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共享街

标题: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李雪 著 [打印本页]

作者: cx5099    时间: 2019-12-25 20:35
标题: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李雪 著
  编辑推荐
2 U5 G: G. H  D" p& }9 \( U+ D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觉知,去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
4 `  V4 ?& N2 P5 x  到底发生了什么?& |+ q, y1 X! r9 R' `' j, k
  你做了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发生?
5 a& d+ X' v6 E* |7 Q( P( E  是你的经历创造了你的选择?还是你的选择创造了你的经历?
, n9 E+ X* j% p3 a1 v  李雪带你一起探寻事情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去看创造出这个现实的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么。
2 D9 H. X' \6 w( X: Y  一次次地看见,原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人。
) @! }% t, u* G" T# b3 I( K4 j  直到有一天,你愿意穿过表象的迷雾,重新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成为一个新的人,创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现实。
$ K/ g, K, G. l* E( C8 |  内容简介
4 v8 H/ b2 c' F  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 `% `! o; x  F0 P1 t  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
, x. \7 {$ R- X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 `2 Z& F, Y6 J$ [  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e3 O# Q1 O: l' r$ f! j* B
  作者简介
, L: t$ Y- q& q% q) n$ G  李雪
( L1 S. H: Q& E) z: e. _  心理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微信公众号“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 [) p) i  |% S; K4 D- o1 V
  作为心理学者,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
0 |: k1 Y" P1 |/ C  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迷人。. X4 H# v4 h; j; Y& J$ {
  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m+ z2 P  ~  y
  精彩书评
3 C  A+ }% d( T: n, D3 f. W9 ?  能把潜意识中复杂缠绕的感受和动力,如此清澈透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字总是让我感动和赞叹。0 }2 Q/ O3 k2 a4 f- o8 @2 ]
  ——武志红 心理学专家* F( X+ z- p2 w; R& p
  我怀疑李雪24小时,包括梦里都在观察与钻探,否则她的文字不可能如此地充满张力。$ G8 j# u1 z# _# \* F9 l
  ——尹建莉 教育专家" ^4 D" w! K) K  c* ?
  李雪的书是她这么多年血泪斑斑走过来的成长史,字字珠玑,她不断剥落自己身上的虚无,也一直在面对那个“总是想要变得更好”的自己。相信所有愿意敞开心去阅读她的书的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真实、犀利、智慧和勇气。
! {7 {/ M* G, B/ m  ——张德芬 畅销书作家
7 |$ _0 x4 Y( ]$ w( _  目录" r! G6 K; w- P# b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
0 f& `9 J! \& K* K+ H6 u  1 剧情里没有爱+ `+ a3 F6 i4 G' T+ s5 O
  01··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0 L  z" v* Q; I1 E
  02··做自己的解套人
8 y7 k( o8 ?$ g  03··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y- i! Z7 _/ H% B) r3 K
  04··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y8 J: x- n* a3 j3 j0 H: M+ I
  05··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d" z2 o( [/ J3 ^/ N
  06··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i5 }; o# ^4 T$ p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 x9 ]% u  {0 Z% [! I  01··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5 w6 A+ O" h# b/ _; j  02··警惕隐蔽的权力关系
& u5 t2 @) [$ _  03··肯定对方的感受
. X  P8 \8 Y' y+ B  04··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3 ^$ d. z! w& x" w# |+ ^  05··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4 t" r$ v* x: I: r6 U# d  06··婚姻的底线
! n1 m. D2 |3 n# T' _  07··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 w+ N$ J  J$ P' v3 w  3 不与真相较劲; t+ e& U; D. B; k/ ]7 L
  01··成长,不要太用力
6 x% o( S2 t: L3 t) a$ m  02··不优秀,不配活! P& t" G4 ?1 h" X3 h
  03··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 v4 e/ f1 u! r6 U; M  04··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9 I( q. |0 c' D0 }$ l  o  05··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L  D& }( E& m( H* S6 P
  06··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L. L, j; Y/ N5 r4 ?5 e
  07··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损耗
; X) J4 K" A9 j  4 回到内在中心9 B% y9 o& e  X. Q% A: k
  01··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146
' @2 h  P3 C  Y) W8 y! [3 o  02·· 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 P: r& ?: h9 O3 x' a  X2 j  03·· 躁狂与抑郁,硬币两面+ [! G" I8 `1 [$ W+ x
  04·· 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 |. ~9 a6 a1 g# c0 j2 O: {. Q  05·· 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 b. q- L& `, f1 g# {# t7 t* S' l  06·· 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
: j6 O( D% A0 W, w5 O  5 当下就要幸福
$ w1 D) G+ K5 ~# Z6 O0 y  01·· 关系中的自我功能阉割
$ h7 L, d0 t, R  x6 l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 s- w* ^2 w+ ]" L( p' Z
  03·· 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 R' E4 I. d4 w8 R2 Q' k: ?; D6 a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2 U. {4 M0 O! |7 x  05·· 逻辑思维链接事物本质7 t# ^2 W! z' ~" J" F9 ]
  06·· 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S0 D: V6 E  m0 r: q' ?
