,地方利益被放到了首位。( N* Z: ^; O& l, [* ]9 A$ n
  苏联的石油工业自然也受到了波及:高层的权力斗争,使得管理趋于混乱,新领导为了树立威信会成立新的部门,而一旦个人失势,其部门也会跟着被边缘化乃至直接被撤掉,而刚刚制定好的计划,也会因此推倒重来。苏联高层对基层的利益让渡同样产生了出人意料的问题。当时,一线部门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可以分得比例更高的收益。然而由于缺乏监督,一线生产始终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在石油开采中他们往往倾向于弃难从易,因为深层油田的投入大产出小,虽然长期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却不符合一线的短期利益。
- ^- y! H) K& M5 L0 S  虽然如此,但终归要承认一点:在斯大林之后,苏联的国势在巨大的惯性之下依旧在往上走,“数量”只要庞大到一定程度,“质量”上的问题就会被稀释掉。在这段时期,苏联的石油产量始终在稳步增加,从远东地区到莫斯科等工业城市,苏联的燃油管道新增加了2万公里。第二巴库在赫鲁晓夫时代也从纸面规划变成了现实。在这段时期,人们还发现天然气的价值。在最初的时候,天然气一直被视为石油开采中的副产品,在开采中被白白的烧掉。在苏联的“七七计划”期间,天然气成为继石油之后苏联又一大能源产品。1 {- ]$ k" u8 @1 k% i
  ……& ^+ v$ l+ Y3 \* X1 X( V

作者: 13527682869    时间: 2019-12-29 14:00
感谢分享!?!?!
作者: dcf730318    时间: 2019-12-30 15:16
石油战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王伟 著! {; P0 ~) }" w4 ~
http://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80- d3 z% s7 W+ Z9 w) X
(出处: 与你共享街)
# r9 v. B7 q6 U8 `* T) R
作者: 马波    时间: 2020-1-18 16:59
谢谢分享。。。
作者: sfzxsqw    时间: 2021-4-19 20:50
0 f9 K! E' `. @* o* L
感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与你共享街 (http://www.ynji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