  07·· 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1 o8 n1 @% i3 b9 H6 Y; U& D5 F
  精彩书摘
, e8 e+ Y$ [$ Y! v+ V0 X( k/ t  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Z' z6 s* Z1 K$ u! u' p1 U
  有一回去做心理咨询,我在咨询师面前委屈地大哭,说自己活得太用力,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拼尽全力来拯救自己。我从小身体不好,被悲催的童年折磨得体弱多病。长大后动用各种资源,认真地改善身体状况,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有效帮助,但是因为底子太差,身体依然弱不禁风。这么小心翼翼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还是达不到健康的目标。我感觉非常累,很无望。  V' ]& p. w! g) [& A. ?/ x
  由此,我看到自己的一个模式:总是在追求除旧立新,改变黑暗错误的现状,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为什么呢?因为在童年,现状对我来说太可怕了。我的妈妈患有精神病,她每天都把死亡威胁投射给我。从现状中,我看不到一丝生机,所以需要想象一个有生机的新世界。我认为只有把现状粉碎了,这个新世界才能出现。然而,我自己也是现状的一部分,于是我每天都在粉碎自己。至于粉碎的方法,就是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我会分析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为此,我甚至自学成了心理学者、精神分析高手,分析出一个问题模式,我就想像剜除烂疮一样将它从我身上彻底挖除。因为我亲眼看到这些烂疮长在妈妈身上,它们日夜生长、扩散,直到把妈妈折磨至死。我绝对不能重蹈妈妈的覆辙,于是走向了妈妈的相反面:每天学习心理学,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这种自虐模式,带给我很多收获和成长,我的各个方面开始变得不一样,能力逐渐加强,看问题越来越清晰,事业也发展起来。但是,这个过程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不快乐。剜肉去疮这样的极端方法,在危急时刻或许是救命良方,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这么疗伤,怎么可能快乐呢?
( j! P/ z& s; o! V- V8 N  听完我的哭诉之后,咨询师轻轻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接受现状,接纳自己呢?”“接纳自己”这四个字,我从十年前迈进心理学大门时就一直在听,也一直在教别人,可是这一次好像第一次理解了它的真义。之前,我修行的是接受真相,不跟事实较劲,接受的是外部世界的真相、别人的真相,我也确实很大程度做到了。但是,我内在那股较劲的能量没有消失,它转变成了自我对抗,“既然别人不能改变,那就全力改变自己吧”。可是如果再深究一下,连自己也不改变,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马上感到恐惧,剧情慢慢浮现出来:那些停止自我改变的人都是行尸走肉,等于走向死亡。/ c# X1 b& W1 U9 N8 k8 y1 G
  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个中正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人既能全然接纳自己,觉得没什么一定要改变,又能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充满生机呢?我想起自己在拉萨的一次经历。到拉萨的第一天,我因为高原反应,浑身酸痛、呕吐。医生建议输液, 说:“如果今天不打吊瓶,后面还会更难受。”我知道输液后不舒服的感觉会很快过去,但身体直觉告诉我:我不想打吊瓶。于是我拒绝了,继续听从身体直觉的引导:我现在需要保暖和休息。用开水泡了一点红景天喝,穿上厚厚的羊绒衫睡了一觉之后,高原反应果然减轻很多。事后回想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跟以前很不一样,这是一种积极的不改变自己的状态: 我接纳自己“因高原反应身体难受”的事实,并没有拼命去改变这种状态,但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聆听身体的需要,积极地做了有益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睡醒之后高原反应能不能缓解, 就听天由命了。
6 q" a9 k: n/ j6 u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北京,我肯定会想各种办法来处理:请高人治疗,买昂贵的药,还会反思自己出行之前为什么没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在拉萨,一来氧气稀薄是客观事实,二来身边没什么资源,容不得我瞎折腾,于是只能听从身体的引导,积极地入睡。
- G/ q4 H$ a3 A8 q; X4 I9 x  通过这件事,我再次看到自己的一贯模式:一旦我认为应该这样,但结果却不是,就会拼命改变。比如,我认为自己应该跟别人一样健康,就会去做一切对健康有益的事。这背后的动力, 是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身体暂时不够健康。
1 T0 Q& H( w) j; n* [- Q8 P* ~! j  我去看中医,说自己身体虚弱,吹风就会头疼。医生说:“你这不是虚弱,是体质敏感。”我不信,以为医生在宽慰我。“世界上那么多人,怎么不见别人吹风就倒呢?肯定是我不健康。”说到这里时,我突然发现,我对自己的看法居然跟妈妈看待我是一样的!小时候,妈妈经常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别人都……为什么就你不……”夏天妈妈买竹凉席给我睡,我全身硌得疼,不肯睡,她就骂我:“别人都能睡,为什么就你不能睡?”我哭着解释:“就是很疼啊,手肘都磨破了。”妈妈没有能力看见真实的我,反而咒骂我,因为我跟她想象中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没想到长大后,我同样在用这个模式残酷地对待自己。9 ]3 c  L( f4 |3 S) N# I
  我在一个小机场附近吃拉面,那家馆子看上去不太卫生,但是一方面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我想:别人都能吃,我也能吃。结果才吃了几口,我就开始鼻涕横流,嗓子十分难受,到了第二天,整个人跟得了重感冒一样,全身疼痛。我又想起了那个中医的话:“你是体质敏感。”没错,我有一个敏感的身体,这是事实。而我却像妈妈一样,坚决不肯看见真实的自己,总是拼命改变自己,要求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其实,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的真实现状。既然敏感,那就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吹风着凉。好好地对待自己,做自己的“好妈妈”,这不就行了吗?
- Y! K" e- l: v# O3 _- p4 p- O! w  绕了一大圈,最终又回到我说过无数遍的话:看见真实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只不过,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残酷对待,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感觉不到残酷。看见自己确实非常不容易,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积极地不改变自己。5 S: l5 @+ R; C* x) ^$ T
  保持这个中正的位置,需要我们对事情背后的动力有细腻的觉察。当我们做事时,背后的动力是无法忍受现状、无法忍受自己, 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还是接受现状,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的欲求,顺应内心渴望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两者的差别,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出门,有的妈妈自顾自走在前面,孩子努力追上妈妈的脚步,生怕被落下;有的妈妈则走在孩子旁边,关注着孩子,跟随孩子的步调前进,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p. o) [" a2 t5 a
  让我们用觉知做自己的好妈妈吧!不要把真实的身体感受抛在后面,头脑自顾自地跑到前面。看看真实的自己在哪里,而不是“应该在哪里”。用心陪着自己,我们的内在自然会生发出蓬勃的本能,去发展自己。就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只是给予爱的陪伴,剩下的,就静待花开吧。
+ }! t: {6 A3 \. u( S1 R8 ]  前言/序言
, ~- @8 r) \" w* L/ @! g8 n0 w  序 放下剧本里的纠葛8 M) L) _! D3 ~7 [. O3 D( q  K. Z; c
  我在文章中经常提到“剧情”这个词。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剧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已经设定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剧本。这些剧本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体验。, S& U3 S) C3 u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有的人虽然潜意识里已经设定好剧情,但也能够根据真实的外界情况加以修正,即不过度执着于剧情;有的人则极其执着于自己的某些剧情,不愿意修正, 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 这就是所谓的“全封闭自体”。
9 G) O( @! g9 a! w  I  那些陷于全封闭自体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 统统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如果对方不肯按照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诱的方式,往往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0 o" X! N2 ^  G7 m0 O" \' ]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体弱,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6 O  _" s' P) w* N5 N  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 孩子:不太好。
. p7 k/ N3 c5 L, x, p7 y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知道了吗?+ l- W" v. C* Z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可是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好!”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养健康的食物, 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生病了。本以为妈妈会开心, 没想到她却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没有一点儿做得对。
" ?. j/ J9 B# x( v# w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因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如果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 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 h/ O! _1 K7 Z6 B
  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 剧情里没有爱。
: R- L/ V" c: q8 y  在剧情中,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并非出于爱孩子,她爱的只是那个高尚的付出者角色。连真实的孩子都看不见,何谈去爱他?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位特别标榜为所有成员牺牲自我的母亲,那么这家的孩子或父亲往往体弱多病, 甚至短命。有一个极端的新闻案例,美国的一位单亲妈妈通过下药、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把健康的女儿弄成了只能坐轮椅的残障。她用心照顾女儿,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励志榜样, 赢得所有人的称赞。后来,这个女儿因亲手杀死妈妈而入狱,然而在监狱里,她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h2 w: i( d* B6 p8 V- D, N0 x
  当然大部分家庭没有这么极端,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开除了。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在这类例子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 不得不承受这种关系模式下的羞耻感、愧疚感。) t5 y- t. L; i* q
  这样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 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 A) G6 e" {0 O$ h2 Y/ K* [1 ~; [1 _  “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 @4 ^, [0 _# a+ ^  b: G  小说中也常见这样的桥段: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但当孩子不听从安排时,父母就会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当我们没生过你这个逆子!”“从此不要再踏进家门半步!”接着咳出一口老血,众人连忙上前搀扶、宽慰。这就相当于在说:你破坏了我的剧情,所以我要收回对你全部的爱,并不惜毁掉自己的身体,也要用道德来胁迫你继续服从我的角色安排。% l/ [7 T  {" l4 d: G2 L" C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那么同样地,剧情里也没有真实的恨。在美国西部片里常见到“真实的恨”:你侵犯我的土地、欺凌我的女人,我就追杀你到天涯海角,血债血偿。但剧情中的恨,通常是投射的恨,也就是说,恨错了对象。* F4 D* R( ~- b6 X. Q' H' v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然而被拉入剧情的孩子却会真的把角色认同成自己。比如,孩子无法理解,那个为他付出一切、自我牺牲的妈妈,其实只是醉心于她的自我感动。孩子会真的以为亏欠妈妈很多,于是一辈子也不敢幸福,好像只有过得苦哈哈的,才能表达对妈妈的忠诚。
4 b7 S* D. \0 n2 r/ Z9 o  再比如,被父母仇恨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父母的恨与自己无关,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父母都会恨自己。孩子总是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做得更好一些,对父母付出更多,就能得到父母的爱。这样的信念驱使孩子一次又一次陷入悲惨的轮回。有的孩子会选择自暴自弃,认定自己只配被所有人羞辱和厌弃。
, C; ~; y7 D5 l5 a  既然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我们便无须再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 q/ O  ^4 \2 |3 Z! V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b4 y  \0 {/ F- d# d  ~# ]7 l6 ?

' m) o1 U  q- y/ b' O3 E# R1 D! [% a' r% e' M- g* O

作者: sunqingxia2010    时间: 2019-12-25 21:09
非常感谢分享!
作者: dcf730318    时间: 2019-12-29 21:23
走出剧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李雪 著
4 `: U! W7 S8 \, |5 {http://www.yn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15$ T& `$ v9 `2 C  P
(出处: 与你共享街)* g4 R4 Q7 y: B. {. \8 x: j, j

作者: 13527682869    时间: 2020-1-25 22:31
感谢分享!!!!!!
作者: jackdon123    时间: 2020-1-26 14:52
如何通过不断地觉知,去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发生
作者: 墨镜    时间: 2020-9-2 16:55
感谢楼主分享
作者: fuduoduo    时间: 2021-2-25 16:19
感谢楼主的分享!




欢迎光临 与你共享街 (http://www.ynji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